他被誉为 “现代证券分析之父”和“华尔街教父”,他是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其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生物学界的达尔文,他的投资哲学为“股神”巴菲特、“市盈率鼻祖”约翰·内夫、“指数基金教父”约翰·博格等大批顶级投资大师所推崇,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资产规模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他的信徒,他就是“一代宗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对沃伦巴菲特的评价(巴菲特的老师和莫逆之交)(1)

本杰明•格雷厄姆

历经坎坷童年 奋发图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189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出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在其一岁的时候全家移民到纽约,其父亲从事瓷器和小古董的进口生意。在格雷厄姆九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留下母亲照顾三兄弟。1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开始借钱进行股票的“保证金”交易,结果不仅在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上亏掉了所有积蓄,而且欠下了巨额保证金。

这一切苦难都没有把本杰明·格雷厄姆扔进终身贫困的深渊。虽然格雷厄姆在经济拮据的家庭中长大,但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曾经就读于纽约最好的高中——布鲁克林区男子高中。

在布鲁克林中学读书时,他不仅对文学、历史有着浓厚兴趣,更对数学有着非同寻常的喜爱。他喜欢数学中所展现的严密逻辑和必然结果,而这种逻辑的理智对于以盲目和冲动为特色的金融投资市场来说,永远都是最为欠缺的。

从布鲁克林中学毕业后,格雷厄姆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1914年,格雷厄姆以荣誉毕业生和全班第二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格雷厄姆需要找一份报酬较为优厚的工作,为此,他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在卡贝尔校长的力荐下步入了华尔街,进入了纽约的一家投资公司,自此开始了近半个世纪股市沉浮的叱咤人生。

有人说,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都是童年的缺失。每一个奉行“金钱能带来一切”的人,大多拥有一个愁苦的童年,这也解释了格雷厄姆在初入华尔街时对金钱的狂热。

初入华尔街 凭借对股票投资的准确判断而崭露头角

1914年夏天,格雷厄姆来到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做了一名信息员,主要负责把债券和股票价格贴在黑板上,周薪12美元。虽然这份工作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最低等的职业之一,但这位未来的“华尔街教父”却由此开始了他在华尔街传奇般的投资生活。事实上,格雷厄姆的能力很快就得到了证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被升职为研究报告撰写人,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简洁而富有逻辑的文风。

不久,格雷厄姆即被提升为证券分析师。升任证券分析师是格雷厄姆事业的真正开始。在那个时代,对证券的分析尚停留在较为原始、粗糙的阶段,且投资者普遍认为股票过于投机,风险太大,因此多数人倾向于稳定的债券投资。而格雷厄姆则决定拿隐瞒大量资产的公司开刀。他开始从上市公司本身、政府管理单位、新闻报道、内部人士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通过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搜寻那些拥有大量隐匿性资产的公司。

其实,在他踏入投资行业后没有多久,纽约的金融市场就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业。然而格雷厄姆并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一直对华尔街的数字心驰神往的他,开始沉迷于研究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以及华尔街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并且很快的认识到这些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相当有用。等到股市重新复牌的时候,格雷厄姆很快就以卓越的选股技术在华尔街崭露头角。

心怀梦想创办公司 遭遇股市崩盘卷土重来

作为一个挑选股票的奇才,格雷厄姆的名声开始迅速传播开来。怀着创业的梦想,1926年,格雷厄姆创立了一家投资公司,自己进行管理运行以获取收益。短短三年之内,他管理的45万美元的资产迅速增值到2500万美元,其远远超越了道琼斯指数的期间表现。

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不仅摧毁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组合,也摧毁了他原本想写一本关于个人投资理念的书的计划。虽然格雷厄姆有高超的选股技术,但是他的客户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在1929年的大崩盘中损失惨重。

“我当时的感觉是一个噩耗接着一个噩耗,情况越来越糟糕。”格雷厄姆事后回忆到。金融危机之后,格雷厄姆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事后,他回忆说,“失控的乐观会导致疯狂,而疯狂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人们很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直到1932年,市场触底以后,呈现了明显的熊市结束时的典型的超卖现象,格雷厄姆发现了无数的符合他投资标准且有未来良好投资前景的公司。到了20世纪30年代结束,格雷厄姆的客户的资产回到了崩盘前的水平,格雷厄姆与其合伙人分文不取任何管理费。虽然这一次冲击的经验十分惨痛,但格雷厄姆的正直和诚信也由此声名远播。

在大萧条时期,持续的熊市使他磨制出了自己的投资技巧。这些技巧要求在获取股市收益的同时要尽量减低风险。而他主要是通过买卖那些交易价值运低于清算价值的公司的股票来达到这个目的。简单来讲,他的目标是,用50美分来换取价值一美元的资产,而他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他通常使用两种方法来,一种方法是利用市场心理,即将人们的恐惧以及贪婪转化为他的优势;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数字(numbers)来投资。

本杰明·格雷厄姆最经典的股票策略是“net-net”。他指出应该要寻找那些看起来像是“半死不活”的公司。“net-net”指的是公司目前的价格低于它持有的现金和流动资产。如果公司被清算,投资人可能获得的价值比目前股票的市价还要高。然而,为了提供一个“安全边际”,本杰明·格雷厄姆会买进那些目前的价格仅有“net-net”价值2/3的股票。这些股票因为有了宽阔的安全边际,在许多不同的时期的表现都能够超越大盘。

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时,市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购买股票的机会。而投机者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波动,并从市场波动中获利。这也是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之一。

1934年,格雷厄姆和他的学生多德出版了著名的《证券分析》这本书。当时多德还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时,多德还是一名勤奋抄写笔记的学生。这些课堂笔记后来成为了《证券分析》这本书的雏形。随着无数次的再版,该书成为了价值投资者眼中的“圣经”,流传至今。

《证券分析》教科书中首先提出了日后被称为“价值投资”的投资思想:首先,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格雷厄姆把股票市场形容为一个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但是长期看来必将回归“基本价值”(即公司资产和营利能力的实际价值),谨慎的投资者不应该追随短期价格波动,而应该集中精力寻找价格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其次,为了保证投资安全,最值得青睐的股票是那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这些股票能提供足够的“安全边际”。

“市场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搀杂物,它的表象时常是错误的,而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等待市场对其错误的纠正。”这句名言成为了价值投资者的最终理论基础。

1949年格雷厄姆为非专业投资人士撰写了一本书叫《聪明的投资者》,如今依然是许多书店架上的畅销书。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格雷厄姆将其投资哲学总结为短短的几个字——“极尽安全”。他认为,当你决定购买一家企业的股票时,应该首先确定买价和你心中对该公司的估价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股票潜质越好。

与《证券分析》不同,<聪明的投资者>没有讨论详细的定价方法,也没有纠缠于复杂的财务报表分析,而是用大部分篇幅讨论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而投机则是建立在突发的念头或是臆测之上……投资者寻求合理的价格购买股票,而投机者试图在股价的涨跌中获利。”

繁华阅尽 隐退金融圈专注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从1928年开始,格雷厄姆就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投资学课程。他每周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2个小时,一直坚持到1956年退休为止。1929年1月份开始,有超过150名学生注册上课,即使在大崩盘以后,格雷厄姆的课也是堂堂爆满,这对于商学院声誉的建立可谓功不可没。

巴菲特说,他一生中运气最好的一次是1949年,那一年他接触到了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不仅改变他的投资理念,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巴菲特在19岁阅读了《聪明的投资者》之后,为了能在格雷厄姆的指导下学习,他进入了哥伦比亚商学院,他们继而发展出一段终身的友谊。

哥大的第二学期,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授课老师,由此结识。毕业后,巴菲特想给格雷厄姆免费工作,他并没有立刻同意,而巴菲特也没有放弃,一直写信给格雷厄姆期望可以帮他做事。程门立雪一般的求师在几年后终于有了回应,格雷厄姆写信邀请巴菲特来纽约工作,并和巴菲特成为了莫逆之交。用巴菲特的话说便是此次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

巴菲特把《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描述为在投资方面所出版的最好的书。巴菲特曾经说过,格雷厄姆是一个无比慷慨的人,特别是在投资想法方面。事实上,格雷厄姆在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发现新的,更加简单的投资公式来帮助普通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巴菲特现在也遵守这个信条,把他的年会看做是跟普通投资者分享他知识的一个机会。

对沃伦巴菲特的评价(巴菲特的老师和莫逆之交)(2)

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沃伦•巴菲特

很多格雷厄姆的顾客都要求沃伦•巴菲特掌管他们的资金,但是巴菲特与格雷厄姆的策略有所不同,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相对保守,低买高抛,遵守安全边际,看重股票自身价值而非公司成长。他的投资特色被称为捡烟头:分散投资,不深入研究,不长期持有,逆向投资,而巴菲特更强调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长线投资的重要性。即使这样,巴菲特仍然表示只要根据格雷厄姆的方法和建议投资,没有一个人会亏钱。

在美国股市每年涨幅超过10%的年代,格雷厄姆仍然建议投资者满足于3.5%的年收益率,在事后看来,这或许过于保守。事实上,华尔街教父本人对华尔街已经感到厌烦了,对他而言,金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他在华尔街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将这条道路毫无保留地指给了全世界的投资者。

1956年,在华尔街发展得如日中天的格雷厄姆宣布隐退,离开奋斗了42年的华尔街,到加州大学任教,决定将他的投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从此,他完全专注于金融教学和研究,并不断发表他对市场的看法。

就在他八十大寿之前,格雷厄姆向一位朋友坦言,他希望每一天都可以“做一些愚蠢的事情、一些创新的事情和一些慷慨的事情”。

格雷厄姆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所创立的证券分析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他所培养的一大批弟子,如沃伦·巴菲特等人在华尔街异军突起,成为了新一代的投资大师,并延续着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学说。

本杰明•格雷厄姆终其一生都是非常谨慎的防御型投资者,他所创造的“价值投资”理念与其说是为了争取投资收益,还不如说是为了尽可能地回避投资风险。他喜欢数字,喜欢详细的财务报表,喜欢被历史检验过的规律,总之,他喜欢一切现实的和可靠的东西,也喜欢揭露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事实。

从他的性格来看,他似乎更适合做一个金融学教授,而不是一个股票分析师。事实上,格雷厄姆本人一直渴望在大学教书,但是由于家庭实在太缺钱,他只能选择在喧嚣浮躁的华尔街找一份工作。结果,这个喜欢数学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华尔街,并在若干年之后被华尔街的新一代基金经理们敬畏地称为“华尔街教父”和“最伟大的投资者”。

(本文来源于网络内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