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 周明丽
有一种博学叫“抱玉握珠”;有一种气节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一种珍贵叫“黄金有价玉无价”。人们总是把玉和吉祥、美好的人或事物联系在一起。
中国,又称玉石之国。玉器最早在古代礼制活动中作礼器,有“璧、琮、圭、璋、璜、琥”六种。《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可见古人以玉的形制、颜色来配合天地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东南西北四方的礼器。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天之用的玉璧,地位最高。璧是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在安康博物馆脉源安康展厅中展示了一对精美的战国谷纹玉璧。
1987年,汉阴县月河金矿建筑工程施工时意外发现一座土坑墓,出土文物被不法分子一哄而抢,幸得出卖成交时被文物、公安部门联合出击,携手将珍贵文物60件(其中30件属国家1、2、3级文物)全部查获收缴。从随后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这是一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墓群,被盗掘的墓葬位于墓群东侧,随葬品有玉具剑、玉璧、青铜礼器和漆器,无不彰显着墓主人身份的尊贵。而玉璧则是这些随葬品中的佼佼者。
这对玉璧造型并不是十分规整的圆形,青玉质地,直径约15厘米,厚2厘米,璧身两面琢刻谷纹纹饰。玉璧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在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那时所用的玉质材料多为新疆的白、青、碧玉,制作工艺细致,玉璧的纹饰也是极其丰富繁杂,有蟠虺纹、蟠螭纹、云纹、谷纹、龙凤纹等,有的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分布的组合纹饰。细看这对战国谷纹玉璧,选料便是青玉,上面的谷纹,是中国古代玉器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整齐排列成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漩涡状,雕琢十分精细。谷纹的出现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有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礼》中解释:“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谷,所以养人也。”古人将玉器上的谷纹看作谷粟的象征,蕴含着古人对万物复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这对玉璧,作为随葬品,它们的大小、材质、纹饰等细节透露出古人对玉璧的崇敬和喜爱。
玉璧作为玉器中流传最久远的器形,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温润通透的特性,在玉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古人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特定作用。玉璧的功能主要分为四种:一是用于祭祀和礼天,二是佩饰品,三是信物或馈赠品,四是陪葬品。一般用来佩戴的玉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而殡葬用的玉璧直径在15~25厘米。从安康博物馆藏的这对玉璧直径来看,可以推测应为丧葬之用。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逐渐的来美化自己,提出了君子佩玉的概念。把玉和人格等同起来,君子比德于玉,在社会上掀起了佩戴玉器的风潮。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玉的十一个美德,即“仁、知、礼、义、乐、忠、信、天、地、德、道”。在孔子看来,玉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折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珍之爱之可谓之道等等。《礼记》借孔子之言,将玉的自然属性与儒家道德紧密结合,奠定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礼教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成为士大夫的道德规范,进而把玉推崇到品德美的极高程度,同时也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确立,形成了“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美学思维,也是玉德理论的形式表现,在出土陪葬品中也会常常见到玉璋、玉璜等配饰品。
虽然围绕安康月河金矿墓葬中出土的玉璧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从玉璧的发展演变,不难看出历经多年,玉璧一直是美玉,是吉祥的象征。鸿门宴张良奉白壁救主、蔺相如“完璧归赵”护国、司马迁“大义退玉璧”保持清正廉洁……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让玉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今天,借鉴古代玉璧,我们在冬奥会奥运奖牌上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在以玉璧为主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中,向世界表达着和平的愿望。我想,文化传承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