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王海平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2022年江苏各市gdp排名一览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江苏各市gdp排名一览表(经济总量仅差14.7亿元)

2022年江苏各市gdp排名一览表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王海平

当经济总量以“千亿”为计量单位时,几十亿已不是差距。在江苏省连云港、宿迁两个地级市之间,差距就非常小。

2020年,连云港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77.07亿元(人民币,下同),宿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62.37亿元,两市之间的差距仅为14.7亿元,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两市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差距最小的年份。

仅以2020年数据看,在江苏省内,苏州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总量已突破2万亿元大关;紧随其后的是破万亿的城市,即南京、无锡和南通,总量在1万-2万亿元之间;总量在5300亿-7700亿元之间的城市最多,有常州、徐州、扬州、盐城、泰州;第四档是镇江、淮安,经济总量在4000亿-4250亿元之间;连云港、宿迁,经济总量在3200亿元左右。

按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尤其是进入新常态之后,从2020年数据看,可见5个档的格局及其前4个档内部之间排位仍会保持较长的时间,但从连云港和宿迁的数据对比看,在第五档之内的差距实际上已不是差距。

2021年上半年,连云港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16.82亿元,增速为14.9%;宿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53.19亿元,增速为13.8%;两者差距为63.63亿元。在经济发展形势面临多重压力的情况下,连云港实现14.9%的增速,为全江苏省最高。

连宿两市,前者于1962年成为江苏省地级市,后者则建市于1996年。当前,两市经济总量旗鼓相当,仅有极其微弱的差距。当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共同富裕理念之下,经济总量不再是唯一,不同城市可以通过共同奋斗实现本区域的共同富裕。

宿迁工业较强,连云港外贸体量大

连宿两市发展各具特色。从2021年1-6月的主要列统数据看,两市差别已不明显,又因资源禀赋不同,少量指标差异明显。

经济总量上看,连云港仅领先宿迁63.63亿元。不过,宿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29.53亿元,多出连云港约5亿元。同时,在工业用电量上,宿迁高出连云港19.872亿千瓦时。

不过,衡量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工业投资。这一领域,连云港实现了673.78亿元的投资,但宿迁近几年只是在关键时间节点公布了增幅指标。

连云港和宿迁在2016年年度的工业投资分别为1487.34亿元、1328.70亿元。按照以往惯例,因基数相对较低,宿迁的年度列统各项主要指标增幅常年保持江苏前三。这也意味着,工业投资上,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累计,连宿两市已旗鼓相当,毫无差别可言。

需要指出的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规上工业比重。

2021年第一季度,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3%,其中“三新一高”产值257.51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94.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1.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9.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0.1%。而2021年上半年,宿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90.75亿元,同增55.6%;占规上工业比重34.2%。

在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方面,连云港为155.72亿元,宿迁为153.73亿元,这多出的2亿元已不是差距。其中,连云港税收收入119.30 亿元,税占比为76.6%,低于宿迁的136.75亿元和88.9%。税占比,是衡量收入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反映出地方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也同时意味着非税收入占比的下降,这是评价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至于金融领域,连宿两市也已无本质差别。2021年1-6月,在列统的金融机构存、贷余额这2大主要指标上,连云港与宿迁分别为4872.22亿元、4940.09亿元和4168.92亿元、4188.87亿元。

连宿两市最大的差距在于开放型经济,连云港优势明显。连云港是陇海兰新沿线中西部地区最便捷出海通道、连接亚欧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宿迁作为江苏成立时间最短的地级市,是内陆型发展模式。

2021年1-6月,连云港、宿迁分别完成进出口总额410.81亿元、183.07亿元,连云港是宿迁的2.24倍,分别完成利用外资项目43个、29个,连云港是宿迁的1.48倍。连云港外贸依存度达到23.9%,在江苏省各市中继续排名第六位,在苏北高居第一。但在外资利用上,宿迁上半年的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为4.85亿美元,连云港未公布相关数据。

此外,宿迁目前下辖的县级沭阳市,已完成了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壮举,成为了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峰;而连云港海州区2020年实现GDP在650亿元左右,排该市内各县区第一。

高质量发展下的共富之路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进入“十四五”,单纯从列统指标对比连宿两市发展的差距意义并不明显,在经济总量以千亿为计价单位的基础上,百分之零点几的调整即可完成全省排位之间的更替。对两城市而言,省内位次仅仅是一个“面子”问题。

关键是从江苏全省角度看,宿迁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全省占比,从成立之初的忽略不计到如今占一定份额,充分显示了区域协调发展和补短板的成就,走出了一条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的快速成长之路。宿迁与苏州经济总量的差距已从过去的10倍缩小至当前的7倍左右,从“不拖全省后腿“进入到”为全省多作贡献”的新阶段。

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国首次对各地级市的考核已从传统方式逐渐准入至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设区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江苏版)的引领下,采用了综合指数法和目标完成情况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各地高质量发展水平(水平指数)、高质量发展进展(发展指数)、高质量发展总体(综合指数)等。

在创新驱动质量上,提出了“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比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

而在民生领域,则有涉及空气、水环境、高中资源供给比例、异地就医联网等诸多可在本区域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内应该完成的指标。

实践中,各指标先作无量纲化处理,分别计算出水平指数和发展指数,再按各自权重计算出综合指数,加之有城市“个性指标”和“加减分项(如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即为减分项)”在其中的平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极端值、天花板”等得出“经济总量大什么都领先”的结论。因此,经济总量优势不明显的城市,在江苏同样可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总体上,连宿两市在经济质效、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诸多领域与苏南城市的差距明显,但这不会在本质上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践。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着眼于未来,两市应当聚集于高质量发展的不同路径选择,寻找到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建立适合本区域的共同富裕。

对连云港而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发展问题不仅是地方问题,还是关乎全局的战略问题。

一是要紧扣国家多重战略的叠加,发挥东西双向、海陆交汇、大进大出、优进优出的优势,构建辐射“欧亚太”的经济合作大走廊。

二是要放大标杆示范优势,加快“双循环”战略节点建设,其中要在港口经济和国际合作上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三是要聚焦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石化产业基地和临港制造业集群,为“后发先至”注入强大动力,走出临海港口城市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对宿迁而言,由于建市晚、底子薄,更有利于各种改革的承接和试验以及创新。宿迁要继续秉持和深化建市以来就高举的“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将各领域、条线的重点改革进行加强,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好国家赋予长三角地区的多种战略,形成“集成”式同步创新成果。

改革往往需要真金白银。在新常态发展要求下,连宿两市能否真正释放改革动力,让更多资源注入民生领域,探索出有效解决本地“住房、医疗、教育”等实际问题,是对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精神的最好回答。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