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诗人作诗,常常会多次修改。但也有的朋友却不知从何下手。除了练字炼句以及谋篇布局的调整外,不妨了解一下是否犯了某些诗病。

在《文镜秘府论》以及《唐朝新定诗格》,唐朝人总结了不少诗病。虽然唐朝诗人自己也未必规避,但是多了解一些,还是有助于提高创作水平的。

今天就讲一下关于重复,古人总结出来的几种诗病。

一、 形式方面:相类病与解镫撷腰

《唐朝新定诗格》提到了相类病:

〔从风似飞絮,照日类繁英。拂岩如写镜,对林若耀琼。〕此四句相次,一体不异。〔似〕、〔类〕、〔如〕、〔若〕,是其病。

相连的这四句诗,句子结构完全一样:212,缺少变化。而且中间都是同义词:〔似〕、〔类〕、〔如〕、〔若〕。

在《文镜秘府论》中,提到了两种句式:解镫、撷腰。这两种句式想要相互使用,增加变化,否则会犯长解镫病、长撷腰病:

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华。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

曙色随行漏,212 的句式,四句句法结构都是212,就是“长撷腰病”。

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镫;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池牖风月清,閒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

池牖风月清,221句式,四句结构都是221,就是“长解镫之病”。

可看出,《唐朝新定诗格》的相类病虽然只提出了一种212,但实际上和《文镜秘府论》的意思一样,都是避免句法结构的重复。

特别是五律的中间二联,尽量避免重复。例如杜甫的这首诗: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212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221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格律诗可以仄声收尾吗(内容声律形式)(1)

二、内容方面:相滥病与繁说病

《文镜秘府论》中提到“相滥”病

第二十二,相滥。(或名繁说。)谓一首诗中再度用事,一对之内反覆重论,文繁意叠,故名相滥。犯诗曰:“玉绳耿长汉,金波丽碧空,星光暗云里,月影碎帘中。”

玉绳就是星星的名字,第三句又提到“星”光;金波就是月亮,第四句又提到“月”影。因此说“反覆重论,文繁意叠”。

《唐朝新定诗格》中说:

崔氏云:“相滥者,谓‘形体’、‘途道’、‘沟淖’、‘淖泥’、‘巷陌’、‘树木’、‘枝条’;‘山河’、‘水石’、‘冠帽’、‘衤禺衣’,如此之等,名曰相滥。上句用‘山’,下句用‘河’;上句有‘形’,下句安‘体’;有句有‘木’,下句安‘条’:如此参差,乃为善焉。

其实,树就是木,枝就是条、巷就是陌,途就是道,这里不是说树木、途道、枝条、巷陌等词是相滥病,而是说诗中上一句中有树,下一句中就不要用木。

《文镜秘府论》还提到“繁说病”:

繁说病,谓一文再论,繁词寡义。或名相类,或名疣赘。即假作《对酒诗》曰:“清觞酒恒满,绿酒会盈杯。”又曰:“满酌馀当进,弥瓯我自倾。”

释曰:“清觞”、“绿酒”,本自靡殊;“满酌”、盈杯”,何能有别。“馀”之与“我”,同号己身,一说足明,何须再陈。如斯之类,寡义繁文,制作之家,特宜详察。

诗曰:“远岫开翠雾,遥山卷青霭。”此两句字别理不殊,是病。

《文镜秘府论》中还有相重、骈拇二病,都是意义重叠的意思,不再赘述。

(注意《文镜秘府论》说繁说病也是相类病,这个不必纠结,知道大意即可。)

格律诗可以仄声收尾吗(内容声律形式)(2)

三、声律方面: 不调病

《唐朝新定诗格》中讲到了另一种重复,是关于声律方面的病:

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 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 〔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下远山红。〕〔下〕次〔远〕,同上 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塞上翁。〕〔寒〕次〔上〕,同去声。

五言诗种,第一字和第五字不考虑,中间的三个字,如果有两个字同声(除了平声)即为不调病。

晓【月落】危峰,月和落,都是入声。

日【下远】山红,下和远,都是上声。下,在【上声二十一马】

终悲【塞上】翁。塞和上,都是去声。

这种病,也叫做龃龉jǔ yǔ病。在填词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尽量避免连用两个同声的仄声字。

格律诗可以仄声收尾吗(内容声律形式)(3)

四、丛聚病与丛木病

这也是内容方面的诗病,但是不算太严重:

丛聚病者,如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抑是常。其次句复有“风”,下句复有“月”。“云”、“霞”、“风”、“月”,俱是气象,相次丛聚,是为病也。如刘铄,诗曰:“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此上句有“日”,下句有“云”,次句有“风”,次句有“月”,“日”、“云”、“风”、“月”,相次四句,是丛聚。

元兢曰:“盖略举气象为例,触类而长,庶物则同。上十字已有‘鸾’对‘凤’,下十字不宜更有‘凫’对‘鹤’;上十字已有‘桂’对‘松’,下十字不宜更用‘桐’对‘柳’。俱是丛聚之病,此又悟之者鲜矣。”

崔名丛木病,即引诗云:“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棹唱,喧难辨,樵歌近易闻。”“桂”、“梧”、“棹”、“樵”,俱是木,即是病也。《文镜秘府论》

这种诗病,没有以上那几种那么严重,既然古人提出来了,不妨了解一下:

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

日月风云,全是气象,也是一种重复。

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棹唱喧难辨,樵歌近易闻。

这首诗中,木头太多了:梢桂林树檐棹樵,也是意象类别方面的重复。

说是病呢,不算严重,说不是病呢,意象的选择上有一点单调。例如,棹唱改为渔唱不好吗?

注:《文镜秘府论》中的有些内容,引用自《唐朝新定诗格》,论述略有区别,不过大同小异。

格律诗可以仄声收尾吗(内容声律形式)(4)

结束语

相重、骈拇、相滥 、繁说、从聚都是内容的重复,解镫病、撷腰病是形式的重复。不调是声律上的重复。

诗词的创作,贵在变化,尽量避免重复和单调。

作诗如同做菜,整一桌子烤土豆、拌土豆、炝土豆固然不好,整一桌紫菜汤、番茄汤、蘑菇汤也不好 。优秀的厨师,每道菜都会把主料、辅料、调料进行精心烹制,甚至注意色香味俱全。每桌菜都要把热菜、凉菜、汤类、主食等做好搭配。

作诗也是这样。

可能有人说,这些诗病,古人都不在意,我们又何必在意呢?非也,学诗不是田忌赛马,不能总和差的比。细节处才见功夫。

@老街味道

什么是古诗中的旁犯、蹉对、假对、双声、叠韵、正格、偏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