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严寒,下午,天空清明,斜阳西照。一个人,游走在静谧的城郊乡村小道上。
路边沟渠里,时而稀疏,时而稠密,高高低低的芦苇扑面而来。
一簇簇芦苇穗,舒展着穗缨,执着而柔韧地挺立在芦苇梢头。干枯的苇叶,早已没有了一片片铺排伸展的锐气,而是内敛卷裹,一束束的旁逸斜出。
芦苇,我并不陌生,在冬天里,依然身躯完整,植株挺立,叶片敛卷,穗缨昂扬,我却是第一次注意到。
附近的田野里,有几片庄稼地块里,焦枯的玉米棵依然无言地杵着,但几乎都体无完肤。没有了缨穗,像人没有了高贵的头颅。没有了叶片,像人没有了灵动的四肢。所剩下的,都是光秃秃的秸秆,而且许多都拦腰折断,剩下高矮不齐、半半截截的身子,一株株,杵着衰败的落寞和死亡的悲哀。
时序数九寒天,芦苇依然植株挺立,缨穗舒展而昂扬,尤其令我感动。显然,它们早就焦枯衰老了,没有了植株和叶片的浓郁绿色,没有了缨穗在秋天晨晖好夕阳下的舒展璀璨,但它们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挺立和张扬的姿态,尊严犹在,精神不倒。
西斜的太阳,早已没有了夏日的光辉灿烂,而是玉盘一样温润平和。
逆着阳光看芦苇缨穗,白絮被斜阳照耀得晶莹透明,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如浸泡在凝脂般的牛乳里,又有赭石色的星星点点,散落成朦胧诗里一粒粒逗号、句号和省略号。顺光看,如一只只浅灰鸽子,瞌睡在芦苇梢头,做着微微摇荡的梦。
南宋书画家郑思肖的《画菊》诗中有两句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是对菊花在北风中依然挺立枝头不肯摇落的颂赞,而芦苇缨穗虽然没有香气氤氲,但她在数九寒天的枝头挺立,分明是又一首生命力倔强昂扬的写真。这帧写真,自然天成,极具苍凉悲壮的豪气。
本来,《诗经》里就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深秋季节,在白露降临大地的时候,芦苇就染上了苍凉的风韵。那么,到数九寒冬,这苍凉又被渲染上慷慨而潇洒的气色:任凭严冬酷寒,冷风飞雪,我自傲然挺立。
倘有大雪飞落,北方荒凉的原野,漫天皆白,过冬的小麦和其它庄稼被覆盖得无影无踪,树也大多是光秃秃的,满是悲怆和无奈。而芦苇的挺立,就在一派悲怆无奈中,点缀出慷慨悲壮的诗意。
嘴里不由吟诵起屈原的《国殇》来,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是在为勇赴国难的壮士招魂,我借用来,为凌冬挺立的芦苇招魂。
我对它们充满了敬畏。
鹅黄的麦田里和闲置的田地里,游走着三五羊群,有绵羊,也有山羊;有老羊,成年羊,也有小羊羔。每一羊群里,走在前面的都是老羊,步履沉稳,姿态从容,率领着自己的队伍,缓缓前行。小羊羔在后面迈着小碎步,颠颠儿地跟着跑,咩咩的叫声,急促而稚嫩。
我就想,虽然老羊已走近自己生命的冬天,但它的沉稳和从容,也和冬天的芦苇有着某种内在精神的重合。这种精神是什么呢?大概就是面对衰老和死亡的那份淡然和从容。
其实,衰老和死亡是自然规律,天下万物,生而必死,死而必朽。大漠里的胡杨树,死而不倒,倒而不朽,只是外在躯壳,是外在形式的短暂留存。芦苇的挺立,只在一冬。来年里春风浩荡,新的芦苇又会蓬勃而生,挺立一冬的枯焦芦苇,将逐一颓然倒地,慢慢衰朽,以至腐烂,化为有机养料,供养新的芦苇健康成长。老羊在领头羊的位置上再纯熟老到,也必然很快走进死亡。挺立三千年的胡杨,也终归有腐朽化为虚无的结局。
人更是如此。生命意识杳然飘逝,血肉之躯固然难以长久留存。除了屈指可数的木乃伊,人死之后,想长期完整保存自己的躯体,是很不容易的。再深入一层,仔细想想,“我思故我在”,灵魂去了,要僵硬呆滞的皮囊何用?重要的,是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
芦苇可以焦枯而凌冬挺立,老羊面对衰老可以从容不迫,胡杨可以死而不倒,我们人是能思维的高级动物,面对衰老和死亡,似乎更应该有一种坦然和从容:人老精神不老,人倒精神不倒,死亡来临,拈花微笑。这样,才不会出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尴尬局面。
在一条南北走向的沟渠旁,我一路南行。不经意间,看见太阳坠落在芦苇丛下的沟渠中。在平静的水波里,在密密的芦苇丛里,太阳折射出闪闪烁烁的金光。随着我脚步的移动,它也缓缓穿行。这样,我和芦苇们就一起穿行在时光隧道里,穿行在幽深静谧的原始森林中。在这种穿行中,行走着关于生命和灵魂的穿越式思考。
又踱到一个大池塘边,一幅意境阔达淡远的水墨画铺展开来,偌大的池塘周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芦苇。斜阳下,池塘如清净的玉璧,芦苇如苍凉的环佩。我伫立池塘边,被这份淡远所感动。良久,才离开。
掐了一束芦苇缨穗,带回家,插在书房里的笔筒里,满书房就有了苍凉的诗意。
作者:快乐一轻舟
壹点号轻舟闲言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