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严峻嵘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与上海有缘,他生命中的最后九年(1927年—1936年)就是在上海虹口度过的今天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晨报记者采访了两位专家,请他们分别解读:鲁迅当年最终为何决定留在上海?鲁迅在上海九年定居生活的第一个家在哪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鲁迅为什么地位这么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为什么地位这么高(鲁迅当年为何决定留在上海)

鲁迅为什么地位这么高

晨报记者 严峻嵘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与上海有缘,他生命中的最后九年(1927年—1936年)就是在上海虹口度过的。今天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晨报记者采访了两位专家,请他们分别解读:鲁迅当年最终为何决定留在上海?鲁迅在上海九年定居生活的第一个家在哪里?

共和旅馆,定居上海的起点

专家介绍

施晓燕,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修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现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鲁迅研究及近现代史研究工作。

记者:共和旅馆对于鲁迅意味着什么?

施晓燕:1927年10月3日下午,鲁迅来到上海,和许广平下榻于共和旅馆,这是鲁迅生命中最后九年定居上海的起点。

然而,当时共和旅馆只是鲁迅旅途中一个短暂的歇脚处,鲁迅在此处停下来选择自己将要去哪里。短短五天之内,鲁迅接待了师友弟子、工作对象,处理了大量事务,并改变了原本离开上海的打算,决定正式定居“魔都”。

记者:鲁迅为什么会在五天内改变主意,决定定居上海?

施晓燕:这五天里,鲁迅与这些友人的交往说明他一开始未必打算在上海久住,但最后仍下决心在上海定居,原因何在?通过研究鲁迅会客、饮宴、书信往来等,对此做观察和分析,我在《鲁迅在上海的居住和饮食》(2021年6月出版)一书中给出了答案:鲁迅留在上海,可以跟兄弟比邻而居,亲密的朋友都离自己不远,左翼文化人活跃,城市里与文化相关的产业欣欣向荣,还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日本书店,饮食上也能满足口味。这样的氛围对鲁迅来说,非常适合定居,而共和旅馆的五天,就是让鲁迅敏锐地觉察到了以上这一系列因素,从而使他决定定居上海。

记者:按照你的研究,共和旅馆在当时的大致情况是什么样的?

施晓燕:根据上海总商会月报部1927年编辑发行的《上海工商业汇编》资料,“上海共和旅馆:kong woo hotel,居住旅客,包运行李,代定各埠轮船舱位船票。爱多亚路三洋泾桥东首”,它位于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长耕里内,长耕里夹杂在今江西中路、四川中路、延安东路之间。

郁慕侠的《上海鳞爪》中说,“租界上的小客栈,以爱多亚路、民国路、满庭坊三处最多”,显然爱多亚路客栈云集已经名声在外,所以鲁迅选择这一带并找了一家落脚是可以理解的。凌月麟描述共和旅馆时认为:“它的前身是泰安栈,约一九二五年或二六年才改名共和旅馆,老板是广东人。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五日《鲁迅日记》中所载的‘泰安栈’,即为共和旅馆。”但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因为1927年的《上海工商业汇编》同样记有泰安栈,“泰安栈,民国路二五六号,副业船票”,民国路即如今的人民路,《鲁迅日记》中的“泰安栈”很有可能是人民路上的这家。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指南》中有泰安栈,在爱多亚路长耕里689号,但现无法得知这个地点与后来的共和旅馆是不是同一个,也找不到共和旅馆前身为泰安栈的出处。

所以现能确定的就是,共和旅馆位于爱多亚路,到外滩只有一个路口的距离,它周边有多家轮船公司,因此这是一个靠近码头的旅馆,并能为旅客代订船票、包运行李,可供暂时落脚的居所。

记者:关于共和旅馆的资料照片目前非常稀少,那么,鲁迅在共和旅馆居住期间,有哪些人去拜访了他?这些拜访有没有人留下文字记录?

施晓燕:鲁迅在共和旅馆只住了五天。关于这家旅馆,其实没有太多的资料,倒是鲁迅的友人在回忆录里留下了对这个处所的只言片语。鲁迅在共和旅馆居住期间,有很多人来访,记录在他日记里的就有周建人、林语堂、孙伏园、孙福熙、李小峰、蔡漱六、许钦文、章锡箴、夏丐尊、赵景深、张梓生、陶元庆、吕云章、陆锦琴。

这么多人去过,但现存就只有王映霞的记述才稍微具体:“鲁迅与许广平住在二楼,那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木结构房间,朝南有二扇小窗,还有两扇落地窗直通阳台。屋内陈设很简单,一个方桌,一个写字台,四个凳子,两个沙发,东西两侧各放一只单人床。”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旅馆房间,仅有住宿和处理简单事务的功能,如果访客太多,房间里还坐不下。

景云里,在上海的第一个家

专家介绍

夏正权,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中心研究员,景云书房暨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馆主持人。

记者:景云里是一条与多伦路相通的小弄堂,即使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中也不属于高档次的,但就是这条小弄堂,曾被誉为“上海文化名人第一里”,原因何在呢?

夏正权:景云里是建成于1925年的石库门弄堂,1927年至1932年间,鲁迅、茅盾、叶圣陶、陈望道、柔石、冯雪峰、周建人等曾先后在此居住过,这些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记者:景云里居住过三位副国级领导,鲁迅和这么多的文化名人在这里相邻而居,这真是一个少有的人文场景啊!

夏正权:是的,这个如果放在整个世界,估计都是非常罕见的场景啊!叶圣陶先生住在景云里11号甲,景云里的11号乙住了茅盾先生一家,周建人先生先是住在景云里10号,后来搬入景云里18号居住。

记者:许广平留下一句名诗:景云深处是吾家。那么,我们现在所在的13号(景云书房暨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馆)是不是当初鲁迅在景云里居住的所在?

夏正权:不是的。鲁迅在景云里先后居住在23号、18号和17号,总共住了2年7个月又4天。

记者:在景云里居住的这段时间,鲁迅主要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呢?

夏正权:除了日常写作和到大学演讲,鲁迅参与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在大会上被选为执委并发表了演讲,编订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创刊号,还有就是和柔石等左翼作家成立朝花社,鲁迅酷爱木刻版画,对木刻在中国的传播做了很多工作,为这一艺术门类做出了许多贡献。

记者:我看到墙上的一幅照片,鲁迅、许广平与周海婴在横浜路附近照相馆拍照留念,如此说来,周海婴就是在景云里诞生的吧?

夏正权:是的,周海婴是在景云里出生的,出生日期是1929年9月27日。

记者:听说今年有近两百个团来这里进行打卡和参观,那么,在景云里成立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馆的目的是什么?

夏正权:景云书房暨鲁迅与文化名人陈列馆2019年10月正式开放,主要是为了保存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居住和活动过的文脉,其实也是中国现当代史中很特别的一个时期的印记,发扬鲁迅精神,传承海派文化和先进文化。

来源: 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