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2018年12月13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南京举行了国家公祭日活动,纪念81年发生的那场惨案。阴沉的天气仿佛感知了人们内心的悲伤和哀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一篇
震惊中外的南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也把日本侵略者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时至今日,日本却连一个郑重其事的“对不起”都没有。相反,日本首相和一些*多次参拜供奉着战犯的靖国神社;面对大量无可辩驳的物证和史料,日本右翼分子却一再歪曲和否认历史,还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否认南京*,甚至称南京*是“伪造的谎言”。
南京*的罪行,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当年侵华日军的侵略罪行,将尘封的沉默和真实写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永远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同时也呼吁日本人民,以此开启被日本右翼势力长久封尘的记忆,坦诚面对那段历史,不要忘记和自觉接受那段历史的教训。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倒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式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是的,我们倡导和平、友爱。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较量,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都非常激烈。让我们记住,30万同胞惨遭日军*;让我们记住,八年抗战,有3500万中*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勿忘历史,勿忘耻辱,勿忘那个年代我们受辱的局面,珍惜革命先烈用血拼出来的天下,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惨痛的历史面前,我们不仅要铭记真实的历史,更要吸取经验教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永远处于被动受辱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强大我们自身,只有中国强大了起来,立于世界强国之席,让外国侵略者不寒而栗,那我们才真正是不战而胜。
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不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第二篇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地点,就是南京*纪念馆,一个有着特别纪念意义的地方。78年前的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大肆*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遇难者达30万人。
这场震惊中外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也把日本侵略者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时至今日,日本却连一个正经的“对不起”都没有。相反,日本首相和一些*多次参拜供奉着战犯的靖国神社;面对大量无可辩驳的物证和史料,日本右翼分子却一再歪曲和否认历史,还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否认南京*,甚至称南京*是“伪造的谎言”。
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开放,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当年侵华日军的侵略罪行,将尘封的沉默和真实写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永远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同时也呼吁日本人民,以此开启被日本右翼势力长久封尘的记忆,坦诚面对那段历史,不要忘记和自觉接受那段历史的教训。然而,据称今天的日本教科书,很少有把日本的这段真实历史教给他们的下一代。这种异乎寻常的顽固与反动令国家人民感到愤怒和难以理喻。
愿我们的生活能永远祥和、美满、幸福,愿我们能永远远离灾难与不幸。
第三篇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课本里面学过“南京*”,接着又在很多社会活动,书刊媒体中反复提起,虽书本内容真实惨烈,但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景大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想象。
近日有机会同即将援外的医疗队友们一同参观这所为世人所“震惊”的南京*纪念馆,这是我多年想做的事,所以我怀着警世而鉴证的心缓缓而来。南京*,这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忘不掉的事情,从一进入广场就让我感到沉重,走到南屠馆门口,映入眼帘的就是上面这个巨大的让人很压抑的雕塑,仔细看下面的文字介绍可以知道这是个可怜的女人,她的家人全部惨死于日军魔掌下,而自己却被侮辱而屈辱的活着,也许死很容易。可是活着确实很难。
进入馆内就可以看到很壮观的很高的书架,那个书架,那里面每个看似书籍的文件里面是当年南屠遇难的人的个人资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在向里面走便是对历史的介绍与回顾,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致使我中华儿女300000人死于刀下,这是何等的耻辱与无奈。再看到墙上的惨烈图片与文字: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字字刺入我心,作为东北人的我可能更能体会那种亡国之哀,亡国之怒,亡国之奋悲愤与不能难于言表。在馆中还有让我印象深的就是这个叫做12秒的地方,我刚开始还不知道那是干嘛的,可是看过介绍才知道水滴了12滴就是过了12秒,就会有一个南屠逝去的人的遗像之灯被点亮,依次下去,每隔12秒就会出现一盏亮的灯,看看当时我们的国人是何等的悲凉与惨烈啊,这是何等的警世啊。
当然馆里面也有一些对爱国主义者和外来和平者的表扬与陈述他们有的浴血奋战,有的异国他乡前来帮忙,这些人是值得尊敬并永远不能忘记的,没有他们,日本的魔爪长会张的更大伸的更远,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致敬,正式有这些正义之师仁义之师才能使我们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谈古论今。
是啊,此时我的心情从悲愤转到了尊敬,从尊敬找到了方向,从历史中寻找到了力量,从历史中看到了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里面一句话所说,for give it,but do not forget it.是啊,一味的怨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重要的是要自身发展,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对所有中国人的警告。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中华民族绝对不会有类似情况在发生。我们不会忘记过去,我们更要关注现实,日本*事件在升级,日方相关大臣参观靖国神社,一件件事在不停的告诉我们勿忘国耻,珍惜现在,让这种血的耻辱永不再来。
在即将出国之际参观此馆,意义匪浅,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此馆即是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能鼓舞大家的士气,对我们援外很有帮助,我们当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应该像馆里的国际友人学习,在环境极端恶劣,生活极端痛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拯救了无数受苦大众,我们作为中国医疗行业的代表理应表现出大爱精神,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下,在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旗帜下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圆满完成援外任务,良好发扬中国国际主义影响力。
共同推开记忆之门 一起点亮和平之光——写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
2018年12月13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又一年冬日,转眼已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1周年。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凛冽的寒风中,凌厉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
家国休戚与共,人类命运共通。这一天,《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实施;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士,聚首南京,共同推开记忆之门,为的是一起点亮和平之光。
国家公祭“默哀一分钟”写入法规
从2014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公祭日当天,南京全城默哀一分钟。今年,“默哀一分钟”被明确写入法规。
今年11月23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通过《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十二条明确,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其他机动车、火车、船舶等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该《条例》于今年12月13日起正式实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条例》具有里程碑意义,让国家公祭各项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法律支撑下的仪式感,有利于更好涵养爱国主义情怀。”《条例》主要起草人之一、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勇认为,《条例》中的规定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意义,发挥了立法的价值引导功能,更能进一步凸显南京“博爱之都”“和平之城”的城市形象。
《条例》选择在12月13日当天实施,彰显意义。“在《条例》草案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我们就听到民众对此的呼声:肃穆的仪式感,应该贯彻到行为和环境中去,这是对国家公祭意义的彰显,也是对民族精神的捍卫。”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刘伟说。
近年来,纪念馆的接待量逐年猛增,截至2017年底,纪念馆已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7370万名观众,公众对于这段历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条例》明确了纪念馆的特殊法律地位,强调国家公祭场所管理区及周边建设项目应当与国家公祭场所庄严、肃穆、清静的环境和氛围相适应。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认为:“《条例》明确纪念馆的特殊法律地位,强调营造国家公祭场所庄严肃穆的仪式感与总体氛围,顺乎民意,非常必要。”
记忆不会凋零,更广维度传播历史
12月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秀英、赵金华、陈广顺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记者看到,在纪念馆的展厅中,两侧墙面上,挂着自2017年9月3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灯。时间流逝,已有不少盏灯箱随着老人们的相继去世而熄灭了。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我们目送他们的离去。但是,记忆不会凋零。
12月7日一早,91岁的刘健芝和83岁的祁恩芝老人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他们从1994年至2002年拍摄的1008张胶片底片、2002年至2018年11月拍摄的22286张数码照片、5本《坚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纪实》图册。
祁恩芝老人说,只要还能拿动机器,我们就会一直拍下去。我们想告诉后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国人当自强。
今天,《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摄影展在南京开展。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约翰马吉选择留在南京,与约翰拉贝、魏特琳等国际友人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日军暴行,这些影像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现在,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用镜头记录今天的南京城和南京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新旧影像对比,向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传递捍卫珍爱和平的理念。
克里斯马吉对记者说,铭记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共同目的是让这段历史一代代铭记,让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避免悲剧和杀戮再次发生。“希望能通过马吉家族的照片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西方,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也看到人们如何在战争中幸存,又如何重生,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今年4月4日,日本友人松冈环也将30年来所记录的300多位大屠杀亲历者珍贵的口述原始影像资料捐赠给纪念馆。以日本老兵三谷翔为原型的纪录片电影也正在制作中。
松冈环说,坚持30年,是为了让孩子们正确、客观地了解这段历史,将真相告诉后人。也是为了不让自己曾接触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失望。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更多的年轻人正在加入到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与传播中来。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表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关注这段历史,今年研究院有关大屠杀史研究相关课题申请者中年轻人就占多数。
共筑家园,和平之城传递世界心声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中华民族这段历史的血色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申遗的成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仅在2017年,就有26万余外国人来到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也留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字。
“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应该被世人铭记,并且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加拿大圣托马斯市市长海瑟杰克逊参观纪念馆后留言,“参观了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非常震撼,捍卫和平是人类的心声。”挪威学者、有着“和平学之父”美誉的约翰加尔通感慨。
继2016年10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冈城进行后,2018年6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展览以“欧美人士视角”为切入点,以“第三方档案”为素材,客观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短短几天内吸引很多当地市民自发前往观展,并给他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感慨:“《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将促进两国人民对二战历史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彼此的了解。把记忆存留下来,是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推动世界和平。”
捷克摩西州副州长卢卡斯为之动容:“欧洲民众渴望加深对亚洲国家二战史的全面知晓。尽管说什么都无法让无辜死难者重生,但我认为纪念这样的历史事件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让所有人都在心中记住战争的残酷,在内心深刻反省,这样才会防止战争历史重演,推动世界和平。”
和平,对南京这个经历苦难的城市来说,意义非凡。
2017年9月4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向全球公告,南京成为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
2018年9月,2018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在南京进行,主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先生表示,南京成为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所有国际和平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传统,也会明白中国在构建世界和平城市目标中作出的努力。
12月7日,“携手并进,共筑和平”——2018中外音乐光影和平汇演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巴西、阿塞拜疆、埃及、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300多名大学生不惧寒冬,发出同一个声音——和平。当无人机编队拼接出的“PEACE”(和平)在空中定格时,更是表达出人们对山河壮美、人民幸福、世界和平的衷心期盼。
今天,和平鸽继续放飞,穿越这座古老的城市,飞向高远的天空与未来。81年来,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也在伟大复兴中走向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心手相连,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信念无比坚定。
记者 沈峥嵘 付岩岩 叶 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