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元前354年,魏国名将庞涓率十万精锐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无力抵抗遂向齐国求援。鉴于唇亡齿寒,公元前353年齐将田忌和孙膑率8万齐军救赵。田忌采纳孙膑建议,不赴邯郸而是率军直扑魏都大梁。魏军获悉全军震动,千里奔袭回救。当庞涓和疲惫不堪的魏军进至桂陵山地时,齐军半路设伏、以逸待劳,轻松击败魏军,破解了邯郸之围。“围魏救赵”战例所蕴含的体系破击之法,仍值得今天去探索和研究。

体系破击首在精选要害。《孙子吴起传》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魏齐之战,齐军之所以获胜,关键在于军师孙膑在纷繁复杂的作战关系中,抓住了魏军的关节点和薄弱点魏都大梁。正如当齐军突然出现在大梁附近,魏人的惊恐是不可以想象的。魏惠王为确保国都安全,再三催促庞涓星夜回援,最终使魏军由精锐之师变为疲惫之旅,并被齐军牵着鼻子走,陷入被动。由此可见,体系破击作战首在精选要害、找准攻击点。未来多军种联合作战,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一体,需要指挥人员敏锐分析、善于发现,找准敌方情报系统、指挥系统和保障系统的核心与弱点,达到“打节点、击要害、破体系”的目的。

体系破击在于精心筹划。齐军破魏军作战体系之核心在于桂陵,为把魏军拖垮并诱至桂陵山地,孙膑精心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作战计划。其一,击虚。以轻装兵力急攻魏都大梁,通过造势逼迫魏军千里回援。其二,诱敌。以少数兵力诱使魏军全力追击,骄敌与疲敌。其三,设伏。以主力埋伏于桂陵,最终发动致命一击。可以说齐军能在桂陵取胜,毕其功于一役,是与战前精心筹划分不开的。未来信息化战场高度透明,实施体系破击作战更是难上加难,更需要通过战前精心筹划,动用多种力量、多种行动进行支援、配合与掩护,以完成体系破击行动。

体系破击重在聚能于一点。孙子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桂陵之战前,实际上魏强齐弱。魏国经李悝变法废除贵族私兵,后又经过吴起的军事改革,最终形成了赫赫威名的魏武精锐。相对而言,齐军战斗力不如魏军。齐军能够在桂陵击败魏军,并不是依靠与魏军全面角逐,而是以逸待劳、集精锐于一点,瞬间实施雷霆之击。反之,魏军则是以急行军状态进入作战地域,没能发挥己方战阵优势,最终全军溃败。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体系破击应注重灵活用兵、机动聚能,形成局部优势,实现对敌重心或关节点实施瞬间超强打击。

体系破击需布战场迷雾。桂陵之战前,齐军为诱魏军上钩,注重处处制造假象,布下重重战场迷雾,手法运用之妙令人叹为观止。齐军刚离开都城临淄,便进行分兵策略:一部兵力大造声势北上赵国,使魏军误判齐军要与赵军汇合,而齐军主力则秘密开往魏国新都大梁。到大梁附近,齐军主力又开始第二次分兵策略:一支轻步兵攻击大梁,主要兵力则设伏于距大梁50余公里的桂陵山地。而在桂陵,齐军又实施第三次分兵策略:以少量齐军先期诱敌消耗魏军所剩无几的体力,主力留作预备队,对魏军实施致命一击。通过兵力虚虚实实、分分合合,齐军最终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十万魏军几乎被齐军全部斩杀。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实现体系破击,更需要以兵力徉动、虚假工事、信息误导等欺骗措施,多布战场迷雾,以达成体系破击行动的突然性。

围魏救赵之谋略分析(从围魏救赵看体系破击思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