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名和人文实体类地名是地名群中庞大支系

以人名和名人轶事为村名的聚落:以人名作为村庄名的大多数为始祖姓名,如刘义方、李举文、张梅先、赵虎山、王惠、杨户、曲伯科、张心一、王其鳌、张延令、赵郎庄、王畔庄、党耀庄等。古城乡的郭其茂村,原为毕姓居,称毕庄。郭姓迁入后,人口兴旺,始祖郭玉录的第三代孙郭其茂在朝为官,郭姓引以为荣耀而改称现名。明末,名叫祁仪的人开饭店,尔后发展为集市祁仪。

桐寨铺镇的李松庄,曾名刘茨园,李姓二世祖李松治家有方,家产渐大,曾被皇封为“佐登仕郎”,在当地颇有名声,相沿为村名。

桐寨铺镇刘斌桥,相传明嘉靖年间,赵姓商人自怀庆来此经商,发展成集市,后因河水泛滥成灾,集市西迁。明末,夭姓迁此落户,倡导村民修寨防匪,称“夭友寨”。后不久,当地富户刘斌在桐河上建起五孔石桥,当地村民商户为感其德,将集镇改称刘斌桥。

郭滩镇张官营是张姓始祖张得林自四川绵竹迁此建村,三代世祖张鹏飞(字九万)在朝任中宪大夫,正遇明宪宗改年号为“成化”,张家遂定名为“成化村”。此后,张家多辈居官,人称张官营,相沿为村名。

源潭镇券门杨,明洪武四年(1371年)杨姓建村,取名杨庄。因杨姓有人在朝居官,家境日渐豪富,村内有座望京楼,村周筑寨,并建起了大券门,习称券门杨,相沿为村名。源潭镇王命寺,明初蔡姓始居建村,取名蔡庄。因祖辈在朝有功,奉朝廷之意,明末在村东新建寺院,取名王命寺。

张店镇李宅是李姓始祖李富显于明末自江西南昌府迁此建村,初名小李庄。清时,五世祖李雍任云南临安府蒙自县知县,两次擒拿飞贼有功,升任刑部侍郎。清雍正三年(1725年)告老还乡,建立官宅,修祠堂,改村名李宅。张店镇牌楼,据《方氏家谱》记载,方姓始祖胜,原籍江苏省淮安府人。

明洪武初,立有战功,封为武略将军,守唐州世袭九传,至十一世祖克类配仝氏,生二子,长子名里,次子曰楫。楫四岁丧母,由姑母抚养,日夜不衰,尽心晏力,乡人无不称德,奉旨造坊,表节孝春秋之义,称牌楼。

古城乡鲁万车的村名是,明时鲁姓兄弟4人,为人豪爽有臂力,在赴京运送皇粮回归时,勇斗豪强,使上万辆牛车通行,获得时人的敬佩,习称鲁万车。马振抚以明代马姓镇抚官住此而得名。城郊香黄庄、祁仪香桓庄、湖阳香环庄是因为村中有人做了地方官,人称乡宦庄,相沿为村名,后讹为现名。

源潭中庄原名王庄,清光绪年间,王姓有人考取举人,为庆其功,改名中庄。古城乡的刘端村,清代建村,村人刘端为人诙谐幽默,留下很多歇后语,如“刘端看告示——没有多大意思”(不懂装懂),被人传为佳话,相沿为村名。祁仪乡张马店,张姓始住建村,开设饭店,其始祖张横绰号博士,习称士店,后又改现名。桐河乡的王新传,明代建村,始称王庄,后来村人王新传为人乐善好施,负有众望,村以人名。昝岗乡的铁匠岗是明初两个铁匠以打铁谋生建村在岗上,得村名。

唐河县的来历(唐河县域地名之源)(1)

黑龙镇二马张,相传清中期张姓兄弟二人骑马来此建村,习称二马张。上屯镇叟刘原名刘庄,赵姓迁入时,刘姓只剩一老叟,改称叟刘。湖阳镇赵桥为清初侯大庙村侯姓分居来此建村,因村南小河上有三座石桥,取名桥上。清道光年间,侯姓与张湾赵姓赌博,侯姓大输,遂将该村输给赵家,改名赵桥。郭滩镇杜楼为曹姓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曹家庄。清初,为抵抗匪盗骚扰,特邀隐居于白秋的明末将领杜宏瑒迁此,并将楼房礼让给杜姓,改名杜楼。

以吉兆和传说命名的地名:黑龙镇的“广佛寺”,兴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相传有十二寡妇集资修庙,庙中佛像较多,称广佛寺,又称“寡妇寺”,村以庙宇命名。

源潭镇在十五世纪初,是仝、王、薛、牛四姓的四个小村庄,唐河西岸是名镇——青龙镇(今马湾)。历年洪水泛滥,商民损失严重。康熙年间,商民先后迁到四村之间,形成新的集市,取“青龙回源归潭”之意,以戢水患之兆,定名源潭。

汉龙潭,据该镇明洪武二年重修奶奶庙碑文记载:“汉龙潭,唐邑古镇也,始于黄、兴于龙。龙者水也。水患至,唯此地汲水,汲水者是旱龙,故崇名耳。”上屯镇虎龙王,明代建村,以村前水井和村后岗丘有“龙眼虎身”之说而得名。

古城乡仁义岗,明代杨姓建村始居,相传祖先原系陕西人,因路见不平得罪于当地豪强,豪强勾通官府将其发配在此荒岗上受苦,习称“忍饥岗”。解放后,村民生活得到改善,追念祖先为人仗义,改村名为“仁义岗”。

上屯镇白云庄,清代建村,原名王官屯,提督王勤悫盖大厅时,天气炎热,恰遇白云蔽日,至竣工云散,视为吉祥之兆,据此将村名改称“白云庄”。上屯镇红星庄系刘姓于明代从湖北天门县迁此,相传当时天上有块红色陨石落在此处而得村名。黑龙镇三官庙,相传是三国时刘、关、张过此地,村人建庙宇以示纪念。

苍台镇鹁鸽刘,据《刘氏家谱》载,其世居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辙湾磨岭。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三门刘能之裔孙迁居唐邑西南石河西部,以河名其村石河村。河之上建有禹王庙,“后当祭扫时,神又失梦。吾祖日而之子孙后更盛,此处隘恐不能容吾,命鸽之卜而往随之,视其栖上而托处,得平原广阔之地,相度经营,随有石河村居,时正德八年(1513年),古自相传鹁鸽刘。”

桐河乡大陈庄,清初杨姓始居建村,相传始祖杨治成原是北宋名将杨继业的后代。北宋末年,杨姓从开封迁居宛县杨营,明末得罪汪总兵被抄家,时杨治成幼小,匿居舅家,免遭其害。治成年长,其舅贻地80亩,在此建村,因感舅恩,以其舅陈姓得村名大陈庄。

黑龙镇张官岭为清雍正年间李姓始居建村,称李庄。相传此处岗岭上是一块宝地,能出武官扰乱朝纲,并有从地下挖出“金人骑金马”之说,后来村中出了两个艺人,饰演皇帝和娘娘有特色,村人戏言为官岭,相沿为村名。古城乡曹庄,别名干净曹,明代曹姓始住建村。

唐河县的来历(唐河县域地名之源)(2)

相传,清代村西开一饭店,自驻马店去南阳的一位官人在此用饭,印鉴掉此,行至源潭才发现官印丢失,转回后,饭店主人原样将印交给那位官人,官人感激不尽,遂送横匾一块,上书“拾金不昧的干净曹”,后成为曹庄的别名。发山因“宋灵济禅师祝发于此”而得名。四方山,相传明代张仁、李能和邢金定夫妇四人居此山为王,称四王山,后讹为四方山。关爷坡,相传三国时关羽路过此地,曾为民消除匪患,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称此山为关爷坡。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刘秀兴兵讨伐王莽,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登基,建立东汉王朝。有关刘秀的故事而形成的地名也不少。城郊乡麦仁店,传说是刘秀被王莽穷追落荒,又累又饿,生路渺茫,一好心村妇给他一碗麦仁羹汤,刘秀喝罢,觉得是人间无上美味,此村便得名麦仁店。城郊乡平路头原名刘仝庄,传说刘秀从大岗经过,曾在该村休息,说“可到平路了!”后改名为平路头。

少拜寺汉代曾有观音寺一座,传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夜宿此寺,次日清晨刘秀走得仓惶,对观音神像仅言“少拜了”。后来刘秀建东汉王朝,人们遂将该寺更名为少拜观音寺,简称少拜寺。源潭镇无事冢,据传是刘秀被王莽追赶于此冢处得以脱险,叹曰:“至此吾无事矣!”而留下了冢名。

湖阳镇担到井,相传刘秀被王莽撵得饥渴难忍,恰此处有一水井,正愁无法取水,忽见水井倾斜,刘秀如愿。后来,人们从山上拾柴晚归,总要坚持担到井上再休息,相沿为村名。昝岗乡刘马店,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遛过马,曲、孙、郭等在此建村,并开设饭店,取谐音得村名。桐寨铺帝王营,相传是刘秀转战南阳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后杨姓迁此建村,故名。祁仪境内的晒山,传说是刘秀休息晒太阳的地方。

唐河县的来历(唐河县域地名之源)(3)

以古城池与古遗址命名的村庄:城关镇历史上是河道码头,桅杆林立,商贾云集。唐代为唐州治所。明、清时期皆为县治。元代兴修方形土寨,明、清时期屡经修复,故而惯称城关镇。湖阳古为蓼国国都。夏朝时,以南临徽子湖,水北为阳而得名。秦置湖阳县,东汉时是湖阳公主邑,唐、宋、金均为县,元朝至元年间,废湖阳入唐州。此城池曾建石寨,四座寨门,上建阁楼,雄伟壮观,以湖阳作为地名,世代相传。

井楼汉代为宜秋聚,西魏为洞川郡治,北周为钟离县治,城池毁于战乱。相传镇中有一孔三眼井,井上建有楼阁,供客商食宿,明代兴集,称井楼店,清末镇周围筑土墙为寨,称中和寨,民国年间改称井楼镇,习称井楼街。黑龙镇黄台寺,相传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在此安营扎寨,为防水患,率众取黄土筑一方形高台,台高6.3米,面积1万平方米。后人在台上建庙宇一座,称黄台寺。黑龙镇前古城、上屯镇后古城村,西魏为柘林郡治,古城址毁于战乱。后在古城址废墟上建村,以沟为界,南边的称前古城,北边的称后古城。古城街明末彭姓在古城址废墟上建村,称古城。

上屯杨背是在堰陂故址建村,宋代杨姓始祖杨耷太在堰陂之南,得村名下堰陂,后讹为下杨背。明初,徐、李二姓在陂堰之北建村,得村名上堰陂,后讹为上杨背。祁仪乡简庄原为古城址的监狱,得村名监庄,后讹为金庄,现名简庄。还有以寺、庙、庵、堂命名的如莲花寺、石桥寺、黄庙、鲁庙、古庵庙、黑龙庙、刘堂、桂堂等。

地名被誉谓历史的“活化石”,因为它蕴藏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从它身上,可以窥探出本县历代疆域开发、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及民族宗教面貌之一斑。了解地名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南阳市地名志》、《唐河县地名志》、相关姓氏族谱

作者简介

赵志敏,1947年7月生,唐河县郭滩人,大专文化,群众文化系列馆员职称。1971年9月至1984年12月,在唐河县电影公司工作,任放映员、宣传员;1984年12月至2008年7月,在唐河县文化局工作,任秘书、办公室主任;任副主编编纂《唐河县文化志》《唐河县曲艺志》。

退休后研究历史文化。《唐河文史资料》《唐河文化遗产》《唐河百年记忆》《唐河县政协志》任副主编;“冯友兰文化丛书”(全三册)任主编;《唐河县进修学校志》《唐河县志》《冯友兰与唐河》《唐河县图书馆简志》《唐河方言》《唐河民俗》《唐河胜迹》等书任编辑。

唐河县的来历(唐河县域地名之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