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的推文中,讲了不少小儿推拿的各种手法,后台也常有朋友问:除了推拿,能否介绍一些常用的食材或药材,平时可以配合着使用?我说:当然是可以的,我在临床上就常用“推药结合”来治疗患儿。
日常生活中,若小儿推拿和中药食疗结合得当,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道很适合近期食用的食材,再配合两个常用的儿推手法,助力宝宝疏肝健脾。
春季属肝,是升发的季节,这个季节孩子多肝火旺盛,因此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道疏肝理气又健脾和胃的好食材——佛手。
佛手又名佛手柑、佛手香橼。产地主要在广东、四川、福建、云南等地,其中以广东和四川的名气较大,所以市场上销售的多是“广佛手”和“川佛手”。
“川佛手”主产于四川宜宾、内江、乐山以及重庆合江、江津、綦江等地,其片小质厚,气香味浓,行气之力较强。“广佛手”主产于广东肇庆、高要、郁南以及广西桂林,其片大质薄,味较淡,行气之力稍逊,理气而少伤阴,所以“广佛手”更适合小孩子日常食用。
在国家颁布的药食同源名录中,记有佛手,因此佛手即可作为药材使用也可作为食材使用,可见其日用安全性更有保障。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佛手,性味辛、苦、酸,温。入肝、脾、胃、肺经。佛手功效的记载始于明代《滇南本草》: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清代《本草从新》也记载:理上焦之气而止呕,进中州之食而健脾。所以,佛手的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1. 肝胃气滞,胸胁胀痛
佛手性味辛香,善于行散、疏泄,有很好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作用。尤其是春季,不少孩子会出现脾气大、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会导致胸脘腹痞满等,缓解这些症状都可食用佛手。
2. 日常活动状况的影响
佛手入脾胃经,能直接疏解脾胃之气,调理和疏泄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因此有理气和止痛的功效。可用于缓解脾胃气滞引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进食少等症状。食用时常与陈皮、生姜等搭配。
3. 燥湿化痰
佛手性苦温,苦温可以燥湿、化痰,同时辛香又能行气,因此可以用于缓解孩子湿痰咳嗽的症状。
佛手全身是宝
(1)佛手花
是佛手干燥花和花蕾。味微苦,性微温,入肝、胃经。功效与佛手相似,疏肝理气,和胃快膈。但效用更缓,而且更偏于降肺胃之气,以降气为主,多用于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喘,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2)佛手根
是佛手的根部。一般每年9~10月挖取,然后晒干。佛手根味辛、苦,性平,入脾、胃、肾经。功效主要是顺气化痰止痛,由于效用较强,一般不适合小孩子使用。
(3)佛手露
是佛手柑果实的蒸馏液。味微辛、淡,性平。入肺、肝、胃、肾经。能够行气解郁。《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有:“悦脾、疏肝、宽胸、解郁、疏气、开胃进食”等多种功效,一般每次取佛手露30~60g,隔水炖温服就可以。
(4)佛手茶
材料:佛手3-5g,陈皮1g。
做法: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平时可以当水给孩子引用。
(5)佛手柑粥
材料:佛手15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做法:将佛手洗净加水500ml,煎煮2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
(6)糖渍佛手
材料:佛手250g,白砂糖250g。
做法:将佛手洗净,放入锅中,用勺将佛手果肉压扁,撒入白糖腌渍1日,待佛手浸透糖后,再以小火煨熬至汁液耗干,停火冷却后,再拌入白砂糖,放盘中风干数日,装瓶保存备用。平时可以给孩子作为零食食用。
孩子食用佛手需注意:
禁忌:佛手性味偏温,因此阴虚有热的孩子应慎用;性味辛散,因此气虚,并且没有积滞的孩子应慎用。这两类孩子如果有需要,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用量:佛手性味苦、酸,适当食用可行气和胃,但孩子脾胃功能尚弱,而且春季不宜进食太多酸味食物,以免助长肝气升发。因此佛手食疗不宜每日食用,建议脾胃功能好的孩子1周食用1-2次;脾胃功能弱的孩子应配合其他健脾开胃的食疗方共同食用。
吃糖:2岁以下的孩子不建议吃糖渍;2岁以上酌情吃,也可以在制作时酌情少加糖。
除了以上的佛手食疗方,我再补充2个常用的推拿方供配合使用:
1. 疏肝
爱发脾气但没有明显热象的疏肝手法:
✔ 平推肝经:100-300次
平推肝经
✔ 搓摩胁肋:50次
搓摩胁肋
2. 健脾
肝火过旺,顾护脾胃
✔ 补脾经:200次
补脾经
✔ 运板门:200次
运板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