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远,生活很近时间很长,光阴很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乾隆皇帝的诗大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皇帝的诗大全(乾隆皇帝和他的43630首诗)

乾隆皇帝的诗大全

世界很远,生活很近。

时间很长,光阴很短。

有空,来坐坐,谈个天。

聊江湖故事,看风云漫卷,

天下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世事繁杂,我们简单来聊聊。

欢迎你,一起来谈个天。

阳春三月,茶香悠悠。

据茶农说,今年因为3月老天照应,是西湖龙井难得的好年景,青花香、兰花香,这些可遇不可求的茶叶花香,很容易炒出来。

今年的龙井新茶有没有花香,我还没喝过不好说。不过,由此我想起了一首龙井题材的采茶诗——乾隆皇帝当年在杭州云栖考察茶农采茶,所作的《观采茶作歌》。

诗写得怎么样,读者看过再作评价。

说起这位皇帝老儿,对写诗这事是真心热爱,据考证他一生写了43630首诗。

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鬼是李贺,早有定论。要评诗帝,乾隆皇帝当仁不让:我!

公元1799年,89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回顾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时,不无自豪地说:“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乾隆皇帝和他的诗。

乾隆在位六十多年,文治武功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在历史上300多个皇帝里,创造多项纪录,比如寿命最长、在位时间最久、综合国力最强等。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说的不是十全大补,而是一生建立的十大历史功勋,比如平定西南、东南、西北多地的叛乱,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图源:视觉中国

在诸多纪录里,还有一件是,作为真爱,乾隆一生笔耕不缀,写了43630首诗。他5岁开蒙,20岁左右动笔,活到老、写到老,每天至少两首。

乾隆的爷爷康熙组织人马编的《全唐诗》,收录了49403首诗,那是2873个诗人,花了近300年时间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上诗歌产量亚军陆游是9000多首,季军白居易只有3000来首。

唐朝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流传千古,人称孤篇压全唐。乾隆一单枪匹马力挑三百年大唐的近三千个诗人,自我评价是艺术佳话,也无不可。

考虑到乾隆的绝大部分诗,都是25岁登后乾纲独断、日理万机之中,见缝插针创作出来,不像自由职业者有大把时间体验生活、从容酝酿、充分构思不同,他实属不易。

一个人有一样爱好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乾隆皇帝完美做到了。他创造的纪录,冠绝古今中外,加冕诗帝,众望所归。

乾隆的诗,在世的时候出了六大部半集,但翻遍阅古代文学史,查遍各类诗集、诗选,几乎没人提到过乾隆一首诗。当下的诗词大会上,也没听说哪路英雄好汉背诵过。

2013年,北师大出版社隆重推出《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皇皇十大本,定价5800块,淘宝上现在还有,从原价到半价不等,每家书店已售数都是0。

现在要读到乾隆的诗并不容易,据说小学课本上收录了一首《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野史说这首诗乾隆只拥有四分之三的版权。某个冬日,乾隆和一众大臣赏雪,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他诗兴大发,当场吟咏起来: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然后断电了。写诗,总不能这样一直数下去啊。

铁齿铜牙纪晓岚心领神会,高声喝彩:好诗,好诗,皇上英明神武,写得太好了,我来狗尾续貂吧。于是,有了第四句:飞入芦花都不见。还有版本说,续诗的是刘罗锅、沈德潜,都是乾隆身边的大才子。

现在对乾隆诗的话题感兴趣的,读过的乾隆诗可能就这一首。因为除了北师大出版社的这套,没有其他正规渠道出过乾隆诗集。

乾隆的诗,现在主要通过网络和口碑流传。百度上乾隆诗的话题很热烈,各类自媒体也经常拿乾隆诗说事,清一色都是差评,全是调侃、嘲讽、恶搞。

民间对非常喜欢下棋、但水平不高的人有个专用名称:臭棋篓子。有人把这个头衔套用到喜欢写诗的乾隆头上,说他是个臭诗篓子。

图源:视觉中国

钱钟书的《谈艺录》倒是提到过乾隆的诗。“清高宗(乾隆皇帝)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钱钟书的评价,是专业人士对乾隆诗的定棺定论:说是诗,不如说是分段的文,为每句凑成五个字或七个字,到处可见语气助词。至于语言拖沓,不合格律等。《谈艺录》这一节本来是评点王安石、韩愈们的诗,那都是名家名品,乾隆作为诗坛票友无辜躺枪。拿他的诗和专业人员相比,就像拿许家印的篮球水平跟詹姆斯要比,显然不公平。

乾隆写诗题材广泛,上到从政、祭祀、巡幸、筵宴等国家大事,下到读书、泛舟、赏花、品茶等鸡毛蒜皮,无所不涉及,堪比《夜航船》之类百科全书体。

我们说万物皆可盘,乾隆写诗是万物皆可吟。这是好事,旷世才子苏东坡写诗填词,也是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前段时间陕西一个女诗人,吃喝拉撒能都入诗。

乾隆诗的问题是太直白、不讲技巧,不讲韵味,虽然感而发,但就是简单描述和议论。他东游山东、南巡江南,一辈子三分之一时间在路上,大量诗作都是路上写的,基本属于到此一游,很难让人读出春光明媚、东风浩荡的味道,而且佶屈聱牙不亲民,应该是很轻松的游记,读起来却很累。

比如他在杭州云栖考察茶农采茶的那首《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这首采茶诗也算有情有景,但谁能读出阳春三月龙井新茶的清新味?这就是读乾隆诗的用户体验:你不讲武德,我读得费劲,没有美感。

图源:视觉中国

乾隆诗里除了少部分读史感悟、时政感叹之类严肃题材,大量是生活场景,这类本来可能写得很轻松活泼的内容,他一脸严肃,好象故意为难读者。比如被议论最多的那首诗:

阁报例应隔日至,

均称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谓十八彼,

料彼未知旬九斯。

第一句是,1776年,乾隆41年,巡行路上,收到每隔一天内阁送来的阁报,但接下来呢,就一头雾水。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今天的阁报上说,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好雨。过几小时,又接到河北地方官的报告,说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北京所报是十八日的事情,看来当时他们还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势更加喜人。那么简单的事,你就不能讲得平易近人一点,有话好好说嘛。

到了儿子嘉庆皇帝时候,乾隆那四万多首诗就没几个文人雅士感兴趣了。有个秀才从乾隆的诗集里集句凑成一首长诗,让嘉庆感慨万分: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谈先皇诗,今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有野史说,嘉庆心里一热,破格把这个秀才录取为状元。

乾隆到嘉庆,才过了几年,乾隆的诗就这么快下架,冷得这么快,后世和今世他的诗是什么处境,当然可想而知。

写诗这件事,乾隆是认真的。

有位大臣记载,每天午后,乾隆在结束公务之后,先是享用午餐,然后在书斋休息,这段时间创作一两首诗,或者一篇散文,有时一幅画。

除了写诗,乾隆还喜欢书法、绘画,还喜欢收藏和鉴赏,虽然书法、绘画水平和写诗不相上下,但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年代,把业余时间用到这些兴趣爱好上,而不是吃喝玩乐,就算是个高雅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自已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献。就是百忙之余,没其他娱乐,就看看书,写写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浏览昆明湖时,不到一小时里,乾隆写了八首诗,平均七分钟一首。最后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对那八首诗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总结: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对自己的出手速度颇为自负。乾隆把自已一创作风格归纳为两个字:拙速,就是古朴,快速,当然也疏于雕琢。

这样的写诗速度,聪明如苏东坡也做不到。苏东坡即将结束五年的黄州锻炼,当地好友为他张罗的送别宴上,暗暗粉了他五年的李琪姑娘大着胆子向他求诗。苏东坡痛快答应,当场挥笔写下两句: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然后可能没灵感,和大家继续喝酒,快散席的时候才写出下半首: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搞艺术创作,质量通常跟数量呈反比。李白杜甫上千首诗里,能够上当代诗词大会的也就率其量百把首。陆游九千首诗里,如果隐去名字,可能有八千首我们不相信出自陆游之手。

读一首好诗,是一种享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营造的意境产生共鸣。乾隆写的那些诗,本意是工作性的、笔记式的,无意当作精食产品和别人搞互动,我们读惯李杜再去读乾隆诗,注定会失望。

北师大出版社不惜血本给乾隆诗出全集时就说得很清楚:乾隆诗的历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对今人研究清代的历史的清代的帝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乾隆有很多时间呆在圆明园。前几年圆明园工作人员经过艰苦努力,从乾隆诗里整理出了跟圆明园有关的诗2000多首,涉及景点360处,串起来近乎圆明园生活日记 ,这些诗要么描绘园内景致,要么记载园内盛事,草木荣枯、春华秋实写得很全,想研究圆明园的历史,或者复制一个圆明园,是最好的参考资料。

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诗,开始到去世前一天,乾隆平均每天写诗近两首,绝大部分的诗是25岁登基之后写的,这意味着,他当政六十年,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那段历史,每一天、每一件事上,乾隆都保持发声。

如果你对乾隆这个人有兴趣,或者对乾隆时候那段历史感兴趣,他的诗,是理解他这个人,了解他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耐着性子读下去是必修课。如果清朝帝王小说专业户二月河没读过乾隆成百上千首诗就写他,就是胡说八道。

1755年,乾隆收到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伊犁消息后,赋诗《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

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

两朝缔构敢石继,百世宁绥有所思。

好雨优霑王宇拓,敬心那为慰心移。

和唐朝岑参高适的边塞诗、陆游渴望收复中原的《示儿》比起来,乾隆这首边关题材诗功力差得多,但要是了解他的写作背景,这首诗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为了这一天,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三代花了七十年时间,才平定叛乱,让天山南北回到祖国怀抱。类似历史题材的,乾隆共写了1000多首。

《弘历骑马戎装像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视觉中国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首先内心要有一种感动,然后再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是诗歌孕育的开始,叶嘉莹也把它当作判断一首诗好坏的标准。

比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场大雨后,满地落英,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那是乾隆的山水诗。如果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就可能是杜甫的诗了: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乾隆诗,符合以情动人,能让人内心起涟漪的有一百多首,一个主题:悼念、缅怀结发妻子孝贤皇后。

乾隆17岁时,和16岁的名门闺秀富察氏成亲,两人一见生情,琴瑟和谐。成为孝贤皇后的富察氏温婉平和,母仪天下,两人感情极深。但37岁时,乾隆第一次东巡山东路上孝贤感染风寒,路上一病不起,壮年的乾隆痛失挚爱,从此后宫三千无颜色,六十多的岁月里,在乾隆的心里没人再能填补那个位置。

对孝贤皇后的怀念萦绕了乾隆大半生。他总共写了一百多首诗,悲伤逆流成河。一个独眠之夜,他突然梦到死去的妻子,悄然而来,蓦然而去,告诉皇帝:她在那个世界过得很平安,不用挂念。她还打听婆婆的孩子的情况,叮咛他用心照料。醒来后,乾隆泪透枕巾,只听到风吹帷幔的声音。他写下了这辈子最好的一首诗: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这首诗没有生生僻字,没用典故,凄婉动人,流露出世间相濡以沫的普通夫妇一样真情,文采上比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记”有差距,但一样让人泪目。

文武双全的李世民、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半文盲的刘邦和文盲朱元璋都是专业帝王、业余诗人。李世民留下一卷、近七十首诗,“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都是知名度不低的名句。

刘邦一首三行诗《大风歌》大气磅礴家喻户晓。赵匡胤一首《咏初日》镇住了千秋词主李后主。如果他们也像乾隆一样把写诗当一辈子的爱好,每天来几首,产量扩大几百倍,会怎样?

自幼受到最好的教育、打理着两千年里最强盛帝国的乾隆,如果只写了这100多首悼亡诗,后世又会怎样评价他的诗?

写诗需要文化,需要勤奋,更需要天赋。历史无法解释,造化时常弄人。

图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