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人言却无一二(可与人言无二三)(1)

当下要对明年做一个判断是比较为难的事。2018年的时候,草根里对经济发展有个说法,说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回想起来,是不是未来10年里最好不敢说,但若算起来,2018年确实是幸福时光了。

前几篇文字写的都有点不对题,有标题党的意思。眼下想说说对明年的资产配置判断,想来想去也不敢说的太明白。有些底子不能交啊。姑且讲讲对未来的想法,也算理自己的思路。

很难说明年一季度会不会遇到资产荒。我现在手头缺少必要的数据来做定量分析。到期的债券数量,贷款金额,以及衍生交易的到期量,还有货币市场。大致上可能需要这些东西,哪怕不是完全的数据也能略略管中窥豹。但如果没有定量数据支持,就只能靠推导分析了。

能在过去三年里做长期资产配置的,今年还不用太烦恼,但我印象里很多人是在2019年对3/5年的资产兴趣很大。推导下来,明年应该是有很多机构的配置集中到期。僧多粥少,难免会争个面红耳赤。

一季度通常会奠定全年50% 的业绩。所以但凡是个金融机构,都得在一季度打鸡血一样拼业务。考虑到这三年来,每次都是一季度做着做着利率就下来了,所以即便是火鸡经济学的信奉者,也不敢提前配置太多的长期负债等着收获利率上行的成果。谁都怕利薄如纸的情况下拿了太多长期负债,更怕配置了长期资产赶上一个利率波动的正弦区间。

所谓的资产荒其实是有潜在条件的。资产什么时候都有,只是当经济不稳当,流动性还行,而且机构投资意向趋同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谓的资产荒。简单点说,就是大家对未来的看法差不多,而且不太乐观,所以想买的东西都差不多,就发生抢购了。然后落到书面文章上,叫有效供给不足。最为难的是,商品要是供不应求那得涨价,资产要是供不应求了,收益率就会下来,捎带着贷款利率也很难升上去。

一季度不少金融机构开始发长债,借了很多二三四五年的钱,我的钱是在2月底借的,想想要是换到4月份,应该还能省点利息。当下在境内还好,受地产政策和宏观指向调整,利率水平下的比较慢,几大行信贷资产中占比最大的个人住房贷款虽然遇到了比例限制,但总还是可以吃上十年八年的高利差。

境外的日子就比较难受了。除非此前搞了很多中长期贷款,事实上就算去年开始搞长期资产,都略微有些下手慢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率水平上不去,导致收益空间没了。

举个例子来说,银行比较看重nim,也就是净息差,算是衡量一家机构的同等资金下的赚钱能力。前两年一年美元的成本都差不多有2%,假如加50点,贷款利率或是债券收益率就是2.5%,稍稍错配一下还有几十个点的空间。哪怕放贷款买债券薄利,点差收益加上错配空间,以及这两年利率水平不断下行,只要资产还没到期,妥妥的180个点的利差收益是有的。

新放的低风险业务什么水平?一年期的美元贸易融资0.55%就有人谢天谢地了,就算资金成本为0,也不过55个点的收益。明明白白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厚积才能薄发,积累的不厚,只能发际线越来越高。

想要在资产价格不断波动下滑的市场环境里实现收入的线性增长本来就是件不科学的事情,出路不过就那几种。一是靠老本过日子,赚成本下降的负债利差,吃完老本再想下一步。二是提高风险承担水平,搞投行或者公司贷款的,叫来点辣的hot的,搞债券的稍微收敛点,说这个债是juicy,味美多汁。金融市场都特别注意包装,所谓的高收益市场其实就是高风险市场,但dealer不会跟你讲他卖的是垃圾债,而是会跟你描述为高收益债券。

当然也还有第三条道路,在低风险偏好的基础上做大资产规模。不过这办法做事辛苦,饼摊大了不好收,资产做长了怕利率上行。libor到期搞出一堆固息长期资产,换谁拿多了都怕美联储摔杯为号真的开始推动利率上行。而在台面下的原因,还有总部的考核机制在,今年明年冲猛了,后年怎么活下来。

明年大概率是要遇到比较拧巴的市场环境了,要说有什么生机,我现在想,最大的生机就是管着利率的两家机构,美联储跟中国人民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