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世间之事无需尽尝)(1)

一、

善谋事者规划生活,不善谋事者应对生活,一个好的思维方式,一定是以提前谋划作为前提,通过当下所处的环境以及条件预知事件,以此来避免将要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在事件突发事件出现之后,才像马后炮一样进行补救。

靠吃亏长见识的人虽然不愚蠢,但是至少可悲,因为世间之事未必完全尽尝才能知晓,能居安思危者才是智慧。

东晋时期的名将陶侃,出身贫微,最初只是一个县吏,后来出任郡守。

陶侃生性俭朴,勤于政事,在荆州任刺史时,经常下达一些看似无用的命令,让属下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他命令下属,要收集锯掉的木屑,不管数量多少,很多人都特别不解,不知道他要这些东西究竟何用。

后来到了冬天的时候,正逢寒冬腊月之时,积雪很厚,府衙门前积雪除掉之后还有一层薄薄的冰,于是陶侃就命令人把之前收集的木屑撒在冰上,防止冰面打滑,这样才可以通行无阻。

再后来,工人在使用竹子的时候,陶侃命令手下把锯下来的竹子头留下来,后来这些竹子头堆的像山一样在院子里面。

没过几年,桓温便来攻打蜀国,陶侃就下令,将这些收集的竹子头都用来当做造船的竹钉。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世间之事无需尽尝)(2)

在问题未出现时提前积累条件,在问题出现之时你所积累的条件都是自己的优势,这体现的不仅仅是陶侃的生性节俭,更包含了未雨绸缪的智慧。

《菜根谭》中说:

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困,其卓见乎。

一个人生病之后才知道健康是人生的财富,身逢乱世的时候才知道平安和顺的生活本身就是福气,这并非先见之明。如果身在福中就知道这是祸患的根源,贪恋生命却明白这是死亡的缘由,这才是真正的远见卓识。

通过吃亏来增长见识是人生必须经历过程,但是人生不能永远通过吃亏来增添自己的经验,因为人生苦短,都用来走弯路,又该用什么去享受生活。

所以具备一份未雨绸缪的意识,在问题出现之前多一份预知和规划,才能在很大层面上预防问题的发生,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一个状态。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却极度缺乏这种必要的意识,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自己本身就缺失未雨绸缪的思维习惯,第二,是自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因为自身的惰性以及意识的迷惑,麻木了理智的神经,以至于纠缠在错误的状态之中。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世间之事无需尽尝)(3)

二、

当自己身处于第一种状态时,就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习惯,如果身处第二种状态,就要具备跳出当下环境的觉悟和意识,察觉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

若是身在富贵之中,也要知道富贵所存在的危险。

比如那些因为经受不住诱惑而腐败的人,他们并不是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是明明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但是当诱惑摆在面前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失去了抵抗错误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这种状态的时候,一定要谨记《道德经》之中的一句话,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万事都是福祸相依的,如果身处富贵之中不懂得收敛,一定会因为主观的放纵而引起背后隐藏的祸患,这是事物的必然规则,所以越是身处富贵之中,越要知道富贵之中的负面因素。

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公父文伯,年轻的时候就做了大官,别人都对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他自己非常得意,有一些飘飘然。

有一天,他回到自己家里,看到自己的母亲还在纺织麻线,他看到母亲这个样子,非常生气,就赶紧让母亲停下来,对母亲说:“我们已经做官了,如果你还在纺线,别人知道了会笑话的,还会说我不孝顺。”

他的母亲是一个通明大义,很有见识的妇女,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懂呢?如果你这样,鲁国就会有灭亡的危险。”

公父文伯听了不知何意,他母亲接着说:“圣明的君王安置百姓,都会选择贫瘠的地方让他们居住,就是让大家知道为了生活而去工作,为了生活就要创造,为了创造就要思考,思考才能产生智慧。如果太过于安逸就会使人放荡,放荡就会失去德行了,这就必然产生坏心。”

公父文伯听了才似有所悟。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世间之事无需尽尝)(4)

在《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意思就是说:害怕发生危机,常常能得到安全;害怕遭到灭亡,反而能够生存。

能够使未来更加平顺的方法,都是在现在准备足够多的条件,养成谨小慎微的思维习惯,多一份准备,才能避开一份危险,少走一些弯路,就是人生最好的捷径。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