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编:蔡文清
我们之前在小米平板刚刚发售之前就已经对其做过工程版的评测体验文章,而今天我们则要对上市版本的小米平板进行测试。虽然理论上而言两者的差别一定微乎其微,但是通过评测之后我们看到,两者虽然机身外观以及包装等等表面都一致,但是在内部的调试,无论是系统还是硬件跑分等等都有着不小的差别。另外本文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更加横向的对比目前上的小米平板竞争机型,深入讨论小米平板所采用的英伟达最新TegraK1芯片的能力,究竟在市场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与工程版本的不同以及小米平板在目前竞品机型中的水平如何,这两点是我们本文探讨的核心所在。
小米平板目前已经处于发售之中,16GB版本的官方售价为1499元,小米平板也拥有多个购买渠道,我们在评测之前也先向各位网友说明目前的购买渠道以及各自价格和优势。首先小米官网可以通过每周的开放购买,提前预约之后再进行抢购,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提前全款购买,小米官方会在3-4周之内发货。
小米平板7月22日也推出了64GB版本的购买
64GB版售价为1699元 相较于16GB的1499元更有性价比
小米官网的两种购买渠道
左侧的预约开放购买抢购非常考验运气与网速
另外的购买方式就是通过淘宝网以及如58同城、赶集网或百姓网这样的方式购买。淘宝网目前小米平板的现货售价为1650元上下,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会将小米平板的配件掉包,所以如果您对配件没有特别需求的话,淘宝现货也是一个购买渠道。而58同城和赶集网这些网站中,价格大致也为1499-1799元之间。
淘宝方面的现货价格大致在1550-1650元之间
但是消费者需要谨慎配件掉包
58同城上的小米平板售价和淘宝基本保持一致
大都是个人抢购再卖 配件掉包的几率会小很多
在谈完了价格问题,如果您想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小米平板以及它的自身优势,我们就进入下一个部分,关于小米平板最具有竞争力的一点——英伟达Tegra K1处理核心。
本文的评测可能和很多常规的评测有所不同,我们一上来在讨论了售价之后,接下来就为各位读者们讲解一下小米平板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那就是小米平板所搭载的英伟达TegraK1处理核心。
小米平板采用32位的英伟达Tegra K1处理核芯
小米平板所采用的英伟达Tegra K1在2014年1月举行的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展会CES上正式推出。它采用英伟达最新的开普勒架构的图形处理器,配备192个CUDA(英伟达推出的通用并行计算架构)核心。此外Tegra K1在CPU方面拥有两个版本,其一是基于Cortex-A15架构的32位四核版本,最高主频2.3GHz。其二是基于64位ARM v8架构的双核丹佛(Denver)核心架构,最高主频达到2.5GHz。而小米平板则采用的是前者32位的四核版本。
·Tegra K1横向对比其他竞品
对于目前的平板电脑而言,其实同质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国产平板之中产品与产品之间最核心的差别之一就在于处理核心的不同。那么我们本页的目的就是为大家横向对比一下目前各款处理核心所代表产品的跑分情况,首先通过跑分来看一下小米平板Tegra K1处理核心的优势。
在图形处理的跑分工具3DMark的测试之下,小米平板所采用的英伟达Tegra K1处理核心在Unlimited模式下秒杀了目前主流平板中所采取的包括高通骁龙801、三星猎户座以及国产瑞芯微以及八核的联发科处理芯片。我们也看到了英伟达Tegra K1相较于之前Tegra 4处理芯片在3DMark的跑分中有了50%以上的提升。
而在安兔兔的综合性能跑分对比中,小米平板所采用的Tegra K1处理核心则依然一马当先,虽然国产芯片瑞芯微RK3288的成绩依然不俗,但是对于很多用户而言,图形处理则相较于CPU核心处理的用处更多,虽然瑞芯微的成绩很高,但是大部分的得分来自于CPU核心处理。对于英伟达Tegra K1而言我们也能够看到综合性能迫近4万分,这一成绩无论是对比代表竞争产品如索尼TabletZ2亦或是苹果iPadmini2都优势巨大。
·小米平板工程版与上市版跑分对比
安兔兔跑分成绩变化不大(左侧:工程版 右侧:上市版)
图形处理3DMark跑分成绩翻倍提升(左侧:工程版 右侧:上市版)
Tegra K1拥有192颗图形处理核心
在各项跑分对比工程版以及上市版中,在综合性能以及CPU网络渲染等方面成绩几乎持平,然而在图形处理中,无论是3DMark应用还是GFXBench应用中,提升都异常明显,可以说在之前我们的工程版中,小米平板的图形处理性能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在上市版本中图形处理的能力被完全的挖掘出来。
最早小米平板外观的爆料信息所描绘的小米平板是一个有着黑色类肤涂层设计的产品,然而当五颜六色的彩色机身出现在发布会现场的大屏幕上时,似乎又为这款产品增添了一丝神秘感。随着发布会的进行,产品的更多设计细节浮出水面,“iPadmini2与iPhone 5c的结合体”恐怕是所有媒体朋友以及在线网友们对该机外观设计一致的看法。
·开箱:坚固的牛皮纸包装盒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小米平板的外包装盒依旧采用了牛皮纸配色的纸盒。一成不变的设计,也是小米一贯的作风和理念。
经典的牛皮纸盒包装
背面有详细的产品信息
在包装盒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平板的详细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参数和生产地、生产日期等。通过各种配备齐全的产品标志我们判断这或许就是将会正式发售的版本,并非测试用工程机。所谓的公测可能也只是为MIUI for Pad做一个时间的缓冲罢了。
包装内清单
曾经有过使用这种包装材质的产品我们就做过类似的测试,让人站在包装盒上看包装盒的承重能力。经过笔者的亲测,60kg的体重踩上去可以说毫无压力,这样坚固的包装大可放心内部的产品不被压坏。包装内除了平板本体之外,还有卡槽针、适配器、数据线和说明书保修卡等常规配件,并没有配备耳机。
·外观:iPad mini 2 iPhone 5C
小米平板在雷总的口中就是一款仿照苹果iPad mini做的产品,屏幕的尺寸和模具与后者如出一辙,而机身背壳的材料和工艺又借鉴了iPhone 5C的设计,当然雷总对这种模仿也是直言不讳“我们就是要做一款跟iPad mini相近的产品,然后再给出一个合适的价格”。
小米平板正面外观
小米平板背面外观
放大版的iPhone 5C 与iPhone 5C相同的背壳材质
小米平板与iPhone 5C厚度对比
小米目前仅发售白色版本的机型,不得不说,从机身背面到正面的塑料膜开始,小米是实实在在的模仿了苹果的诸多细节。通过与iPhone 5C的对比,小米平板背面的手感简直就和iPhone 5C是如出一辙,从手感上判断采用与苹果 iPhone 5C一样的后盖工艺。
干净的机身、简约的设计,小米平板也是一款看上去很素的机器,官方称是经过改良的高光注塑工艺,基本上与iPhone 5c塑料外壳相似,虽然看上去略有些廉价,但手感摸上去确实很棒,至少体验过iPhone 5C和小米平板的笔者得出是这样的结论。圆润的机身边框在双手握持的时候不会给手掌造成什么压迫感,同时塑料材质在冬天使用时也不会有内种“拔凉”的感觉。
· 接口细节:TF卡槽不易取出
小米左上角Logo右侧隐藏有LED指示灯
机身右侧边框上的电源键与音量键
小米平板的电源键与音量调节在机身的右侧(以触摸按键所在一侧为下),银色的按键与机身配色加以区分方便用户识别,按键的尺寸和手感很明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调教的。在左上角的小米标志右侧隐藏有LED指示灯。
TF卡槽仿iPhone SIM卡槽式设计 上市版的TF卡槽与工程版相同 不易取出
TF卡卡槽位于机身的左侧,为了保证机身的一体化设计不被破坏,TF卡是放在一个需要用卡针才能取出的卡槽里。经过我们的实际测试发现,虽然TF卡槽是类似于iPhone的设计,但是当我们用卡针捅那个洞的时候并没有出现弹出式的效果,卡槽只是露出了一小部分,后来我们只能用手将剩下的部分抠出来,比较尴尬。
·其它细节:功能键带背光
底部的Micro USB接口
顶部的3.5mm耳机插孔
前置摄像头500万象,后置摄像头800万像素光圈F2.0大光圈(iPadmini2为F2.4)
功能按键带背光
总体来讲,小米平板的细节逐一设计都在保证机身的完整性。机身顶部是3.5mm的耳机插孔,底部则为MicroUSB数据插孔。机身前置摄像头在屏幕正上方的中间位置,后置摄像头采用的是800万像素索尼背照式相机光圈为F2.0级别。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背部摄像头旁边和机身背面顶部正中间的位置有两个类似MIC的开孔,我们猜测这有可能是麦克风和降噪麦克风的开孔。最后,屏幕下方的功能按键带背光,在户外强光下效果较为明显。
小米平板的屏幕是一大卖点,而且是可以与iPadmini2分辨率相抗衡。该机采用7.9英寸全贴合视网膜屏,高亮度、色彩饱和度,配备康宁大猩猩III代玻璃,分辨率为2048×1536,高达326ppi,文字也更加锐利,浏览网页或阅读图书更舒适。同时IPS屏可视角度可达178度,减少了眩光,色彩也更鲜艳。4:3的屏幕比例无论横屏还是竖屏都有很舒服的观看体验。小米平板采用7.9英寸屏幕 与苹果iPadmini2保持一致。
·屏显理论数据横向对比
以上有关小米平板屏幕的账面参数在业界算是比较出色的,尤其是超高的分辨率将会带来更加细腻的视觉体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既然已赤裸裸的提到苹果iPad mini Retina,那么与之相比或和一些以屏幕为卖点的其他平板对抗,最终表现又会怎么样呢?下面就来进行一翻更为深度的测试,主要针对屏幕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色域)、色温这四项理论数据进行展示,测试的工具为Topcon BM7A亮度色度仪。
小米平板屏幕综合显示性能表现出色。色域覆盖已超越苹果iPad mini Retina,几乎可与iPad Air相比肩。屏幕对比度也险胜苹果iPad Air,不足的是小米平板屏幕亮度不够给力。当我们取消屏幕自动亮度调节后,将亮度滑块调整到最亮,此时肉眼的感受并不明显。如果在强光下使用,实际观看效果会受到亮度级的制约,观看比较吃力。
谈及便携性,作为一款便携设备而言,除了易用性与体验之外,决定消费者将他们谁带在身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机器本身的厚度与重量。对比目前热门的小尺寸平板产品而言,单单从便携性方面而言,那么可以说在7-8英寸的平板领域,小米平板的优势不算大,处于中游水平。
单手握持效果
双手握持效果
通过电子卡尺的实际测试,小米平板机身厚度8.48mm,和官方所提供的8.5mm相吻合。对比苹果iPadminiRetina还是厚出了1mm,而这1mm在工艺上的要求却是相当苛刻的。我们横向数据对比了小米平板的目前竞品们,厚度方面也是表现平平。此外,机身的宽度方面,小米平板宽度135.4mm,单手握持比较费劲,但对于一款不支持通话和3G的平板而言,影响并不是很大。屏幕采用4:3比例,倒是一个非常适合阅读的规格。
重量方面和iPad mini Retina相比,小米平板处于一般的水平之上。加上60g出头的适配器和数据线重量,小米平板的旅行重量保持约在420g左右。
在小米平板发布之前,小米就已推出了专为平板设计的Pad版MIUI系统,3月14日公测时我的同事就在第一时间找到谷歌Nexus 7 2013版,并在主机上提前深度体验了Pad版的MIUI系统,文章《依然搞寄生? 小米 MIUI Pad版深度体验》中详细的介绍了Pad版MIUI系统,以及界面中的各种特性和功能。
·MIUI依然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小米平板的MIUI依然基于Android4.4深度定制,根据平板设备特点再度改进优化,锁屏、桌面、相册、视频、读书等应用,均为大屏幕和双手握持全新设计。此外,小米平板MIUI系统延续了MIUI手机版快速迭代风格,开发版每周都有新的系统更新。
小米平板的扁平化风格一目了然
目前最新MIUI系统版本为4.7.11 之前工程版本为4.6.6 一月内系统升级3-4次左右
初次上手前我们特意留意了开箱后的系统版本,版本号为4.5.31,联网后马上就弹出了最新的推送信息。系统可以升级至4.6.6,而本次则为4.7.11,开发版每周更新的计划承诺已步入正轨。如果依然属于小米的发烧用户,个人推荐使用开发版,这样每周都会有系统更新。
插件集合页面可直接交互
MIUI Pad版目前看来会是一个在原来的基础上引入苹果扁平化基因的融合产品。小米之前的MIUI的扁平化是图像的扁平化,而苹果的iOS 7则是图形的扁平化,现在小米将后者的设计理念引入到原有的系统中去,让整个系统的扁平化风格看上去更加统一。
小米的文件管理应用 相较于iOS 这种管理方式还是非常方便的
小米平板在待机主界面的最左侧加入了一个类似MacOS系统Dashboard功能的插件集合页面,这里面所放置的插件都是可以直接交互的,比如计算器可以直接进行运算,并且插件可以更换。
下拉菜单背景采用了毛玻璃效果
除了初次开机时的设置界面以外,这个能够从屏幕上方滑出来的通知栏,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也是能体现系统扁平化设计的地方。通知栏的背景是覆盖全屏的,文字、分割线、图标、毛玻璃特效,种种特性都不得不让编辑联想起苹果的iOS 7系统。
多任务处理界面
游戏商城 高清应用仍然数量较少
把玩小米平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不足,正常操作时会弹出"停止运行"错误对话框。例如,在浏览器起始页中,百度搜索条下直接点选历史词条后,浏览器就会直接报错,还有就是调整时钟模块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些小问题在刚刚推出的开发版中出现都属于正常,正式版推出后这些小问题应该都会得到解决。
文字是Retina版本 但图片却像素过低 小米的高清屏幕适配依然还在路上
小米的MIUI系统细节做的比较到位 插入耳机声音过高时会有提示
并不是非要拿苹果iOS 7做对比,只是因为很多操作逻辑都太过于相似了,相比小米手机Pad版 MIUI系统明显强调了减法模式,系统开发者应该很希望简化用户的操作步骤,同时还能够自定义属于自己桌面。这里可能会有不少人联想其他厂商系统中的相似设计,吐槽各种抄袭之类的话。个人观点,只要是能提升体验感的设计,无论是模仿还是借鉴都没有什么不妥,最终都是服务于消费者,用户使用感受的提升才是王道。
售价1499元起,如红米一样的低廉定价并没有出现在小米平板的身上。作为圈中为数不多尝试平板电脑的国内厂商,小米这次明显更为用心,拿出了制造手机的标准,目的是为了提升产品稳定性和使用体验。
屏幕与机身背板采用卡扣方式连接
在写作评测文章之前,我们曾对小米平板做了拆解。从整个过程来看,小米平板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拆解难度、还原复杂度都不高。虽然内部部件相比手机要少很多但布局非常规整,且做了很好的固定。
背板中有塑料盖板用于固定
小米平板的外壳是扣在机身外部的,二者之间的固定没有使用螺丝。使用撬棍在前面板和外壳的缝隙处走一圈,整个机身外壳就可以取下来了。鉴于小米采用的是7.85"的屏幕,所以内部空间要富裕一些。
小米平板背壳拆下后能够看到内部做工细致
聚碳酸酯的塑料外壳比较结实,柔韧性神马的可以参考三星的壳子。壳子边框上设有无线信号的信号溢出口,接口与机身背部右侧的触点所对应,另外还有用于控制温度的散热贴纸和固定电池的海绵垫片。
LG电芯 容量为6520mAh
电池的部分是粘在机身主框架上面的,小米平板用的是LG的锂聚合物电芯,容量为6520mAh,基本与苹果的iPadmini2持平(6430mAh),远高于谷歌的Nexus 7 二代和亚马逊的KindleHDX 7。
三段式结构顶部放置的是机器的主板部分,由于这里有英伟达TegraK1的存在,所以也就有了之前我们在外壳上看到的散热贴纸。主板上的芯片都覆盖有金属屏蔽罩,并且有塑料盖板用于固定。
主板上芯片覆盖有金属屏蔽罩
内部设计上乘 整体零部件的质量还是非常优秀的
取下电池部分,可以看到机身底部与顶部的主板部分通过一根排线相连的,USB接口、LED指示灯以及扬声器这的控制信号均是由这跟排线来承载的。而卸下主板部分可以看到镁铝合金材质的机身中框。
续航测试
电池方面小米官方网站标称搭配6700mAh锂离子聚合物,实际上是6520mAh,和苹果iPadmini2的6430mAh相差不大,在8英寸以下平板产品中算是翘楚了。为了准确的测试出小米平板的续航能力,编辑借助GLBenchmark 2.5.1对设备进行了续航实测。选择的测试动画将设备亮度调至50%,让处理器以高负荷状态下运行达到60FPS的图像显示帧数。
GLBenchmark 2.5.1电池测试环节
正式版运行2小时后剩余50%电量 工程版运行2小时剩余60%电量
持续运行4小时左右电量耗尽
·散热测试
做智能手机,多数厂商会将主板放置处理器的一端置于机身的靠上的位置,以用于减缓芯片发出的热量对于用户握持手感的影响。对于内部空间较大更好运作的平板来说这个定理肯定也是要遵循的。
工程版 GLBenchmark 2.5.1运行30分钟 电池测试环节后
最高温度为44℃(28℃的空调办公区)
对于该机来说,发热源主要有两个部分,分别是主控芯片Tegra K1,以及博通BCM4354无线传输模块,该芯片集WiFi、蓝牙、FM、射频模块于一体,也是全球首款支持802.11ac双频MIMO的芯片。
上市版 运行GLBenchmark 2.5.1运行1小时 电池测试环节后
最高温度为52.8度(28℃的空调办公区)
Tegra K1被安置在接近后者摄像头的角落,所以从我们拍摄的热成像图来看,这里也是机身背部热量聚集的位置,在运行游戏时的最高温度达到了52℃,远超过了人手承受舒适温度的极限38℃。
双手握持时 散热集中的区域展示
总体而言小米平板在散热上的表现并不能让人满意,运行一小时后过高的温度也会大大影响体验感受,摸上去实打实的是个暖手宝。续航方面小米平板在GLBenchmark 2.5.1版本的测试中成绩也相较于工程版本有了倒退,在最为体现产品综合素质的续航与散热环节中,小米的表现显然并不能够令人非常满意。
作为便携性优秀的平板产品,拥有更好的视频解码播放能力无疑非常重要。在上下班的路途中或是出差在外,亦或躺在家中休息,观看视频、电影都是现代人必备的需求,而产品的解码播放能力自然也是测试中的重点。
·项目一:自带视频播放实测
我们选择720P和1080P不同格式码率的测试视频对机身的视频解码能力进行测试,其中绿色表示产品播放相应的视频流畅,黄色则表示会有影音不同步、卡顿或是音频解码故障等问题,而红色则表示不兼容此播放格式。
选择机身自带的高清视频播放器 播放测试视频
720P MOV格式影片流畅播放 之前工程版中无法播放
·项目二:安兔兔视频测试
对于绝大多数的平板和电视盒子来说,解码能力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往在评测中会用个别高码流视频进行测试,但是其测试的范围无法做到全面,测试成绩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如何用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法去评价一款产品的视频解码能力?安兔兔视频测试的出现帮助了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安兔兔视频测试软件
测试成绩为502 高于之前工程版的345分
安兔兔视频测试分为两个部分计分,设备视频兼容性与单格式视频播放效果分别占据相应的比例,在完成一个完整的视频测试过程后会将各个单项的评分汇集,得到一个总分以供用户参考,其分数意义在于:解码能力强弱与支持格式丰富程度。
评测总结:
我们本次针对正式发售版本的测试,侧重于与之前工程版的对比部分,给我们最为印象深刻的改变在于跑分成绩以及细节方面的变化。目前小米平板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英伟达TegraK1处理核心,而其他方面包括屏幕以及便携性等其实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足够,我们也提醒广大的消费者更应该多对比,多选择,三星、联想、亚马逊、谷歌等等这些品牌的平板产品相较于小米而言也各具优势。另外,小米平板存在的问题依然是在购买渠道方面,价格上并不算低,在它的价格区间段也有更多的产品选择。
小米平板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英伟达Tegra K1处理核心,跑分以及性能的优势也都来源于此,不过对于英伟达而言,产业链的伙伴当然不止小米一家,而小米的饥饿营销让更多消费者只能看到,而无法买到,相信不久也会有更多英伟达Tegra K1处理核心的产品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