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用这句话来形容韩系车,我觉得一点不为过。韩系车以韩国现代为代表,从2002年开始在国内发售以来,销量逐年上涨,2016年,车型从A0级、A级、B级到SUV车型,年销量已经达到一百多万台,可以说在国内市场上是完全可以和大众掰手腕的角色。可是正当北京现代加紧建设生产线,大幅提高产量时,2017年北京现代遭遇了销量的大幅下滑。从那时起,韩系车就此走下神坛,最终沦为边缘化的产品(这里以现代为例,起亚就不单独拿出来说了)。

韩系车为什么败走国内市场(从年销百万到无人问津)(1)

说到销量下滑,我们首先看看在关键点2016年发生了什么?2016年,韩国政府同意美国在韩国领土上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直接导致中国民众抵制韩货。也直接导致了韩系车的销量下滑,在2017年销量递减30%只有78万台。从那时起,韩系车在国内的销量逐年递减,到2021年的全年销量不过为30万台,已经接近于卖厂求生。

韩系车为什么败走国内市场(从年销百万到无人问津)(2)

如果说“萨德”事件是韩系车销量下滑的主要因素,我个人觉得这不尽然。我个人始终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韩系车遭到国内消费者的抛弃也不只是“萨德”带来的影响。从北京现代开始生产“伊兰特”开始,现代车就已经开始做着简配的工作,甚至被爆出在很多车型上,没有后防撞钢梁。这完全是自毁长城的一种做法,试想,一个无视消费者安全的产品,又如何能够让消费者买单呢?

韩系车为什么败走国内市场(从年销百万到无人问津)(3)

其实在汽车上,很多人感觉减配就是在一些能看到的地方减少了配置,其实不然。比能看到的简配来说,看不到的简配才是对用户的不负责。就拿世界上碰撞试验很严苛的美国来说,现代瑞纳(起亚K2)来说,在美国的多年被评为“致死率最高车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口碑,都是来自韩系车在材料上的简配。把该用到高强度钢材的地方换成了普通钢材,使得车身强度大大降低,在发生事故时,车辆无法给车上乘员保留生存空间所致。就如同2019年,菲斯塔的A柱在碰撞测试中断裂,在当时也是给消费者留下了很深的映像。

韩系车为什么败走国内市场(从年销百万到无人问津)(4)

当然了,以上也只是韩系车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虽说影响比较大,但还不算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国产车的强势崛起,主打性价比的韩系车在价格优势上已经无法和国产车相媲美,在轿车上,韩系并没有什么很强的优势,而在SUV上,更加无法和国产车去抗衡。再加上车型换代比较缓慢,无法跟上国产车的技术更新以及丰富的配置,根本无法在性价比上和国产车相提并论,被市场抛弃也算是必然的结果。

韩系车为什么败走国内市场(从年销百万到无人问津)(5)

不过,话虽如此,韩系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韩系车的高可靠性和低故障率都是得到了车主的认可的。仅这些优点,还是很容易触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从现在来看,每年30万台的销量已经算是走在了主流车企的末端,几乎等同于边缘化,如果还不拿出针对中国市场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改变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映像,那么可能在几年后,中国是场将彻底看不到韩系车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