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事君说前两天,一张神秘人的油画忽然刷屏,原来是达芬奇的一张油画《救世主》要在纽约佳士得上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达芬奇最著名的15幅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达芬奇最著名的15幅画(用诺贝尔经济学获奖原理)

达芬奇最著名的15幅画

画事君说

前两天,一张神秘人的油画忽然刷屏,原来是达芬奇的一张油画《救世主》要在纽约佳士得上拍。

达芬奇油画《救世主》

达芬奇油画《救世主》在佳士得香港预展现场亮相

(点击视频观看)

达芬奇的名气,大概比“文艺复兴三杰”还大,你就看看卢浮宫蒙娜丽莎前面那常年驻足的全世界旅行团,以及各种向蒙娜丽莎致敬的,解构的,重新建构的作品,以及连篇累牍的研究……

当然,达芬奇的作品还有《最后的晚餐》这样的辉煌巨制,存世作品不超过二十件,而大部分作品都在博物馆中不能流通,而这件最初被当做一张普通老油画以五十磅的价格卖出,数次易手修复后,才发现这是达芬奇的作品,而且更用红外技术发现了改稿的过程,更加确定了是真迹而不是伪作——因为伪作不会有创作修改的过程。

但这并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关于它的估价,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小故事。

这幅画的估价是1亿美金,7亿人民币,但是由于跟我实在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我就没注意价格,记住了7亿的数字,然后把单位记成了美金。昨天和朋友吃饭讨论这张画时,我们都错以为是7亿美金,合40亿人民币。

然后就设想一下谁会买,刘益谦?卡塔尔王室?石油大亨?但是这样一幅耶稣题材的作品,中东人民的信仰会不会阻止他们购买?美国的facebook、谷歌、特斯拉、微软这些互联网大亨也都买得起,但他们会不会认可这个价格?

但诡异的是,我们三个从业人员,没有一个人认为四十亿这个数字贵的离谱,因为毕竟这是独一无二的达芬奇啊。

当我后来发现原来我搞错了,是7个亿的时候,我不禁想,除了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这个原因,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都认为40亿这个价格是值得的呢?

这就牵扯到一个顶级艺术品如何定价的问题。

一般来说,价格是要符合价值的,在上下波动,不会偏离太多。但奢侈品的定价,就不太遵循这个规律,往往以百倍于成本的价格在销售,经常买东西的人会知道,一分钱一分货,但三分货三分钱可买不到,接下去的规律是,一块钱三分货,一百块五分货,一千块一万块,也就是七八分货。你再付出更多的价格,也就是把货物品质从八分提到九分而已。

后来我才明白,这中间的溢价,其实是给了稀缺性,因为做一分货的人太多,而做九分货的人太少,爱马仕皮匠,百达翡丽表匠,日本寿司之神,都是做九分货乃至十分货的人。

一般艺术品的定价,也遵循稀缺性的原理,同样等级的艺术家,作品存世量少的,就会相对贵一些,甚至同一个艺术家,画的少的题材,也会比画的多的贵一些。

有一定存世量的艺术品定价,还遵循一个从众心理,就是大部分人出多少钱,我也差不多。所以在大形势不变的情况下,许多艺术家的价格基本不变,因为这种从众心理。

而顶级艺术品,则脱离了这些规律,所以经常会走出“独立行情”。这是因为它的稀缺性已经浓缩到了最高级,不仅稀缺,而且不可复制,甚至具有了唯一性。某件东西一旦具有了唯一性,那么支付给唯一性的价格就不依赖成本了,而是和购买力有关。比如有个著名的收集邮票的故事,某藏家拍下世上仅存的两张某邮票之一,当场撕掉,自己已经收集的那张,就成了唯一,价格天花板迅速突破想象。

所以,这张达芬奇,因为他的唯一性,在我们从业人员的脑中,是无上限的,7亿也值,40亿也值。

这时要抛出第一个真相,一张顶级艺术品的价格,取决于想买他的人肯出多少钱,这个数字仅以土豪的意志为转移,和别人没有关系。

但我又想,如果真的无上限,那是假如说这张画现在卖100亿人民币呢?

100亿人民币也就是14多亿美元,我马上觉得这个价格很扯,不可能。但是实际上,这世界有很多人支付的起这个价格,查询2017世界首富排行榜前10名(美元):

1.比尔·盖茨 790亿

2.卡洛斯·斯利姆 730亿

3.沃伦·巴菲特 727亿

4.阿曼西奥·奥特加 602亿

5.拉里·埃里森 472亿

6.伯纳德·阿诺特 456亿

7.杰夫·贝佐斯 366亿

8.谢尔登·阿德尔森 358亿

9.查尔斯·科赫 350亿

10.李嘉诚 326亿

这些都是美元,要换成人民币,还要乘以7。

目前世界上最贵的画是保罗高更的《两个塔希提妇女》,价值3亿美元。保罗•塞尚的《玩纸牌者》价值2.74美元,之后诸如毕加索、波洛克等人的作品,都在1-2亿美元之间。一件顶级艺术品的价格看似很贵,但其实却只占这些顶级富豪资产的零头。

保罗高更《两个塔希提妇女》,价值3亿美元。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顶级富豪,愿意花多少钱来买一幅画。

说到这里会蹭上另外一个热点,就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理查德·塞勒的研究结果,他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人们花钱时,会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比如吃一顿饭的预算,看一场电影的预算,和买一个房子的预算,以及投资一项生意的预算,是不一样的,比如普通人会将大部分的钱花在不动产上,而商人会将自己大部分的钱甚至借贷来的钱投在生意上,但不论对于任何人,艺术消费的账户预算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因为这是人的最后一项需求,也是首先会砍掉的一项需求。

极少有人花一半的钱、全部的钱,甚至借钱去买一幅画(不排除有张伯驹那样卖院子卖老婆珠宝买画的人,但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购买不动产可以用首付 贷款,但复制到艺术品上则很难,除非处在艺术品市场整体上升的趋势中。

那么艺术品消费的这个账户比例,大概是多少呢?有人研究,顶级富豪们最多愿意花掉财产的5%来购买一幅画。这5%的比例在中国还要更加缩水,因为中国的很多富豪并没有很多现金,而是以各种资产的形式存在,即便是很多价值百亿的上市公司,在一两个月内调集一个亿的现金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艺术品交易需要现金支付,没有人会为了买一副画导致自己现金流紧张。这就是中国艺术品为什么到不了十个亿,不是中国的艺术品不好,而是中国的富豪没有太多现金,这也造成了内地高价拍品结算周期漫长。

保罗•塞尚的《玩纸牌者》,价值2.74美元。

第三个影响顶级艺术品价格的原因,就是账户归属的问题。

在齐白石的年代,一幅画十块钱,是普通人两三个月的工资,那个时候的齐白石作品,是消费品,和我们今天花钱买个卡地亚手表,或者爱马仕皮包差不多。而如今的齐白石,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这和消费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远,而与投资的关系越来越近。

当艺术品成为了可以投资的对象,那么它的预算就可以大大提高,任何一个人都会给自己的投资账户至少30%以上的预算。所以如今在艺术品行销中一个重大的bug就是dealer们希望买家仅仅因为喜爱而购买艺术品,或者羞于说起投资属性这件事,这样就一下拉高了准入门槛——只有亿万级的富翁才会单纯因为喜欢买个几百万的画来玩一玩。高级白领不会因为喜爱而购买几百万的齐白石,但他们会因为投资去购买几百万的股票,虽然最后股票也很可能亏到腰斩,而齐白石却能够保值。

很多人将普通人参与艺术品购买热情不高的原因归结于理解门槛太高,但很多股民在购买中石油的股票时压根看不懂公司报表。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在投资行为的管理和规范上,艺术品市场比股票市场,简直就是原始森林。

当然,到最终和最初,艺术品的购买有非常特殊的一点,就是它还是要源于喜爱。有钱人的种类很多,有老钱,也有新贵,顶级艺术品的价格,还取决于得到了什么样的有钱人喜爱。

比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种互联网出身,爱好极简、一件灰T穿一生的人,他可能对古典的艺术就不太会感兴趣;中国北方的传统企业家,对李可染的政治题材迷之喜爱,也和对政治的依附心理有关系; 九十年代到两千年之间很多资源型企业大赚一笔,煤老板们纷纷来买画,他们喜欢富丽堂皇的题材,导致御笔和石渠宝笈和明清官窑这种在八十年代并不被看好的艺术品频出天价;马化腾马云非常有钱,但他们却从不大面积涉足收藏,而是热衷于在各种行业用互联网做出改变,这符合他们成功的一贯逻辑。所以假如你想判断哪一类艺术品的未来前景更好,你得先判断哪一种人未来更有钱。

同样的,这件达芬奇能卖多少钱,你也得判断谁会喜欢并购买,然后看看他有多少钱。

救世主也要点根烟思考一下

本文乃急就章,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收藏投资艺术品,不仅要懂价格,更重要的是能够辨别真伪。今天画事君为大家推荐《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十二讲》,这本书是华人书画圈泰斗傅申先生的良心之作。

8开,四百多页,三指厚,轻型特种纸,彩印,42万字,裸脊装订,还配了许多图,相当于一半画册一半文字,混排的非常精心。拿在手上沉沉一大本,却只要一百多块。

别看价格不贵,这本书却是老先生一辈子书画鉴定心得的精选浓缩,不仅干货满满,而且语言生动浅显,能让你在收藏道路上绕开许多坑,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把书变成财富。之前已经卖空过库存,看过的人都说越读越有意思,真的不来一本吗?

购买方法:

1、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民国画事】

2、进入公众号页面,点击页面下方菜单栏【画事微店】

3、进入微店,找到《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十二讲》,下单购买即可。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民国画事更多精彩内容

这样的老太太世间不会再有——张大千传奇女弟子方召麐

画出伦勃朗之后,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赵孟頫和王羲之?丨画事

傅抱石:谦虚是我的表面,心里的骄傲要上那座高山丨画事

打算排队4小时看《千里江山图》?很有可能会白排丨画事

处女座VS摩羯座!吴昌硕和齐白石原来命中注定纠缠一生啊|画事

渡海三家:那个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丨画事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出现了宋元丨画事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