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8月6日零时25分,越剧表演艺术家、一代越剧宗师王文娟因病逝世,享年95岁。

原浙江越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周云娟,跟随王文娟学戏37年。收到老师过世消息的时候,她正带着青年队在义乌大剧院走台,准备《红色浪漫》今晚的演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周云娟并不能前去送老师最后一程,今天中午,小时新闻的记者联系到周云娟,她刚刚到剧院,“太突然了,真的是不舍得,心里真是很难受。”

以下,是周云娟讲述的她和老师的故事。

我从小就很崇拜老师,迷了一辈子。

我母亲是越剧演员,父亲是演奏员,我是趴在戏台边长大的,对越剧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我7岁学艺,8岁进入杭州越剧团小科班学戏。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了,当时的盛况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王文娟老师塑造的林黛玉,走进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心里。又过了几年,彩色电影《追鱼》上映,王文娟老师扮演的鲤鱼精有些刀马旦的影子,能文能武,和林黛玉比较内向、走心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有些颠覆。

王文娟有几个得奖徒弟(跟着王文娟学戏37年)(1)

电影《红楼梦》剧照 王文娟饰演林黛玉

我十分痴迷,当时很流行买宣传的画册,我买得非常多,在床头贴满了王老师的头像。无论是舞台上的综合艺术,还是演员塑造人物的水准,越剧舞台上花旦演员的样子,在我心目中,就是王老师这样的形象,这颗种子,从那时起,深深地埋在我心底。

1984年8月12号,王老师来杭州演《春香传》,我们去杭州剧院看戏,我再一次为她“疯掉了”,我心里想怎么会有人演什么像什么的呢?像王老师这样,在越剧舞台上“一人千面”的艺术家,也屈指可数。

王文娟有几个得奖徒弟(跟着王文娟学戏37年)(2)

徐玉兰(右)、王文娟演出《春香传》片断

那年夏天,我省著名老艺术家金宝花老师带着我,拜访王老师,说看看有没有机会能够成为王老师的学生。那会儿年纪也小,心里想也是不太可能哦,如果能和王老师学习,那有得好学了。和王老师见面之后,她特别谦虚,说的话我现在都记得,她说“我不敢收你,你唱的那么好。”我说“我唱的不好的,我不会表演,我塑造人物上面不行的,很弱。”当时她也是看我那么真诚,我们团为了培养青年演员态度也非常真诚,她就收下我了,依旧是十分谦虚,说“塑造人物我可以跟你切磋,不过你在唱腔上面一定要发挥你自己的优势,你嗓子那么好,可以借鉴另外老师的长处,吸收别人好的地方,来丰富你自己,不要拘泥于学我,我在唱腔上不见长。”但我觉得老师已经是很著名的演员了,一代宗师了,还这么谦虚,这么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我心里是非常感动的。这以后,我就到上海她的家里,跟她学习。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帮我完成《红楼梦》里的《焚稿》、《葬花》两出折子戏的训练,这两出是我非常喜欢、非常愿意学的戏。

王文娟有几个得奖徒弟(跟着王文娟学戏37年)(3)

王文娟(右一)和周云娟(左一)

刚开始跟王老师学习的时候,我战战兢兢、有些拘谨。因为从小对王老师很崇拜,很想成为她那样的演员。但我也深深地知道,她的艺术,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她总说她资质平平,但就是在这样自身条件下,她能在舞台上塑造出那样栩栩如生的角色。

王老师为人非常低调,非常真诚。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艺术上,她都非常关心我,我们的相处,是师生亦是母女。她对我们要求很高,总是很及时地指出哪些地方不够好,但也从不吝啬夸赞,我拿奖的时候,她也是非常高兴的。

王文娟有几个得奖徒弟(跟着王文娟学戏37年)(4)

王文娟为学生演出站台(左一:周云娟)

我常去上海看她,后来当老师了,也常带青年演员一起去。她对待孙辈、重孙辈的孩子们,同对我们一样认真、耐心,提起艺术,总是十分热情滔滔不绝。

从她身上,我学到最多的是低调、谦虚、好学、执着。

在越剧团的时候,不同的剧目每个人会分配到不同的角色,有人当主角,有人跑龙套。有时候碰到很喜欢的角色,是很渴望能出演的,但不是每次都有机会,没分配给自己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有一点点小落差,失去了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觉得很可惜。王老师总是告诉我“你想学的东西、要学的东西,就去学。尽管大大方方走到排练厅去看,谁也不会因为你好学而把你赶出去,喜欢就去学,谁都无权剥夺你想要学习的态度。”我现在带学生,也是讲同样的话给他们,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没机会的时候,就多做准备,多看戏,多学戏,觉得哪个角色喜欢,自己合适,就私下用功,去排练厅请教别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她做出来的,我从老师身上是这么学的,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我的学生也是这么教的。

我们这代浙江的越剧演员,演了很多的原创戏,对我们自己来说有利有弊。弊端是老师没学过、没演过,我们没有模仿、学习的样板。有利的地方是,原创剧目给了我们自己创作的空间,可以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某一种唱腔,自己要多动脑筋去研究,融百家之长。她看过我很多演出,也会讲“你这个戏唱的好,这段声音真好听,我现在经常听,还在学着唱。”

我总觉得,她日子还长,会陪我们很久,从未想过,她会这么快离开。现在就是心里想着她,挂着她。把她的艺术、她的为人、她的追求、她的精神传下去,这是我责无旁贷的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