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AMD的市值第一次超过英特尔了!
2月15日收盘,AMD以1995.8亿美元(约12640亿人民币)的市值,超越了英特尔的1972.4亿美元市值。
喊了无数遍「AMD YES!」的粉丝们,看到新闻的这一刻都沸腾了。
我大AMD终于不是老二了。
原本CPU市场占有率第二,GPU市场占有率第二,但现在用约500亿美元的股票(约3166亿人民币)收购了FPGA市场第一的赛灵思,竟然成功逆袭。
要知道,仅仅6年前,AMD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
它和英特尔之间的竞争,堪称跌宕起伏,反转不断。
不吹不黑,真的比现在的注水电视剧要精彩太多了。
机哥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AMD的故事。
AMD和英特尔其实同宗同源,他们的创始人都是仙童半导体的员工。
这帮人基本上算是硅谷最早一批的先驱。
但是,两家公司的开局根本不是一个难度的。
英特尔那边,创始人诺伊斯、摩尔、格鲁夫,都是从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出来的技术大佬。
想拿投资,只要张张嘴就有一大票投资人找上门。
而AMD的创始人桑德斯,销售出身,要啥没啥。
一边是简单难度,一边是亚洲难度。
刚开始,AMD基本就是跟在英特尔后面的小弟。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第一款CPU——4004,1974年,又推出了8位的8080。
而AMD这边,也在下一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CPU,叫Am9080。
但实际上就是运用「逆向工程」搞出来的英特尔8080复制品。
英特尔也很大度,让小弟跟着喝口汤,还跟AMD签了微指令的交叉许可协议,关系开始变得有一些暧昧。
这之后,两家公司甚至还一起练上了「玉女心经」。
蓝色巨人IBM开始搞个人电脑业务,看上了英特尔的CPU。
可是英特尔的产量有点不够,另一方面也担心他们日后坐地起价。
于是指定英特尔必须和AMD两家一起「练功」,共同供应CPU。
这种和谐的场面一直持续到英特尔推出80386。
AMD和以前一样正等着那边给资料过来,结果英特尔突然翻脸不认。
于是就是开始打各种套娃官司,AMD告英特尔违约,英特尔反告AMD侵权,AMD再告英特尔垄断,英特尔再反告AMD侵权。
幸好,最后是AMD胜诉。
同时,AMD也靠自己设计制造出了Am386,与英特尔的30386完全兼容,两家公司正式宣战。
AMD这边的技术实力确实要差一点,但胜在便宜大碗。
直到2000年前后,AMD才算真正打了一场翻身仗。
当时他们推出了速龙(Athlon)系列处理器,其中的速龙1000是第一款1GHz的消费级CPU。
资深一点的硬件玩家应该都知道吧。
接着又推出了桌面端的第一款64位处理器,也比英特尔要更早。
机哥还记得,当时装机基本就是英特尔的奔腾4和AMD的速龙64,是真的旗鼓相当。
而且AMD还要更嘚瑟一点。
比如,在2005年英特尔的IDF大会期间,AMD派飞机在空中放烟拉出TURION 64(炫龙),跳脸炫耀。
就算是被英特尔抢了第一款桌面双核CPU,AMD也没怕过,直接嘲讽是「胶水双核」。
后来,这个梗好像又被用到了别的芯片上。
可恶,这回真的被他装到了。
2005年是AMD最风光的时候,在消费级桌面端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英特尔。
如果按照剧情套路,平平无奇的主角在第一次打败宿敌后,必然要经历一次重大的挫折。
这不就来了吗?
首先是AMD自己做了一个有些奇葩的决定,收购当时显卡市场的老二ATI。
原本只用专心对抗英特尔,现在变成了CPU和GPU双线作战。
另一边,英特尔开始练新的招式,就是所谓的Tick-Tock策略,一年搞架构,一年提升工艺制程。
这一波,AMD招架不住了。
先卖了一波ATI的移动显示技术,买家就是机友们最熟悉的高通。
高通的GPU技术其实源自ATI,据说Adreno的名字就是把Radeon的字母重新组合。
又把自家的芯片制造业务拆分出来,专注芯片设计。
结果就是芯片制造工艺提不上来,芯片架构又拉胯,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吐槽AMD的梗也越来越多。
最出名的应该是「农企」,一开始是因为AMD和另一家真·农企的名字太像。
(AMD奠基仪式农企味很足)
又因为CPU产品走低端性价比路线,有一种土味的气质。
没想到,AMD后来推出的架构都是些「推土机」、「打桩机」、「压路机」「挖掘机」……
农企这个梗是绕不开了。
这还不算完,AMD还有很多做法也特别魔幻。
比如说显卡外壳设计出问题,AMD却用人工打磨来解决。
CPU和GPU还可以魔改「开核」,三核变四核,硬核玩家狂喜。
总之,AMD花了10年,把自己折腾到快破产的地步。
低端的APU架构老性能孱弱,高端的多核CPU「功耗高发热大」,显卡根本无法撼动英伟达。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AMD解锁了金色传说级人物——苏姿丰,人称苏妈,AKA「宅男女神」。
苏妈不仅是理工科博士出身,还有魄力,懂管理。
之前CPU、GPU双线作战,分身乏术。
苏妈把这俩业务打包,找游戏主机厂商合作,拿下了索尼和微软的大单子。
这两家主机厂商竞争越激烈,AMD反而越赚钱。
最后,制定了新的产品更新计划,破釜沉舟研发新一代产品。
AMD还找回了曾经的功勋员工「芯片之神」Jim Keller,负责开发。
看到没,原本的一手烂牌,这么重新整理之后,反而能继续打下去了。
2017年第一代锐龙横空出世,IPC(衡量CPU处理效率的)提高了52%。
虽然暂时还是打不过英特尔,但也足够让老AMD粉丝感动落泪。
接下来,锐龙第二代常规优化,第三代开始找代工厂生产,正好赶上了台积电的7nm工艺。
而此时的英特尔,还在打磨他们的14nm ……
处理器架构也是牙膏挤了好几年,马甲换了好几个,性能提升全靠高频率。
「功耗高发热大」的黑梗,反过来变成了英特尔专属。
AMD趁它病,拿它命,产品性能好还便宜,市场占有率也提上来了。
CPU业务的重新崛起,让AMD在别的业务上也有了施展的空间。
GPU开始冲击高端了,笔记本移动芯片也能进入主流了。
其它的一些变化,相信看到这里的机友们应该要比机哥更了解,这里就不啰嗦了。
反正就是一切都好起来了,也才有了最近完成收购赛灵思的大新闻。
AMD的故事确实励志,当然也因为机哥讲得好。
今天的局面,不管是硬件老炮还是小白都愿意看到的。
虽然站在AMD的角度,确实有一种废柴逆袭打败反派的爽文既视感。
但别忘了,商业里没有正邪,只有利益。
我们高呼「AMD YES!」的时候要警惕屠龙勇士变成恶龙。
虽然机哥我啊,最喜欢看大厂打架了。
可是有时候也挺难受的,过完年机哥想换个CPU,现在已经纠结到头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