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观遗址位于青岛莱西市望城街道,石砌的方形基座尚属完整,其上松柏掩映,残砖败瓦散落各处,《海蟾公入道歌》与《重修碑记》残碑隐现其中,见证了“刘海戏金蟾”故事的沧桑历史。

刘海戏金蟾的感悟(刘海戏金蟾故事起源莱西望城观)(1)

刘海戏金蟾的感悟(刘海戏金蟾故事起源莱西望城观)(2)

刘海蟾曾住望城观修行

《中国人名大辞典 • 刘海蟾》的记载是:“刘海蟾,后梁陕西人,名哲,字元英,号海蟾子,事燕王刘守光为相。喜黄老之学。一日,有道士自称真阳子来谒,假事设譬,海蟾大悟,循迹终南山下。丹成,化鹤飞去,道家南宗奉以为祖。”有的书籍记载其本名刘海或刘操,字昭远,又字宗成等。

刘海蟾在望城观修行的情况,《海蟾公入道歌》和《重修碑记》中有相关的记载。

《海蟾公入道歌》是一篇自叙,记叙了他放弃名利、入道修行的经过:余缘太岁生燕地,忆昔三光分秀气。丱角圆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科甲第。纡朱怀紫金章贵,各各绮罗轻挂体。如今位极掌丝纶,忽忆从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三更,儿女夫人并侍婢,被余佯醉拨杯盘,击碎珊瑚真玉器。儿女嫌,夫人恶,忘了从前衣饮乐。来朝朝退怒犹存,些儿小过无推托。因此事,方顿悟,前有轮回谁救度。退官纳印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

刘海戏金蟾的感悟(刘海戏金蟾故事起源莱西望城观)(3)

丘处机曾手书《海蟾公入道歌》。康熙《莱阳县志》卷之九《外纪志 • 仙释》记载:“丘处机,号长春子,海上七真之一,栖霞人。修炼于邑西南王城观。书入道歌于石壁,今尚存。”

《海蟾公入道歌》碑有原刻与复刻之分。原刻系错石,质地松软,总长 167 厘米,宽 90 厘米,厚 22厘米,字方 8 厘米,碑早残。碑文实际竖排七行,每行下失二字。“文革”中此碑再遭厄运,被砸成 2 块,若干文字破坏,尚属完整的字共 44 个,残缺不全的 17 个,现存望城观遗址。复刻系花岗岩,现存莱西市博物馆。

《重修碑记》立于清雍正八年(1730 年)。碑座今已不存,碑身断为四段,全长 213 厘米,宽 80 厘米,厚 13 厘米,字方 4 厘米。因风雨剥蚀,断裂破损,部分碑文或模糊,或残缺。碑文如下:

重修碑记

昌阳西南,相距六十里,有观曰望城,海内名地。嵯峨峙其东,姑、尤环于西者,其□□元朝重修,海蟾公□□之所也。戏蟾之井犹在,入道之歌尚存,上下满丈许。□□□远,山林之隔,村庄之蔽,若遇天晴日白之际,登顶眺而望之,莱邑之城如在目□,□□望城之名所由来也。其间,有□一座,内塑三清,□有海蟾小像。观其庙大□□□□□蟾其像全无,偌靡之气,但□□塌,多年道众旋来而旋去,门窗不闭,风土无阻,□□□□□非有无宝之仙景乎? 然生兮,久败则成。今幸有主持道人镇阳珄同会首,广募资□,于康熙十六年起而重修,□至雍正八年大殿告成,□□重修,但千万年后之好善乐施者过而见之,鼓舞而观□□,便有□□地,岂非要举!□是为记。

雍正八年庚戌三月既望后学弟子□学生李枢 谨撰

其下尚有许多小字,方二厘米左右,模糊不清,不可复识。

文中记载的“戏蟾之井”,群众习称“八角琉璃井”,井台呈八卦形。刘海戏金蟾契合群众朴素的家境殷实愿望,故事广为流传,其戏蟾一事被形诸戏剧《刘海戏金蟾》、《刘海遇仙》等。民间年画中的刘海蟾是欢天喜地的胖小子的模样,袒胸露怀,蓬头赤足,双手舞动一串金钱,正向一仰视的三足金蟾抛去,包含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入道望城观的原因为避难

刘海蟾为什么要入道呢?又如何到了望城观呢?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自唐末农民战争以后,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异常混乱时期,所谓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实际上就是五个藩镇。刘守光的“大燕国”是后梁的“国中国”,刘守光本是后梁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的儿子,因私通其父爱妾被驱逐,后趁其父兄失势,拥兵自立,囚父弒兄,于 911 年自立为“大燕皇帝”。刘守光有勇无谋,又极其残忍,曾大造铁笼、铁刷等刑具,将士们多不堪其荼毒,纷纷逃离,“大燕皇帝”只做了三年即国破家亡,全家被杀。刘海蟾入道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刘守光做宰相,每日也是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大祸临头。刘海蟾特别喜好谈玄论道,与道士交往甚密。后来有道士用危如累卵来暗示刘海蟾所处的境地,并暗示他入道避难。刘海蟾当晚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故意导演了家宴纠纷,然后砸碎所有的宝器。第二天,解下相印,穿上道士的服装,假装发狂而舞,出了燕国。刘海蟾表面是入道,也是在避难。刘守光兵败国亡,他的一班文武臣僚也大遭其殃。刘海蟾此刻虽已出家修道,但仍不能摆脱干系,不得已到胶东一带隐居修行。

望城观历史变迁

望城观最早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但五代时应该已存在。金太平宫白龙洞石刻丘处机咏崂山诗二十首的跋,是至今发现的有关望城观最早的记载 :东莱即墨之崂山,三面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嵯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景也。然僻于海曲,世人鲜闻,其名亦不佳。余自昌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烟霭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

泰和戊辰三月栖霞长春子书

泰和戊辰即 1208 年。据康熙《莱阳县志》“王城观”说法,“王城永真观”即为“望城观”。

1947 年,望城观还存在。据一些老人回忆:观中常驻道士数人;一应塑像俱全;大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琉璃盖顶,前檐由高大的石柱支撑;殿前偏西南 30 米有一口井。1947 年秋,“还乡团”曾将在附近抓到的革命干部、群众拉到大殿严刑折磨,后又全部活埋于那口井内。不久,人们愤人及物,一怒之下将道观拆掉了,观中人、物随之散失。

作者:孙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