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是我军核心战术思想之一,主要用于步兵班组突击战术。所谓三三制,就是将下级分队数量均设置为三个,每三个分队或单兵构成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尽管三三制常用于进攻,但进攻的前提是保存自身有生力量,从而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敌人轻易消灭,而三三制就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环形防御机制。

三三制的优点和缺点(隐藏的自然原理)(1)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排进攻战斗队形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排进攻战斗队形,每三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形成前三角或后三角冲锋队形;所有战士都是以低姿、冲击的姿态前进,确保相对安全快速地抵近敌山头阵地;整个队形整体疏开、前后呼应,既可以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又能够保证冲击的连续性。左下角还有一门60迫击炮作为主要支援火力,配置在山脚断崖下,那是敌方直射火力的死角,相对安全,同时曲射的迫击炮弹,可以超越断崖轰击据守在山头的敌人。这种进攻战斗队形,既可以通过三人战斗小组密切协同,在后方火力的直接支援下,快速冲击敌前沿阵地,又能够疏开战斗队形,最大限度降低自身伤亡。这就是三三制战斗编组的典型应用场景。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三三制符合几何学和生物学原理。根据几何学,两点成线、三点成面,构成一个平面需要至少三个不共线的点。如果将一个圆形视为有限的二维平面,那么构成一个圆形,同样需要至少三个不共线的点。同理,如果构成平面环形防御阵地,则至少需要三个成“品”字形布局的分队。分队如此,对于单兵也同样适用。根据生物学原理,人单眼水平视角最大可达156度,双眼的重合视域为124度。也就是说,在人眼看到的范围内,只有这124度视角内的物体才有空间立体感。如果要对周围360度范围内敌人的位置、距离等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根据360/124≈3,至少需要三名士兵。这就解释了从分队到单兵均实施三三制的优势:三个分队或三名士兵可构成一个基本作战单元,在进攻、防御、机动甚至遭遇伏击等情况下可迅速实施环形防御,从而实现攻防一体,最大限度保存自身力量。

富勒在其名著《装甲战》中指出:“在森林地作战中,最好的编队形式是菱形或弹性方队:一个先头分队,两个侧卫和一个后卫,每个队都准备担负下述三项任务中的任何一项。战斗纵队以A为先头分队。如果A遭到攻击,A立即牵制敌人,B和C向敌之翼侧机动,D留作预备队;如果B遭到攻击,那么B立即牵制敌人,A和D则向敌翼侧机动,依此类推。”如下图所示。

三三制的优点和缺点(隐藏的自然原理)(2)

森林地战斗队形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四四制”。其实这相当于三三制的“变形”,即总体行动仍然由三部分构成:一部正面牵制,一部迂回攻击敌翼侧,一部任预备队。与三三制相比,这种队形的优点是增加了应对敌人的角度和翼侧攻击的力量,更加安全稳妥,但缺点是需要使用更多兵力。无论队形怎样变化,其基本原理与三三制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环形防御。

富勒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1780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在金斯芒廷地区,帕特里克·弗格森少校领导的几名英国军人及当地民兵,同摩根领导的人数相当的美国森林地带的居民遭遇了。摩根把他的部队编成A、B、C三个分队(参见下图)。

三三制的优点和缺点(隐藏的自然原理)(3)

1780年金斯芒廷战斗

当A与弗格森的纵队D(敌)接火时,A撤退;当D紧追着A前进时,突然D翼侧遭到B威胁;于是,D改变方向,转而对付B的威胁,这时A又转回来攻击D的左侧,而C攻击D的后方。富勒指出:“很难设计出比这更漂亮的森林地战术。这种战法不仅在过去是适用的,在今天也同样是适用的。”这种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攻守兼备”,即:在机动中可以对周围出现的敌情第一时间迅速应对,实施有效防御;在进攻中可以灵活调整任务和队形,对敌实施牵制、策应、迂回等战术协同动作。这正是三三制环形防御机制的优势所在。

除了小规模的遭遇战,在大型阵地攻防作战中,“三三制”同样适用。如阵地攻防作战中,均可采用“前二后一”的战斗编组方式:进攻时,一部主攻、一部牵制、一部任预备队;防御时,一部主防、一部协防、一部任预备队。总的来说,“三三制”既可用于进攻,也可用于防御,是一种普适性较强的“自我防御机制”。它不仅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无人集群作战中,相信同样能够发挥重要的战术价值。

作者:毛炜豪,国防科大军事学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战略学硕士,作战理论科普专家,陆军指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联合作战、合同战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防报》《指挥控制与仿真》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

三三制的优点和缺点(隐藏的自然原理)(4)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毛炜豪

策划:金赫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来源: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