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文章?

学识修养认知水平低的人,读后受教育,汲取了正能量,学到新知识与技能;学识渊博、智慧上称、品德高尚的人,读后也能受启发,开阔视野,拓展认知深度。

《论语》就是这样一部古代经典著作,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活动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修身提升自己的层次与境界,以便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有用的人。

学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几乎都能理解学习是什么活动以及其重要性,可也不得不承认,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学习感悟的,又真不多。

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毕竟没有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认真整理过这些问题,所以,一些感知的东西也就难免零碎肤浅,而达不到理性认知的境界。

人类自觉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一般有如下环节:

——明确学习目的。

这决定着学习的方向目标和社会价值。儒家的学习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学习内容与实践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有着深远的正向影响。虽然偷鸡摸狗的技能也需要学习,但因其学习目的往往不符合大众的价值观,所以造福社会的意义就非常有限,更明显的却是危害社会。

——选择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实现学习目的的有效载体和物质支撑,也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阶梯。《论语·学而篇》涵盖了仁义礼智信孝悌等非常丰富的学习与实践内容,为儒生们解决了学什么的现实问题。

——学习态度与乐趣、学习过程与方法。

学习由无意被动走向有意主动,其门槛,往往是学习态度与乐趣;而学习过程与方法,更能影响学习效果。

下边我们来研读《论语·学而篇》,寻访孔子及其门生的足迹,认真领略一下古代读书人的学习风采。

首先要分享的是孔子告诫学生如何对待学习过程、学习主体(同学)、学习所成的态度问题。

原文注释——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而:而且,并且。

时:及时,按时。

习:温习,复习,练习,实习。

之:代词,这些学的知识技能。

亦:也。

说(yuè):同“悦”,愉悦、愉快的意思。

朋:先秦时代,指学生。

乐(lè):快乐。

知:知道,了解,理解。

愠(yùn):怒,怨恨,不满。

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憨聊译注——

孔子说:“学知识技能及时实习、实践,不也是很愉悦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学生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投奔而来(与我们一同学习实践),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知道、不了解(我们的学有所成,不举荐我们入仕做官),我们心态平和、不恼怒,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所为吗?

憨聊俗解——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孔子与学生究竟都学了什么内容,读者并不清楚,可师生一起读书、互动、实习、实践的学习乐趣扑面而来,孔子作为老师,向弟子明确了有关学习态度的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学习实践是个愉悦的事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暗示了学习内容是可以致用的,学的目的是为了有用,做到边学边用,其乐无穷。

《论语·学而篇》,孔子所说的“学”并不单指学知识技能,而强调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学问,是人的“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孔子所说的“习”,主要是指实习、实践。一门心思只学知识技能,而学到的不能服务自己,服务于社会,就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的目的是在正确知识引领下,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

“学而时习之”的“习”,既需要实践,更需要反思,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

个人修养提高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第二、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一起学习探究是快乐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认可我们的学习内容和实习实践方式,远道而来,壮大了我们的同学队伍。与他们一起讨论修身道德理政等学问,遇到有着强烈共鸣的人,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

第三、学有所成,其学识与志向,别人不知道、不理解、不被举荐重用,能不恼怒,并继续平和安心学习修身,是君子所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知道、不了解我们的学识与志向,不举荐我们入仕做官,我们安贫乐道,一点也不恼怒,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表面看起来,三句话似乎不相关,其实,三者共同探讨的都是学习态度问题。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这一章就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礼、乐,教育学生的心得。

“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并实践的经历,告诫弟子: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人不知而不愠”,是针对自己当时“不仕”而说的:学有所成,没有人知道,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没人举荐做官,自己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恼怒,继续安心修身做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该如何改进。不断修身、充实,力争最终获得幸福。人生的关键是自知自立,不在外人评价,更不奢求于外。

《论语·学而篇》开篇几句话,不是简单谈学习方法,而是讲做人、做学问的态度。

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这样不断积累美德、开启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就会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进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一一修成君子。

浅悟零存——

学习是个愉悦的事情,关键是学以致用;学识得到朋友认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究学习是快乐的事情,要向书学,向人学,向事学,向社会学,向自然学;学有所成,不被别人知道、理解,机不逢时,绝不生气,绝不气馁,继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修成君子。

鬼谷子说话做事智慧(学习要明白三个问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