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真是一部看到最后一集仍会给你惊喜(含惊吓)的作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尚食朱瞻基结局是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尚食朱瞻基结局是什么(看到孟尚食和汉王的结局)

尚食朱瞻基结局是什么

《尚食》真是一部看到最后一集仍会给你惊喜(含惊吓)的作品。

在看到孟尚食和汉王相拥而亡的情节时,不禁要感叹一句:编剧你真行。

共同赴死,虐恋情深为哪般?

苏月华在他人的挑唆下给孙贵妃下毒,事发后被投入大牢。后来,城中叛乱,孟尚食派人储存的“守山粮”解决了缺粮的困局。她书写的野菜图谱,也帮了大忙。

皇太后宣布孟尚食可以因功官复原职,但条件就是——给汉王送酒。

一开始,还真没以为这是“上路酒”,因为知道汉王生命并不是终结在牢房里

孟尚食一把抢过汉王喝过的那半杯酒饮下。估计汉王和看客们一样震惊和疑惑,这是何苦呀?

再往后看,孟尚食声情并茂地诉说着自己的一生:“当过死囚,做过大明最高品级的女官,完成了生平的夙愿,也还了这辈子唯一欠的债,现在是一身的轻松。”

“谢谢你,谢谢你当年的相救,我一直铭记于心,只是我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了。对不起,现在我终于可以陪你走了,还你这半世的情。”

看着孟尚食嘴角蜿蜒而下的血才意识到,这竟真是“上路酒”。

等看到朱高煦咬了半天终于咬破的血包,才真正确认这回编剧来真的了,他俩成了一对黄泉鸳鸯。

如果不看前面的剧,直接从这个画面来看,肯定以为这是一对感情深厚、求而不得的爱人。

可整部剧看下来,还真是没有往这方面想。

其他隐形CP,明恋暗恋的多少有点蛛丝马迹,这个怎么完全没看出来?只叹自己太迟钝。

这份情从何而起?

救命之恩,何以为报

孟尚食最初只是个庖厨世家的普通妇人,后来被醉酒的丈夫的哥哥欺辱,她奋力反抗并杀死了那人。

虽然她属于正当防卫,但在当时的法律下,仍被打入死牢。孟尚食向经过的朱高煦求救,被释放出狱。

但是,家里已经容不下她,她被丈夫休弃。后来,朱高煦帮助她进入宫中当女婢。

十几年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普通女婢成为高级女官。

因为这份救命之恩,孟尚食曾经违背太子妃的旨意给汉王传递过消息,助他解除过一些危机。但,孟尚食对于汉王的感情似乎只有感激

汉王唯一一次接近表白的话就是:当时救下你,并没有期待得到任何报答,我在看到你的第一眼就......

孟尚食并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只是表示从那次事件之后,自己已经变成一个无父无夫无女的人,更不用说什么恩义了

对于最后的赴死,也许真的像孟尚食自己所说,轰轰烈烈地活了一场,功已有,债已偿,做了太多太多的事

最后要做的大概就是只为自己,把欠下的情意一起了断

看看她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她的聪慧、果决和眼界正是苏月华所缺少的,也是她最后悲剧的根源。

孟尚食之智,亦是苏月华之哀

初时,以为孟尚食是胡司膳口中那样独断专行、容不得下属的人。

随后,看到她和郭贵妃合作的时候,以为她是个是非不分、一心攀附权贵的人。

再者,看到她和光禄寺针锋相对、争夺制膳权时,以为她是个喜爱权势的人。

然而这都不是真实的她,她的目的只是使皇宫中越演越烈的宦官擅权枉法、贪赃徇私的行径得到遏止。

她将毕生积累的制膳之道授予紫萍、子衿等人,是一位严格的老师。

深谙宫廷生存法则,懂得“站对队伍”的重要性,适时地向上位者提出合理建议,是一位称职的女官。

她默默积攒“守山粮”,精心编纂图册,是一位有远见的人。

她为了女儿,赔上手指,赔上功劳,是一位可敬的母亲。

————这些就是她所做的太多太多的事。

——她所欠的唯一的债也还了,她用自己的功劳换得女儿的性命,即使只是终身服苦役。

反观苏月华,她母亲的这些优点她通通没有。

她的厨艺基础最好,雕刻技艺精湛,但是目光短浅、嫉妒心强,最关键是“站错了队”。

她完全不相信母亲,看着城府深、有心计,其实轻易就被别人挑唆,以至于认敌为友,终酿大祸。

当然这些都和她的经历有关,她从小被灌输母亲遗弃她的思想,对于母爱却又有着深切的期待。

但是母亲过于严厉,对爱的表达也比较隐忍,一次次的误解使得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苏月华,为了你,手指可以不要,命也可以给你,这份母爱毋庸置疑

汉王之死

关于汉王之死,有记载如下:

《明史·朱高煦传》: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

《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

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

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

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

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

诸子并死。

汉王朱高煦强力善骑射,曾参与“奉天靖难”,立下战功。其同母兄长朱高炽仁厚、体胖,武力值几乎为0。

从朱棣在位起,朱高煦就渴望代替兄长成为未来的帝王,但因其为人狡黠、跋扈、无谋无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他一直留居京城,不肯就藩,后来被强令就藩乐安,却并无悔改。

侄子朱瞻基即位后的宣德元年,朱高煦在山东起兵造反。得知宣宗率军亲征后,朱高煦才有些害怕。待宣宗大军包围乐安四门,神机铳箭射入城内之后,朱高煦心知败局已定,不顾部下劝阻,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返京后,群臣上奏处死朱高煦,宣宗没有答应。他把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在皇城西安门内

后来有一天,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一个不留神,被朱高煦绊了一跤

天子大怒,命人把朱高煦扣到一口300多斤的铜缸底下。奈何朱高煦力大无比,竟把缸抬起来,还走了几步。

皇帝的权威被挑衅,怒极。于是派人在铜缸外面放上柴火,竟把朱高煦活活烤死。随后,他的十个儿子都被杀死。

这真真是一场活活作死的闹剧和悲剧。

宣宗作为明君,应该还是很爱惜名声的,有此一举,估计也是气极。

搜查资料时,还发现有几首朱高煦作的诗,看看意境如何

感觉还是有一些意气风发和英雄气概的。

拟古诗(永乐五年)

明 · 朱高煦

道君莅天位,聪明迈前人。绍述溺新法,弃彼艺祖仁。

昏荒事花石,艮岳排秋旻。师相宠京贯,狂妄开燕云。

藩篱既已撤,狼虎俄成群。吞噬至骨肉,和议尚纷纭。

父子徙沙漠,中原陷胡尘。至今窃愤录,一览犹伤神。

太后智囊团成员之一的孟尚食和造反积极分子朱高煦的这一结局,尽管有些出人意料,但细思之下也有它的合理之处。

孟尚食给剧中不安分的儿女们上了一课: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救命之恩就只有以命相抵

你们那些汲汲营营的小把戏,在真命天子面前都是小儿科,站好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