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诗经.鸳鸯》)。

这首诗可能是世界最早的以鸳鸯为主题的诗篇。粗看与男女情爱无甚关系,但古人一般都认为。它是被用来讽刺周幽王的乱政。而在历史上,周幽王就是个典型的因情而亡国的君主。

很少有人真把鸳鸯当作鸭子,虽然它的确是一种鸭子。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1)

雄鸳鸯的三极飞羽特别明显。

因为它真的太漂亮了,没有其他鸭子能够与它比美。这是老外都承认了的,被十八世纪英国著名鸟类学家古尔德记叙在了其著作《亚洲鸟类》中。有谁不对鸳鸯那五彩斑斓的羽衣感到赏心悦目呢?金红色的羽毛,白色的纹眉,鲜艳的尖喙,将其不大的身躯妆点得华丽而热烈。对于美丽的事物,人们一向都是会高看一眼的。美人如是,美鸟也如是。

《三才图会》里的

可能就是这个时候,鸳鸯神话开始流传,有说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就在自己的衣物被褥上绣满了鸳鸯图纹,其用意恐怕不光是为了美观,而是祈祷鸳鸯能够使皇帝对自己的爱持久。古人们是如此相信鸳鸯有带来爱情的神力,以至于在他们看来,鸳鸯就是一种产生爱情的工具。哪怕是一只死了的鸳鸯,将它的心晒干,带在身上,一样能够收获爱情。

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信仰变得愈发强烈。到了三国时代。曹丕有一回做梦,梦见皇宫屋宇上的瓦片掉了下来,变成了两只鸳鸯,一起飞走了。于是去相梦。相梦者周宣告诉他,说这是预兆你宫中有人会死亡。

曹丕不相信周宣的预言,原因很简单,即使是帝王,在他的心中依然渴望着爱情。虽然他有三千粉黛,但却未必有一个爱人。也许这个梦中的预兆,就是意味着爱人的到来?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马上就有人来报告曹丕,宫中的妃嫔打架,真死了人。

到了后世,鸳鸯的传说更加丰富。北魏孝文帝有一次出猎,他驯养的猎鹰捕获了一只鸳鸯。可在归途中,孝文帝看到另一只鸳鸯紧跟其后,哀鸣不去。于是问随行人员:“这只鸟是雄鸟,还是雌鸟?”随从们说:“它的叫声如此凄婉,当然是雌的。”孝文帝于是感叹道:“虽然人鸟不一样,但禀性、感情又有什么差别?”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再不准养鹰。

看起来不过是个君主施行仁德的普通故事,但细察历史,这时的孝文帝还是个六岁的孩子,可已经即位一年了。少年天子,正当稚龄。心肠自然还是柔软的,所以会被鸳鸯间的真情所感动。可惜的是孝文帝后来并没有受到福报,他成年后征战沙场,回京的日子很少,皇后冯妙莲难捺宫中寂寞,于是就出了轨。孝文帝伤心至极,一病不起,杀了奸夫,但对于爱妻实在是下不了手,两人只得分居。最后孝文帝要死了,这时方命人将皇后缢死。用暴力带爱妻同入黄泉,不知道这时他的心中有没有想起当年的那只鸳鸯?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2)

民间的鸳鸯剪纸,实际上鸳鸯是在树洞中孵化,小鸳鸯生下来就要自己跳出洞去,面临考验

随后的朝代对鸳鸯的崇拜有增无减。唐朝的诗人歌咏鸳鸯,诞生了不知多少千古名篇。商家不失时机地推出“鸳鸯锦”、“鸳鸯罗衣”、“鸳鸯袜”等IP产品,风靡了中国千年。宋明都有绘声绘色的传说。说的一般都是某人打杀了一只鸳鸯,已经将它下了炖锅正准备舀起来。而就当掀开锅盖的一刹那,早在旁边哀鸣的另一只鸳鸯鸟冲了过来,一头扎入汤中。它要与自己的爱侣生死与共。

鸳鸯如此专情,就连医圣李时珍也感叹不已。他说鸳鸯一生就只有一个伴侣,不离不弃。并且他开出了一个药方,说的是如果两夫妻不怎么对付,彼此厌恶的话,可以拿两只鸳鸯来炖汤。让夫妻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下去,就可以重燃爱情之火。

这其实不能说是医术,只能说是巫术。有意思的是,就连主张禁欲的佛教也忍不住插了一脚,密宗有个爱情法术是这样的:取莲花茎做箭杆,花苞做箭,以鸳鸯毛为箭羽,然后观想你的爱人,用意念射出五只箭,钉上假想中她的额头、左右胸、腹心、下身五种位置。她就会不可抑制地爱上你。这说明了人们对鸳鸯之痴迷。

想来这些鸳鸯也是命苦,被人杀了还要保佑对方顺利娶到老婆?不诅咒你一生光棍才怪呢。

到了近代,西方人进入中国时,在惊叹鸳鸯的美丽时同样惊叹于中国人对它的信仰。当时甚至有行动阻止鸳鸯被携带出境。可惜的是,国弱无能,鸳鸯还是被带到了国外,并且最终习惯了当地的水土,繁殖了后代。否则,现在的中国国宝没准还不是熊猫呢。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3)

《和汉三才图会》中的鸳鸯

然而到了现代,情况变了。人们对动物的观察比以往更是细致。这时,动物学者们才惊愕地发现,说什么“鸳鸯伴侣,白头到老”,全是假话,鸳鸯其实是最不专情的动物!

之前已经介绍过绿头老大的风流史。其实呢,这在外表上已经有了预兆。就象鸭家这几兄弟。老公和老婆的样子相差太大,这就是所谓的“二性征”。简单的来说,就是男的更有男子气,女的更有女人味。可是呢,这样一来,风流韵事就跟着来了。因为从动物的本能上讲,这是种生殖优势。于是各种竞争者无处不在。

偏偏鸳鸯是如此漂亮,要想让它们不出轨,这不跟肥肥要求郑少秋对她一心一意一样吗?事实上,别看鸳鸯出则成双入则成对,眠则交颈翔则双飞,它们的婚姻最多只会持续一年,等生下孩子后,到了第二年大多另组家庭。

这就尴尬了,如果不是现在的人对于自然界早就陌生了,估计网上成天会有如下标题的文章:《原来我们被骗了几千年,鸳鸯一点都不忠贞》、《震惊,鸳鸯骗了你》等等。事实上太多人早就不关心鸳鸯这种鸟是啥样了,很多鸳鸯图纹居然一对都是毛色鲜艳的公鸟。于是人们嘲讽道:“鸳鸳相抱何时了?鸯在家中睡大觉!”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4)

现代耽美小说《鸳鸳相抱》

.但是这样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理应更熟悉鸳鸯的古人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他们就没对鸳鸯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吗?难道几千年对鸳鸯的信仰都只是被其表面的假象所欺骗的结果?

其实,千万不要小看了古人。现代人和古人最大的不同点不是在能力上,而是在于对祖先的信任。在古人看来,祖先是圣人,因为一切文明、智慧都是由其开创。而在现代人看来,祖先是傻瓜,因为古代不懂得科学,没有电脑,充满着迷信,可以轻易被蒙蔽。

然而还是回到鸳鸯的问题上。现代人在对待它的研究上,其实犯下了个最简单的错误,那就是——何以证明现代的鸳鸯就是古代的鸳鸯?

要证明这一点似乎不难,随便百度一下有关动物的资料,这个观点似乎是没有问题,因为现在的鸳鸯家只有鸳鸯一种动物,那是跑不了的吧?

可你就是随便百度了一下。而百度就是基于现代人的认识而建立的。当然很难翻出与之不同的回答。

多翻些古书吧,比如翻开《清宫鸟谱》,你就会发现,叫“鸳鸯”的除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这种鸳鸯外,还有“土鸳鸯”、“黄鸳鸯”等多种类型。其中,“土鸳鸯”就是花脸鸭,“黄鸳鸯”就是赤麻鸭。实际上我们已经证明了对爱情不忠的“鸳鸯”其实只是现在所认为的鸳鸯一家,而对于其他“鸳鸯”,我们尚未仔细观察。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5)

《清宫鸟谱》黄鸳鸯

更进一步,在古代,有一种“紫鸳鸯”要远比现在的鸳鸯更受人们的喜好,它的名字又叫“鸂鶒”。这种鸟的个头比现在的鸳鸯稍微要大一些,也有缤纷的色彩。但现有鸳鸯的主色调是黄色,鸂鶒的主色是紫色。所以才有“紫鸳鸯”这个称号。

在古人心目中,鸂鶒远比现在的鸳鸯还要重要。在明清两代的官衔中,鸂鶒是七品官的象征,也就是知县一级,而鸳鸯并未入品。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长得更大气以外,鸂鶒还有个能力就是短狐克星。

相信大家都听过“含沙射影”这个成语,但对其来历很多人不甚了了。其实它说的就是生活在南方的一种叫“短狐”的小虫,它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就是能够把沙含在嘴里,等到人到水边时,用嘴中的毒沙就去射人映在水中的倒影。被射中影子的人就会生病。当然,这又是个以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也只能归结于迷信。但古人就是说得煞有其事。

短狐虽然阴险,但天生万物,一物降一物,克制短狐的就是鸂鶒。它天生就有控制水的能力,所以短狐这样的怪物也伤害不了它。

在明代,鸂鶒一度成为了白鹤一样的园林必养禽鸟。在园艺经典《长物志》上面就有记载,现在的鸳鸯居然落选。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虽然官服上还有鸂鶒的图纹,而它却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即使是《清宫鸟谱》上有一篇鸂鶒图,但是这只鸟虽然是紫色的却不具五彩,与古书上记载的鸂鶒模样有差距。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6)

《清宫鸟谱》紫鸳鸯

很可能连乾隆皇帝都没见过鸂鶒,因为它们已经消失在明清易代的战火中了。古代的园林有时候会保存一些特有物种,清朝末年的麋鹿就是个例子。如果它不是凑巧遇到了几个传教士被带到国外,中国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封神榜》中有名的“四不象”居然可以会是这样。可惜,并不是每种物种都有麋鹿那样的好运气。

当然也有可能是鸂鶒还存在于世,但人们已经忘记了它本来的名字,于是后来又给它取了一个。实际上青头潜鸭也有“鸂鶒”之名,但它同样的不具五彩。

可是即使是鸂鶒,它应该也是具有二性征的吧?它多半还是花心的,不是吗?这样,我们的疑问还没有解决。

事实上,古人真正崇拜的爱情鸟的源头既不是鸳鸯,也不是鸂鶒,而是另一种鸟,它叫“韩朋”。

韩朋,听起来象个人名,而它的确就是个人名。《太平广记》记载了他的故事。

在战国时代,宋国的君主宋康王抢了韩朋的妻子。韩朋心怀不满,于是被宋康王贬为城旦,也就是最低等的奴隶,白天作警戒,晚上修城墙。

但即使是这样,韩朋还是和妻子取得了联系,得到了妻子送出的密信,但这密信很快落到了宋康王的手中。宋康王展开一看,写的是:“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这是什么意思呢?宋康王问大臣们。

大臣里也有聪明人,一个叫苏贺的人就说了:“其雨淫淫,意思是相思入骨。河大水深,不得相见。日出当心指的是心有死志。”宋康王一听就知道不好,原来这俩要同死啊。去找韩朋,结果他已经自杀了。

不知道宋康王有没有惋惜,但他对韩朋的妻子是看得更紧了,生害怕她出意外。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韩妻似乎看起来很平静,没做什么的事,宋康王的心也就慢慢地放了下来。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7)

记载韩朋故事的竹简

一天,韩妻要求外出散心,宋康王欣然答应。两人相伴而行,上了一座高台。正当宋康王眺望远方,雄心万丈之时,却见韩妻突然冲向台面,纵身一跃。原来她早就打好了殉情的主意。可是宋康王又怎么会让她如愿?左右待从早有准备,此时出手,稳稳抓住了韩妻的衣服。

然而还没等宋康王松上一口气,衣服被抓住的位置就破了!原来女人也是早有准备,在被严密监视的情况下,居然被她想出了用水让自己衣服腐烂的方法。

就这样,韩妻如同一朵白莲花般落下去了,静静地躺在了高台下。宋康王如同五雷轰顶。

在衣带上发现了韩妻最后的遗言:“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愤怒不已的宋康王却不管不顾,他将息露和韩朋分开埋葬。两个坟能相互见着,但相隔很远。并且说:“既然你夫妇俩的爱到这样都没有结束,那么,如果你们能够让这坟合在一起,我就不阻止你们了。”

没想到第二天,两个坟头齐刷刷地各长出一棵树来,没几天就长得郁郁葱葱,大可径抱,两棵树相隔虽远,却接到了一起,宛如一座天然的桥梁,树上各又生出一只鸟儿来,样子象鸳鸯或者鸂鶒,日夜相鸣,相伴而飞。人们于是就说,这鸟儿就是韩朋夫妻的化身,于是叫它“韩朋”。

这看起来不是个神话故事吗?可历史吊诡的是,很多时候你以为是假的东西,它却往往是真的。在对汉墓的考古发掘中,人们竟然发现了更多的有关这个故事的线索,慢慢揭露出它背后的真相。

韩朋,他又叫韩凭,战国时期可能的确有其人,其名尚在著名的谋士张仪之上。他选择成为宋康王的大臣也不是偶然。因为宋康王也曾是战国时的一代霸主。宋国是商朝的延续,历代宋君其实暗地里都有复心商朝的雄心壮志。而离实现这个愿望最近的就是宋康王。

历史存在很多不可细说的吊诡之处,这位宋康王,很可能就是他那位远祖也就是著名的纣王转世。力大无穷,野心勃勃。他首先就击败了自己的哥哥“剔成君”,成了宋国之主,等到他为政十一年的时候,甚至自立为王,同年东破齐,西败魏,南破楚,风头一时无两。怪不得韩凭选择他成为自己的主君,也许在宋国取得这一系列大胜的背后,也有韩凭的一部分功劳。而从韩凭故事的诸多细节来看,所展示的计谋也远非庸人可用。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8)

韩凭故事画像石

然而同传说中的纣王因为妲已而亡国一样,宋康王事实上也因为美人而丢了江山。虽然我们可以为他辨解,但事实就是不管美人是否情愿,这些帝王的作为都令天下谋臣寒心。宋国很快丧失了良好的上升势头,被强国所灭。宋康王死于温邑,请注意,那里就是几百年前妲已的故乡。

而韩凭夫妻的故事,被画入了汉墓,象征他俩的挚爱之情感动了上苍,两人实已升天为仙,永远相伴。而在后世成为多部传奇爱情故事的源头。

由是可以明了。其实所以对鸳鸯的赞美,其实是源于韩凭的凄美故事。而不是人们对现实中鸳鸯的观察。其中虽然有很多夸张的地方,但不等于这个故事就是假的。然而韩朋这种鸟似乎比鸳鸯和鸂鶒更为命薄,后世即已无闻。人们对它习性的观察自然也无从谈起。而民间将其信仰以鸳鸯替代。而后,神仙霸主、贤夫节妇均归于无名。韩朋的故事被人们遗忘了,只有鸳鸯传说流传至今。

其实,爱情从来都是人类面临的一道难题,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的感情其实都是浓烈有时,淡漠亦有时。情深之时恨不能赴汤蹈火,百折不回。相厌时冷如冰霜,言如利刃。这中间到底有多少是基于生物属性,还有多少是基于人性呢?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执着于两者中的一极呢?不是用分手时的无情否认相爱时的有情。就是以相爱时的有情否定分手时的无情。

中华神禽志十一(中华神禽志十一)(9)

韩凭故事画

古代的女性和现代的女性到底有什么样的本质不同?对于那些殉夫而死的“烈女”,我们现代人更多时候都一概贬称为“封建思想的毒害”,不予宣传,可有谁想过,违背女性自由意志的婚姻,何尝不是对她们的侮辱和残害?用生命来反抗这种暴力,不值得歌颂吗?就韩凭夫妻来说,韩妻所争取的倒底是与丈夫共同的爱,还是她本人的爱情自由呢?恐怕人类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包括她本人。

鸳鸯是不知道这一切的,它所做的,其实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快尽多地享受着爱情的甜美。在人类越来越漫长的生命中,我们的经历肯定比只能活十年的鸳鸯更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现代人类的爱情,真的越来越象现实中的鸳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