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一词,已是全民皆知。因为在平常生活中,人体在运动时体温就可以升高,但这种发热并不是病理性。此外,发热是一种常见的未分化疾病,本文就发热的临床思维进行分析与探讨。
什么是发热?
01|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19世纪,德国医生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 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结果显示,平均体温37.0℃,波动范围36.2~37.5℃;早晨6:00最低,午后4:00~6:00最高。
02|发热的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准 。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
发热的机制
调定点学说: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1)外源性致热原:脂多糖、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2)内源性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α、干扰素-β、肿瘤坏死因子等。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分类发热的临床思维决策
01|起病特点
(1)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伤寒、结核等除外;
(2)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3)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02|热型
(1)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
(3)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4)波状热:布鲁菌病;
(5)消耗热:败血症;
(6)马鞍热:登革热;
(7)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8)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注意事项
(1)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
(2)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3)勿滥用退热药,干扰热型、影响病原学标本采集效果,导致药热、虚脱等。
情况1
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
情况2
提示: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可能出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许多患者常常在病程中曾经使用过不止一种抗菌素,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与体温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
03|热度与热程
(1)急性发热:指自然热程在2周以内者。
①绝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
②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③非感染者仅占少数。
(2)原因不明发热:指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反复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
注:FUO指原因不明发热
不同年龄组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各有规律①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②6~14岁患儿: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病为最常见的病因;
③14岁以上的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3)长期低热(慢性微热):指体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
长期低热者如伴有血沉明显增快,一般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而应考虑结核、肿瘤或结缔组织病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