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 ——杜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们常常将人生学习、生活中的深奥的道理通过一个又一个简单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寓言故事表达出来,以教育后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些灿烂又繁多的古代文化又在经历着一次次大浪淘沙的过程。

特别是在学生的教科书的选材上,更是慎之又慎。因为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仅仅涉及到知识的传承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会影响接受教育的孩子们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特别是对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对事物的看待还没有独立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删(语文教材中卖油翁)(1)

这样的就需要教育界的专家们在编订教科书的时候特别注重,除了要选择真正的文化精髓,同时,也会对一些原文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删减,就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卖油翁》一文,就删减了原文中的最后一句。

一、经典寓言,《卖油翁》告诉你,熟能生巧的道理

那么很多人会好奇,《卖油翁》到底是一篇怎样的寓言故事,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而这寓言中的最后一句到底又有何神秘之处,为什么会遭到删减呢?那么我们就在这里详细的了解一下有关《卖油翁》的故事。

《卖油翁》的作者是是被人们所熟知的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他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欧阳修生活的北宋时期的文坛上,靡丽、险怪的文风比宋朝初期更加盛行,这种文化对宋朝百姓的生活甚至政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删(语文教材中卖油翁)(2)

但是这种荒诞险怪的文学风气,显然对于内忧外患的北宋来说有害而无益。所以像范仲淹、欧阳修等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在政治和文学方面进行革新。他们大力提倡能够明道、致用的文学。作为这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所作的散文和诗歌说理畅达、语言流畅自然,通俗易懂。

但是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革新主张,自然会受到一些保守官员和学者的反对。这种反对和抨击在政治上显得格外的明显,1067年不堪忍受政治上官员的飞语中伤,欧阳修上表宋英宗,请求离开都城外出任职。欧阳修的申请得到了宋英宗的同意。

欧阳修被任命为亳州知府,在出任亳州的路上,记载下了这个关于宋真宗时期的一代名臣陈尧咨和一个卖油老翁的对话故事。很多人只知陈尧咨是《卖油翁》中的主人公,却不知他的显赫身份。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删(语文教材中卖油翁)(3)

陈咨尧可谓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祖辈世代为官,父亲更是官至左谏议大夫。他与哥哥又先后成为状元,一门双状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一大美谈。虽然是文状元出身,但是陈咨尧的骑射功夫也十分优秀。是连皇上都称赞的神箭手。

因为精于射箭又长的高大俊朗,还被皇上亲选去与辽国使者进行射箭游戏,但是由于北宋重文轻武的风气,此举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陈咨尧还为此挨了母亲的一顿板子,无奈之下陈咨尧向皇帝陈情原委推辞了这次任务。

虽然,精湛的骑射没有用武之地,但是陈咨尧在平时经常在家里练习射箭。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删(语文教材中卖油翁)(4)

他常常将一个文钱作为目标射击,十有九中。陈咨尧自己也常常以此引以为傲。这一天陈咨尧像往常一样练习射箭,一位白发苍苍的以卖油为生的老者从旁边路过,看见陈咨尧射箭就放下担子坐在那里观看,看到陈咨尧十次有八九次可以射中的精湛技艺,他却也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老翁的举动引起了陈咨尧的注意,对于老翁的态度他感到很不服气。就问老翁自己射的不好吗?老翁却说“无他,唯手熟尔”。一向以此为傲的陈咨尧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轻蔑的评价,还是出自一个卖油老翁之口,自然是更加不服气。

但老人却从容的拿出一个油壶,然后将铜钱放在了壶口上,正当陈咨尧不明所以的时候,老人用油勺将油倒入壶中,铜钱却没有沾上一滴油,众人惊讶于老人的手法,老人却淡淡地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陈咨尧见此,一时无言。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删(语文教材中卖油翁)(5)

欧阳修这样一个简短的《卖油翁》的寓言,寓言简单易懂,一如他所主张的明道、致用的文风。全篇只聊聊数百字,为何现代的教育专家们却偏偏删掉了最后一句呢?

二、点睛之句,引用两个成语典故,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何异”。直白的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有什么区别呢?都不过时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技巧,仅此而已。

那么这两个典故为何要被删除呢?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里的一篇典故,讲的是战国时期梁惠王的一个厨师,名叫丁,他可以毫不费力的将牛精细的解刨,梁惠王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只是反复实践练出来的。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删(语文教材中卖油翁)(6)

而另一个轮扁斫轮于堂下的典故,讲的是齐桓公与做轮子的工匠轮扁的一段对话。一日齐桓公正在读书,轮扁在堂下制造车轮。出于好奇轮扁向齐桓公请教所读的是何书,齐桓公说是圣人之言。但轮扁却说,圣人之言都是糟粕,再好的智慧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的体会掌握,光靠读书是没有用的。

三、虽是大有深意,却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故删除

这最后一句话中的两个典故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为什么要删除呢?原来,教育专家们结合中学生的心里成长方面考虑。以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来说,还不能够正确掌握典故的用意。虽然讲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但是却有过分夸大实践而轻视读书做学问的嫌疑。

尤其是扁轮斫轮的典故中的对话部分,辩论所说的齐桓公所读的圣人之书皆是糟粕,读书不如实践的言论,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解读和引导,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显然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一件极其不利的事情。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删(语文教材中卖油翁)(7)

对于三观尚未健全的中学生来说,学习知识自然重要,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更是影响其一生的大事。所以,在经过再三的讨论和思考之下,专家们决定将《卖油翁》这则寓言添入教科书中,但是将最后一句删除。

小结: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学生之事无小事,尤其是作为学习重要媒介的教科书,更是要慎重选择,哪怕只是一句话,都要经过慎重的考虑与权衡。所以,即便《卖油翁》的主旨是要告诉人们只有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勤加练习才能有更精准的技艺。但是为了防止学生偏离主旨,错误理解,还是要删除掉。

其实,如此慎重的删选笔者也是十分赞成的。教育无小事,稍有差池影响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未来,更是一代人的价值观和祖国数十年的发展。甄选教材的专家们可谓是用心良苦。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删(语文教材中卖油翁)(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从无小事可言!

正如雨果所言,学会读书就像点燃火炬,每一字每一句都会发射出火星,所以每一个字句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慎重选择,是对每一个学生最好的负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