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289篇用户投稿

By 中读用户@雪山飞虎

南京古老梧桐(梧桐历史渊源与人文情怀)(1)

古往今来,人们视梧桐为吉祥、祥瑞的象征。古时宫廷、民宅都爱栽植梧桐,以求“种得梧桐,引来凤凰”。现在,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也常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试想,能让高贵的凤凰栖息,还有什么鸟禽不能歇宿呢。唯此,方可群仙毕至,八方客商纷至沓来。看来,有了梧桐才能引来凤凰。其意是说,人们追求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向往天蓝水碧的绿色景观,企盼优美而又宜居的人文和生态环境,致使这种美好的愿望延续至今。

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古代传说中,凤凰被誉为“鸟中之王”,雄称凤,雌称凰。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它与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梧桐是一种高贵的树木,我国自有诗文记载以来,它就被誉为“树中之王”。“鸟中之王”与“树中之王”珠联璧合,千百年来,声誉鹊起,经久不衰,或许两者都是“王”的缘故吧。

让我们不妨沿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足迹,探寻梧桐的历史渊源与人文情愫。

南京古老梧桐(梧桐历史渊源与人文情怀)(2)

一、梧桐与凤凰的历史渊源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树,是木本植物的总称,一般将高大的乔木称为树。我国境内约有各种树木8000多种,大体上分为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正常情况下,树木可存活十年至百年不等。梧桐也是树的一种,属落叶大乔木,其别名“青桐”等十多种,也有说是“悬玲木”的,或是“法国梧桐”“中国梧桐”。众说纷纭,不一而语。

梧桐就是梧桐树,其生长期长达百年以上。梧桐树反复吟念,三字皆木,颇有诗意。

对于梧桐而言,它也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植物,点缀于庭园、宅前,也作为行道树。国内从南北到都有栽培种植,长江以南较多,其它地方只是数量和品种不同而已。如今,在北方许多地方引种栽植,枝繁叶茂,展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

梧桐的生长环境,南北皆适宜。在兰州这座高原城市里,黄河穿城而过,沿岸独特的砂质、偏碱性土壤,以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竟也与梧桐的自然特性和生理属性相吻合,梧桐与黄河相伴而生。你瞧,这种高大上的名贵树木,在南北滨河路、市民广场、兰大校园、小西湖公园等地,无不展示其高大魁梧的靓丽姿色。尽管它不是当地常规树种,但也随处可见。也有人认为生长在“兰州的梧桐是悬玲木,或是法国梧桐”。尽管此“梧桐”非彼“梧桐”也,但仍与此一脉相承。在兰州生长的这些梧桐树,是西北高原梧桐树的一个缩影。因其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梧桐叶翠枝青,亭亭玉立。树皮平滑翠绿,树叶浓密,从干到枝,一片葱郁,显得清雅洁净。“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这两句诗,把梧桐的碧叶青干,桐荫婆娑的景趣写得淋漓尽致。

梧桐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能知时知令,也能“知闰”、“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既富科学,又有诗意。

对于像“梧桐”这样的一种树木,能拥有如此显赫的身份,给人一种特殊的情感,让无数的文人墨客钟情于它。这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它的名气从何而来,是长达百年甚或千年的寿命吗?还是集观赏和经济价值为一身的高贵,似乎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梧桐之所以能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眼球,是其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有不解之缘,它不仅品位崇高,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相传那些质地考究的古琴皆用梧桐木制作而成,梧桐树以其高贵而传承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原生于华夏大地的梧桐,已经走出国门,被引种到欧洲、美洲等地作为观赏树种。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以梧桐为话题,抒发情感。

南京古老梧桐(梧桐历史渊源与人文情怀)(3)

二、“梧桐”与历史文化的情愫

梧桐在古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不外乎以下内容,含有品格高洁、象征忠贞爱情、个人内心情绪表达和离愁别绪及抒情怀旧等,在此,无庸赘述。

先秦之前的著作中,经常看到关于凤凰与梧桐的记载。《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中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之句,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

这首诗是说,梧桐生长的茂盛,引得凤凰啼鸣。菶菶萋萋,是梧桐的丰茂;雍雍喈喈,是凤鸣之声。它说明,早在夏末周初,梧桐树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关注。《尚书》、《庄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均提及梧桐树。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桐树,梁任防《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

庄子的秋水篇里,也提到梧桐。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宛(右鸟旁)雏,子知之乎?夫宛(右鸟旁)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它是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肯落下。

到了汉代,梧桐树被植于皇家宫苑。《西京杂记》记载:“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荆桐。”“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汉代后多受梧桐引凤凰的传说影响多植梧桐树以引凤。

魏晋时期,种植梧桐树开始增多,人们将其种在庭院之中,用作遮阴避暑。晋·傅咸《梧桐赋》则述说了门前列行植梧桐树招引凤凰的盛观:“郁株列而成行夹二门以骈罗”赋句称道。

大规模种植梧桐树则是前秦王苻坚,《晋书·苻坚载记》载“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城市里种植梧桐树有“明年三月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雅极为可爱” 之论。

到唐代,在庭院、田间道旁,种植梧桐树已经较为普遍了。《隋唐嘉话》记载:“唐初宫中,少树,孝仁后命种白杨……更树梧桐也”。是于皇宫中种植梧桐树。

众所周知,成语“一叶知秋”的典故,出自西汉《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这个叶,说的其实就是梧桐叶。

由于古人在文章里,每每提及梧桐必有凤凰。今人常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过去的殷实之家,常在庭院里栽种梧桐,不但因为梧桐有气势,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曾提到梧桐:“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李白也有"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的诗句。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关于对梧桐的描写:“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春风桃李与秋雨梧桐对比,春风吹的时候,就是桃李花开的季节,有桃李映衬就更显盎然情景。桃李花,与梧桐叶注解了春秋。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暗讽了这位重色轻国的君主与美人儿缠绵缱绻带来的终生悔恨。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是诸葛亮出山之前写的《凤翔轩》,以梧桐而明志。

南唐后主李煜也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后主所作此词,描写了孤身登楼的身影,揭示了内心深处隐寓的孤寂与凄婉。“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由此可知,中国文学的特征即是如此凌空而出的。

宋词里有关梧桐树的篇目不少。像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等等。从这些词中不难看出,梧桐大都与冷雨凄风相“依偎”。

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历史剧《梧桐雨》是其代表作。剧中直白的抒写了一代君王的爱情悲剧,当唐明皇缅怀曾经与杨贵妃纵情为乐的富贵生活,而难以入睡时,那窗外梧桐树上的潇潇秋雨,激起了他无尽的烦恼和孤恨。风声雨声,惊人魂魄,情景交融,构成一种悲沉苍凉的意境。“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可曾经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一代帝王却彻夜不息,通宵难眠,故人和雨紧紧厮嗷。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到此为至,还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词人们为什么非要选择这样一种树木作为冷雨的陪衬物呢?不难想象,可能是由于梧桐能写作桐、梧桐和梧桐树,它们可以单独成字、句,这在有词牌约束的词里犹为重要。因此,就有了“缺月挂疏桐”、“梧桐更兼细雨”等词句。也可能是因梧桐树声名远扬,象征吉祥如意的缘故。常言不是说:“有了梧桐树,能招金凤凰”吗?词人们认为,只有这高贵的梧桐树,才能与宋词匹配。但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梧桐树的不同之处,与榆树、槐树、杨树和椿树等树种相比,它树干高大,叶子宽阔,雨滴落上去有回声,有韵律,有节奏。这也许就是哪些诗词作者钟情梧桐的又一个姻缘吧。

这种解释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众所周知,芭蕉也是大阔叶植物,所以,就有“雨打芭蕉”这一美妙意境的运用。但芭蕉生长在南方,生活在北方的词人们并不常见,也就不常应用。李清照一路逃到南方后,写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逃亡到了南方后,写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名句。

南京古老梧桐(梧桐历史渊源与人文情怀)(4)

现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梧桐树》一文中,用散文笔法专述梧桐树。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作者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因为邻居家虽然种植了梧桐树,占有了它们。但是,他们没能看见它们的容貌,没能体验梧桐的种种变化,没感受到梧桐生长的象征意义,因而没法“占有”它们。拥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生活需要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

文人对梧桐树的钟情和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一般普通人而言,虽然不是旅人,也不是怨妇,但在这热热闹闹的时代,也没有时间去“闲愁”。尽管“梧桐细雨”的意境深远,让文人墨客们抒写壮怀之情,仍然能深深打动人的,这也正是婉约的宋词具有的艺术魅力所在。

可惜,当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窗前没有高大的梧桐树,高楼大厦林立的居住小区最缺少的还是这种稀有的树种,除了水泥堆砌的石墙,参天大树少之又少。愿今天人们居住的大都市,能栽种更多的梧桐树,引来无数的金凤凰,为城市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