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出头,他就名声在外,享誉全国,他的演出可谓万人空巷;他是赴美演出“第一人”,登台百老汇舞台,轰动全美。他也蓄须明志,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坚持八年不曾唱戏,还出巨资捐飞机抗战。“人民艺术家”梅兰芳是如何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在曾经风雨飘摇的旧时代,又是怎样保持着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身份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梅兰芳第一次国外演出是在哪一年(梅兰芳赴美演出)(1)

“文艺应该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我觉得自己的艺术生命,才找到了真正的归宿”这是1955年梅兰芳在,国家为纪念其舞台生活五十年所办大会上做报告的发言。他用这句简短的话归纳了自己艺术人生,而梅兰芳传奇而伟大的经历,要从1894年开始说起。他原名梅澜,出生于北京的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号称 “同光十三绝”的十三位京剧奠基人之一 ,其父梅竹芬也曾为京城炙手可热的京剧名旦,但随着父亲的早逝,伯父又是从事琴师行业,梅家的艺术传承重任落到了年少的梅澜肩上。起初梅澜在京剧方面并未天赋异禀,姑母曾评价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但幸得贵师,著名京剧青衣吴菱仙的教诲,梅澜在京剧唱腔、形体动作方面都练得了扎实的基本功,更为可贵的是,吴菱仙不仅教授他传统的青衣旦角,还带他拜访学习昆曲、花旦、刀马旦、武生等行当,这为梅兰芳日后开创“梅派”戏剧奠定了基础。1904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年仅10岁的梅澜首次登上台演出,后跟随京城著名科班“喜连成”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戏曲生涯,喜连成创办人牛子厚见他年纪轻轻,就初露锋芒,随即赠予艺名:梅兰芳。

梅兰芳第一次国外演出是在哪一年(梅兰芳赴美演出)(2)

梅兰芳在北京城的名气越来越大,而1911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推翻了清王朝,此刻的他也在这场新旧交替中,开启了对京剧的创新和改革,首先他听取别人的建议,在不断的听戏看戏过程中,开创了不同以往的新唱腔,京剧风格开始变化。而真正让他在全中国一炮而红,则要等到1913年,当时梅兰芳受邀前往上海演出京剧,南北方对于戏曲的偏好是不一样的。而梅兰芳在上海丹桂戏园表演被安排在最后一场,大轴出场的他,表演的京剧《穆柯寨》,生旦并重的风格博得了满堂喝彩,也使得梅兰芳真正开始闻名全国。而随着梅兰芳的出名,喜爱他唱戏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当时中国的一些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对于梅兰芳革新京剧也提出了不少的看法,甚至为了迎合时尚,梅兰芳还尝试了现代时装剧,但时装剧的形体表演单一,使得他还是选择继续研究如何在保留传统戏曲特色的同时,推出新式唱腔和服饰搭配。而伴随着梅兰芳的出名,那个年代下的京剧表演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抗日战争的爆发,梅兰芳又遭遇了哪些困境?

梅兰芳第一次国外演出是在哪一年(梅兰芳赴美演出)(3)

时间来到1919年,移居上海的梅兰芳,他的每场表演都座无虚席,梨园里楼上楼下人头攒动,有时他的出场费甚至高达10块金条,在上海滩唱出名气的梅兰芳此时受到了日本帝国剧场向他提出了邀请,期望梅兰芳能够出访日本表演,意识到这是京剧的影响力首次走出国门,梅兰芳便同意的邀请,他在日本的表演依旧火爆,引起巨大轰动。而就在这次日本之旅结束,越来越多的在华外国人,前往观看梅兰芳的京剧表演,他认为京剧走向更大舞台的机会来了。1930年梅兰芳率领“承华社”剧团,前往美国演出,2月16号登台纽约百老汇49街剧场,他的这次出访,对于中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他在美国各地的巡回表演,同样受到了当地人的热切欢迎,使得不少外国人对于中国特色戏剧产生了认同感。在1935年应邀访问苏联时期,还与戏剧理论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展开交流,就是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作者,梅兰芳在国外的出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戏曲的传播。

梅兰芳第一次国外演出是在哪一年(梅兰芳赴美演出)(4)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梅兰芳的登台表演也开始发生变化,他编排了以宋军抗金为主题的“抗金兵”、“生死恨”,以此激励着国人抗战的决心。淞沪战役的前夕,日本人开始慢慢接触梅兰芳,用所谓的“亲善”为由,让他出场登台,梅兰芳不愿唱“亡国歌”为日本侵略者站台,他悄悄带着家人,乘坐轮船前往香港避祸,并对外宣布不再登场表演,蓄须明志。可这整整八年不再唱戏,对于一位京剧表演者来说,是极大的损害,但为了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梅兰芳愿意放弃曾经的生活,他将先前唱戏获得的大量收入,捐出去买飞机,来帮助中国的抗战,而没了收入的梅兰芳,只能通过变卖书画供养家庭。直到1945抗日战争胜利,他才重新回到上海。抗战胜利后,紧随着解放战争的到来,新中国的成立又将怎样再次改变梅兰芳的身份?他又是如何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梅兰芳第一次国外演出是在哪一年(梅兰芳赴美演出)(5)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梅兰芳在新闻中听到了解放军正式入驻上海的消息,他推开家门,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他,解放军士兵们全部露宿街头,他们或躺在马路沿上,或靠在墙角,或两两背靠相互支撑,上海市区没有遭受任何袭扰,一切还是如往常一样。梅兰芳感叹道共产党人,是同他见到任何政党都不一样的。而后的9月下旬,他受邀参加了在北京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梅兰芳在大会上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 今天能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讨论国家大事,又做了中央机构的领导人,这是我们戏曲界空前未有的事情... ”10月1号,梅兰芳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1951年起梅兰芳开始任职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但政治身份的改变,并未让他放弃戏曲演绎事业,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的过程中,他曾在1953年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三分团前往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这期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在他日后的回忆录中反复提及。

梅兰芳第一次国外演出是在哪一年(梅兰芳赴美演出)(6)

有一天在广场的演出过程中,突然下起雨,由于是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也没有上面没有顶,休息间隙,他催促即将上台演出的儿子梅葆玖:“你赶快出去,站在幕后,等候出场。虽然雨下得这么大,但是不能让2万多位志愿军同志坐在雨里等你一个人。”但雨势过大,志愿军负责干部认为不能把行头淋坏了,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演出。并对梅兰芳说,外面的志愿军将士,都很喜欢梅兰芳先生的戏,要不就通过扩音器为大家说讲句话吧。最后梅兰芳提出光说话,太对不住志愿军同志们,没法表演,但是可以清唱给大家听。随即通过扩音器唱了一曲《凤还巢》,他看到地上积满了水,志愿军同志们的衣服都湿透了,却纹丝不动得端坐在风雨中认真地望着自己,梅兰芳觉得为最可爱的人演出是无上的光荣,最大的安慰。1959年他在10周年国庆献礼上,表演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部戏曲《穆桂英挂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心脏疾病离世,享年67岁,当时陈毅副总理亲自主持他的追悼会,并感慨道:人无完人,可是梅兰芳是我们中国的一代完人!梅兰芳先生千古,最后用他寄语年轻人的一段话做结尾:“热爱你的工作,老老实实地从事学习,努力艺术实践,不断地劳动不断地锻炼,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 ,严格地进行自我批评,为着人民,为着祖国的灿烂美好的未来,贡献出我们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