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可以言传的文字部分之外,常另有须待神解自得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潜藏在文字之外的。如果诗道如花,则显示的内容如花色,潜藏的内容如花香。一首诗能否“风旨深永”,常靠声貌之外,是否有动人的言外之意。

诗的潜藏内容,细分则为象征、隐喻、影射、暗讽、歧义、双关、调侃、反讽八种。本文只谈谈象征与隐喻,因为这两种比较类似可以作为一个大类来分析。

最令人动容的诗词(诗词要写得动人)(1)

象征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取某一易见的事物,代表某一不易见的意义,取两者间强弱、邪正、兴衰的模拟性,引起特殊认知,作为生动的启示。象征和隐喻不易分别,只能说象征是暗喻的重复出现,并在意义上有一致性。或者象征是众多隐喻集合成为一个象征群,合铸成一幅象征的视景。

如屈原的《离骚》是一篇三百二十四句的长诗,其中有上百的隐喻,统一为修洁己身坚持上达的过程,象征着殉美忘身永不放弃的追寻旅程。全文太长,不便引以为例。试引晚清李范之的《朝鲜行》七言古诗中的一小段:

从此臣佗除帝号,落花流水送南唐。发愤椎秦苦不早,釜底游鱼笼中鸟。蜀伎来舞魏宫前,群臣争美樱花好。樱花璀璨别人枝,云雾长封太极旗。白发谯周写降表,河山空恋夕阳时。杜鹃夜半声啼血,千载仁川水呜咽。......

(《晚清四十家诗选》)

写东亚风云,朝鲜被日本占领时的亡国情景,在“日人欢笑韩人哭”的实际悲剧之后,都用象征隐喻手法。举历史事件中西汉在南越除帝号的赵佗,南唐“春去也”的后主,战国末期召大铁椎的张良,替蜀写降魏表的谯周,以及来到魏宫舞蹈的蜀妓,历史人物众多,原本是各不相关的,都被诗人融合差异,象征同一事件。而“落花流水”、“釜鱼笼鸟”、“璀璨樱花好”、“雾封太极旗”、“夕阳”、“杜鹃啼血”和“呜咽江水”,所有字面都是相互关连的隐喻,集合编织成统一指向的亡国象征。这象征经过一长串的暗喻,显得血泪斑斑。

最令人动容的诗词(诗词要写得动人)(2)

又如《诗经》的《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樛木是一种树身低矮处扭曲不直的树,像故意不愿挺立笔直,使藤蔓都有可以夤缘攀爬上来的机会。这毫无架势肯下降身份亲近藤蔓的樛木,看在葛藟的眼里,真是欢喜极了。这就象征后妃不拉架子,不动辄嫉妒众妾,让众妾能依附她,由于后妃恩德施及下妾,下妾均有机会侍奉君子,同心协力让君子快乐,而且福禄安吉。

全诗三章,反复呈现这隐喻,隐喻便成了象征。第一章葛藟累之,是开始茂盛起来;第二章葛藟荒之,荒是掩盖扩大(荒是相对的,荒年就稻麦而言是萎缩,就野草而言是掩盖扩大);第三章葛藟萦之,萦是旋绕得意。可见这三章的葛藟,一章比一章快意,有其层次性,而这三章的君子也由福禄的绥(安定),进而为福禄的将(壮大、进步),再进而为福禄的成(成就),自安定中求进步,自进步中求成功,亦有其层次性。连赞美祈祷都具有步骤深浅,一章更胜于一章。

此种众妾依附繆木的象征,在时间的长流中,象征会稍有演变,到后代便成女性依附男人的女萝与松干,齐代王融的《咏女萝》“冪雳女萝草,蔓衍旁松枝”,女萝能蔓衍上松枝,覆披遮布,自有一番快乐景象。但若攀附的只是一株蓬麻,就象征着另一景象了。

试看杜甫的《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

这是妻子在新婚时隔夜就要和新郎离别的埋怨话,不是怨夫婿,而是怨为她婚姻作主的父母,絮絮哀怨,征夫临别时也无从安慰,只觉自身不是牢靠的松干而是蓬麻罢了。女萝松枝便成了一种传统的象征基型。

最令人动容的诗词(诗词要写得动人)(3)

又如明倪岳的《莲池》诗:

莲生失其地,羞与众芳伍。

独笑采莲人,不识莲心苦。(《青溪漫稿》)

诗题《莲池》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世上最后的一块净土,莲在陆地上已经无处站脚,为了羞与众芳为伍,一直隐退远遁,放弃了所有的陆地,退到据守着水中央了,但是可笑的采莲人却不懂得莲花怀芳抱节的苦心,还像欣赏桃花李花一般,划到水中央去采它。这诗的言外意思,当然不只在比较莲花与众花的孰优孰劣,而是将“莲心”作为一个纯洁出群的象征。

又如明人李尧民的《题樵者》:

朝出深山暮即还,斧斤常系在腰间。

得柴何必论多寡,担着不如放下闲。

(《雍野李先生快独集》)

字面上描写樵夫担柴,朝出暮还,从采获量上看,腰间的斧斤总是多砍多爽,肩头的柴担总是愈重愈佳。但诗人跳出算盘之外,却说柴多不一定胜过柴少,所得随缘就好,不必计较,挑着重担总不如放下安闲些。此种说法在字面外形成一个人生的隐喻,说是一种生活的象征也无不可。

最令人动容的诗词(诗词要写得动人)(4)

再则如《诗经·齐风》的《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日出东方,鉴照天下,象征君王明察于上;月盛东方,明如灯炬,象征贤臣明察于下。将日月象征君臣明照,此种原始象征,在周代早已成了普遍的共同认知。如《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问日呀月呀,你们为什么也常常有幽微不明的时候呢?日月应该常明,若有阴蚀不明,便是象征君臣失道、世风衰败了。

本诗只在作回想,回想从前太阳出自东方,一切上轨道,那漂亮的新娘,娶到我室内来了,何以能娶到我室内来的呢?“履”是礼的意思,“即”乃是成就的意思,“履我即兮”是说因为我遵照礼节做,才能成就这美好的婚姻。次章再重复回想,回想从前月亮盛于东方,“君明察于上若日,臣察于下若月”,上下都上轨道,那漂亮的新娘娶到门内来了,何以能娶到门内的呢?因为我遵照礼节去做,新娘才能因礼节齐备而出发前来了。这两章据王肃的注解,是说古婚姻合于正礼,而现今则多淫奔,说古君臣明盛有道,而现今则昏暗无道。在日月明盛象征君臣明察之外,借古讽今,弦外之音是影射当今君臣不像君臣,以致婚姻不像婚姻。

将太阳象征君王,早变为“成型角色”,后人都循此发挥。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阳和乃是出太阳的春日,阳光明媚仍不散穷途的恨,是恨自己怀才不遇,但霄汉间永远悬着一颗捧住太阳的心,这忠诚是可以鉴诸天日的,不以遇不遇而有所改观。此种“不论穷达恋明主”的想法,已成为潜藏在中国诗人创作时原始的心态。

最令人动容的诗词(诗词要写得动人)(5)

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首句“平明”“金殿开”已经统一联想着太阳,至诗末才结出日影,正表露出心心念念皆精神贯集于此。玉颜雪白,蒙受不到阳光照顾,而昭阳殿顶寒鸦乌黑反倒蒙受日影照射,自己不如乌鸦而羡慕乌鸦,怨意全在弦外,怨中有无限慕日的情怀。

明人凌云翰的《题忠孝图》,即沿循这象征而衍生出来:

葵萼倾心向太阳,萱花树背在高堂。

忠臣孝子如佳卉,凭仗丹青为发扬。

(《柘轩集》)

因为太阳就是君上,只须画向日葵与萱草,向日葵一心追恋太阳,萱草倚在北堂前,就象征着中国人的忠臣孝子,称为“忠孝图”。葵萼想起君王,萱草想起慈亲,这两种植物早已成为图腾般的象征图案了。

#诗词##唐诗宋词##诗词##原创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