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了凡做法与说法的矛盾

《了凡四训》里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点,这里我们就来细致分析一下。

首先看事实:了凡先生一生行善,其目的很明确,就是求功名、求子、求中进士,所以听从云谷禅师点化,立下誓愿:“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件”,同时怕忘了,还“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从以上看,先生的功利心不是一般的很强。

之后看结果。“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辛巳,生男天启”;“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心想事成,好不欢喜。

最后看理论:先生信奉云谷禅师所说“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

引用中峰和尚所说“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先生自己在教化儿子袁天启时,专门给善的本质做了八种分类,其中就有“善有真、有假”,还强调“皆当自考”,并且还把真假之善放在了善本质说明的第一条……

还有以后的“端曲”中说“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在“阴阳”中确定“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于“半满”里说“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在“大小”里阐述“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总之,都是强调“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的弗家大乘布施波罗蜜慈悲理念(也就是做好事根本不想的意思)。

列举完毕,糟糕,矛盾来了——情况是先生行善,纯粹有意为之,还得到了各种善的果报;说明他的理论是“三轮体空”;事实上是为了目的而行善,绝对的是有益于己、媚世之心、心著于善,还记在了本本(历日之上)上搞得世人皆知(史书有记载其同僚不齿先生“与gui神交易”,可见很公开)。那么,先生的行善,到底是真是假,是端是曲,是阴是阳、是半还是满……矛盾,很矛盾,要是让外国那些搞博弈论专家来研究,估计他们得拿脑袋玩命的撞墙——头痛、烧脑!

不矛盾,不矛盾,一点都不矛盾,从三点来分析先生的不矛盾之处:

一、看历史。了凡四训本是四篇文章,不是书,只是先生写给儿子的戒子文,按照时间,【立命之学】是最后发送给袁天启的,以此文章解释自己一生为什么能有另外三篇的感悟,也就是说先生是通过长期行善,发现了行善的真谛,于是做了总结,后来怕儿子不信,又专门写信给儿子,告诉他我的总结是有原因的,是几十年付出才悟明白的,以此强化,所以不矛盾。

二、看情怀和格局。先生将行善初衷告诉儿子,这是相当于让天启看清了他行善的动机,等于自揭其短,这很需要勇气,但是不说又起不到画龙点睛的强化作用,所以先生选择了说,这就相当于一个瘾君子为了告诫他人不能吸毒,拿自己现身说法一样,是一种大情怀和大格局。

三、万物两极,善恶对立,有正就有反,有对就有错,定目标,拿结果,别的都是扯淡,所以很正常。只是可惜,先生要是把行善和私心分开,心不着善,估计那果报可能就更大了。

分析完毕,不管怎样,矛不矛盾,最好的结果是《了凡四训》这本伟大书籍是诞生了,这就是后辈之幸、世人之幸、文化之幸。

得,读个《了凡四训》,把博弈论和中国哲学思想都温习了,真增智慧,真是好玩。

了凡四训中作者说法与做法的矛盾 了凡四训中作者说法与做法的矛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