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几代统治者,多不重视文学。高祖马上得天下,对文学不屑一顾;惠帝、吕后以黄老思想为主,不甚重视文学;文帝与景帝亦不好辞赋。因此,众多士人无法在宫廷之内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与此相反,诸侯国继承战国余风,各自招贤纳士,遂形成了若干诸侯文学中心,包括吴楚文学中心,淮南文学中心,河间文学中心以及梁苑文学中心。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1)

汉初诸侯王对文学的重视,为当时的士人营造了良好的栖息之地,亦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为汉初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各诸侯国的兴衰起伏,以及汉帝国统一大势的不可阻挡,尤其是七国之乱导致的诸侯国的兴衰变化,各文学中心不断发生转移。

吴楚文学中心逐步衰落

吴王刘擤、楚元王刘交等礼贤下士,凭借丰厚的物质条件,招致天下文人游士。自吴王招贤纳士,至七国之乱爆发,吴国即是当时的一个文学活动中心,众多贤能之士,如枚乘、部阳与严忌等齐聚吴国,他们在吴国皆以文辩著名,所创作的一些文学作品在汉初影响颇大。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2)

虽然他们的作品因缺少记载,流传下来的很少,但我们亦能通过现有的一些作品,看到汉初吴国文学的兴盛

枚乘的《七发》是吴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品,这篇标志着骚体赋向汉大赋转变的作品,以其对于至壮至美景物的描绘,显露出诸侯国物质经济的大发展,并通过对物质经济的极度夸饰,既提醒吴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壮美景物和繁盛经济,又提高了吴王对吴国经济发展的自信心,不再因恐慌文帝惩治自己而预谋反叛,最终成功使得吴王放弃了最初的谋反行动,转而励精图治,为汉帝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3)

枚乘的《上书谏吴王》与部阳的《上书吴王》,以其议论纵横的文风,真挚而执著的讽谏,同样是汉初杰出的“上书”类文章。自楚元王交至七国之乱时期的楚国,是当时另外一个学术活动中心,申公、白生、穆生以及楚元王对《诗》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而韦孟的《讽谏诗》,亦是汉初四言诗的代表之作。

这些士人凭借吴楚等国良好的条件,在汉初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同时,诸侯国也通过招揽文人游士,让他们为本国出谋划策,指点藩国政治事适,也使他们作为文学宾客为诸侯国增添娱乐,粉饰太平。因此,吴楚两国的文化学术比较兴盛。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4)

然而,随着吴王谋反之心日盛,枚乘、部阳与严忌去吴适梁,吴国的文学中心逐渐瓦解;而楚国文学中心亦在韦孟、申公等劝谏楚王戊不成离开后逐渐衰落。七国之乱失败之后,曾经兴盛一时的吴楚文学中心彻底解散。

淮南文学中心专心著书

淮南王刘安在七国之乱中亦有谋反倾向,甚至已经准备起兵谋反,《汉书淮南王传》记载:“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王必欲应吴,臣愿为将。’王乃属之。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5)

淮南王预谋反与他长期以来的复仇心理有关,他的父亲淮南厉王因谋反被流放蜀郡而死于途中,淮南王其时不过六岁,他所遭受的“惊吓、屈辱、颠沛流离之苦和受人歧视的清贫生活”,使得淮南王从小就心存怨望,有叛逆之心。

吴楚七国之乱给刘安创造了反叛朝廷的机会,于是他准备发兵应之,只因其相张释之阻拦而欲反未遂。七国之乱后,景帝并未对淮南王施加任何惩处,纵观当时谋反的诸侯王,要么自杀,要么被诛杀,即使是被臣下劫持、未能发兵的原济北王,也被改封为国土较小的菌川王,可见,景帝心底对于谋反的诸侯王是十分痛恨的。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6)

之所以未对淮南王施加任何惩处,一方面应是淮南王的父亲曾因谋反被迁死于途中,文帝因此有不顾骨肉亲情之名,景帝不愿步此后尘;另一方面,景帝将衡山王改封为济北王,已经暗自分散了刘安兄弟的力量,想其不能对朝廷构成威胁,所以未对其施加惩罚。

此外,王云度在《刘安评传》中认为淮南王国是以道家为主的学术活动中心,尊黄老之术的景帝因此对淮南王网开一面,这也是有道理的。虽然景帝未对淮南王施加任何惩罚,却产生了防备之心,淮南王此后的政治活动明显减少,虽在此后的景帝时期亦曾两次入朝,但并未有任何政治动向。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7)

淮南王自己亦明白此次预谋反必定难以再取得景帝的信任,稍有行动即容易给自己招来祸患,而沉浸于文化学术则是躲避祸患的最好方式,于是退守淮南王国,专心致志地编写《淮南子》一书,如此即可保全自身,亦可等待新的时机,正如王云度所说淮南王欲“以文才顺取政权”,但他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心有所愿,而实属迫不得已,这从他在武帝时期再次起兵谋反,以武力逆取政权即可看出。

七国之乱发生后,淮南王刘安远离政治,却在文化学术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不仅与他“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戈猎狗马驰骋”,还想借此招纳天下宾客方术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有关,更与他因预谋参与七国之乱后为保全自己有关。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8)

其全心贯注于学术创作的精神,客观上促进了淮南王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武帝即位当年,淮南王便完成了《淮南子内篇》,该书也体现了淮南王在七国之乱至武帝即位期间的心态与思想,虽然它旨归老子的淡泊无为,却赋予“无为”以积极内涵,这就显露了淮南王参与政治的强烈意识。

武帝登基第二年,淮南王便将此篇献给了武帝,而武帝对这位叔父也非常尊敬,淮南王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凭借文化学术再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幵始了新一轮的政治生涯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9)

梁苑文学中心进入鼎盛期

在七国之乱中功劳堪与汉室相抵的梁国,因与汉室最亲,又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加之梁王礼遇文人游士,专门为士人建造华丽的园囿,有意广招天下士人,因此,众多士人前往梁国。即使已作了景帝武骑常侍的司马相如,亦因慕梁国的文人游士生活,而从梁孝王游。

一时间,枚乘、邰阳、严忌、羊胜、公孙诡与司马相如等士人齐聚梁国,梁国遂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文学活动中心。现存七国之乱至武帝即位前的主要文学作品,大都出自梁国。七国之乱的爆发使得吴楚文学中心彻底衰落,却促进了梁苑文学中心的兴盛。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10)

七国之乱发生时,枚乘、与庄忌已经来到梁国,当时,枚乘写了劝谏吴王罢兵的《上书重谏吴王》,七国之乱之后,邹阳亦写了《狱中上梁王书》,可见,“上书”类文章在梁苑文学兴盛初期,还是比较流行的。

而由于梁国与汉帝国之间的关系最亲,梁国又具有良好的物质经济条件,使得那些进入梁苑的士人在梁苑更多的作为不是为梁王出谋划策,而是吟诗作赋,粉饰太平。他们的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段时期的咏物小赋出现较多。

无论是枚乘的《柳赋》,路乔如的《鹤赋》,还是公孙诡的《文鹿赋》,部阳的《酒赋》等,虽然经众多学者考证基本都是伪作,但也从侧面表明当时咏物小赋的流行,这也反映了当时梁苑士人创作的兴盛。而在这些赋作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枚乘。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11)

此外,这段时期也出现了汉大赋类的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是代表之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借夸耀齐国,对梁苑的盛况竭力這染。

《子虚赋》出现于梁孝王去世前,此时司马相如还在梁苑,文中亦主要描绘的是诸侯之事,因此该作品作于梁苑无疑,《上林赋》则是武帝阅读了《子虚赋》之后续补而作,两篇后合称《天子游猎赋》。

《子虚赋》是一篇描绘大美的作品,表现了诸侯国的盛大与宏丽,作品通过子虚、乌有与亡是公三人的对话,盛夸诸侯国,而这正暗指当时的梁国,展现了梁国物质的丰腴,宫殿的华丽等。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12)

在战国余风已经逝去,新的大一统国家不断巩固的时期,士人在诸侯国更多的作为不是参与政治,为诸侯王出谋划策,而是创作粉饰太平的辞赋,司马相如因此写出《子虚赋》描绘诸侯国的强盛。

王增文在《论梁苑辞赋》中说齐国即暗指当时的梁国,司马相如是借齐国来夸饰梁国的。同时,他也对梁孝王这种奢侈的生活,在末尾予以否定,希望梁孝王能节检用度,如此也可放松汉统治者对于富有的梁国的警戒之心。

我们知道,司马相如写这篇赋是在梁孝王去世前不久,此前梁孝王因想获取天子之位不成,而暗中派人剌杀了大臣袁盘,事情暴露后,他与景帝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尽管通过部阳的努力,梁孝王并未受到任何惩罚,但亦不复像之前那样受宠。

此时,梁国的富有与奢侈势必会引起景帝对梁国的警惕。为此,司马相如用极大的心血铸就了《子虚赋》,一方面,司马相如感到梁国对汉室产生了某种威胁,因此在极尽夸饰梁孝王园囿后予以否定,希望梁孝王对于奢侈的生活有所收敛。

另一方面,它也是司马相如对于梁苑生活所奏的一首挽歌,对诸侯国豪华奢侈、独据一方生活的最后夸饰,对文人游士未来命运的思考与忧虑,同时,它还是司马相如在对于大一统帝国形势的清醒认识下,在国家步入昌盛之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衷心赞美,而这也是汉武帝读罢《子虚赋》后感慨“独恨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的真正原因。

平定七国之乱的策略(七国之乱令诸侯各国顾及不暇)(13)

结语

随着梁孝王的去世,以及梁国的逐渐衰落,继位的梁王已经表现出对于文人游士的冷淡,枚乘与司马相如就此离开梁国回到老家。梁苑文学中心在经历了最后的辉煌之后,终于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由此可见,七国之乱虽然促进了梁孝王文学的兴盛,但毕竟从实际上削减了诸侯国的实力,遂又加快了诸侯国文学的衰落,梁孝王的去世,即标志着兴盛一时的藩国文学彻底衰落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