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职场人生忠告(那些默默无闻的职场中年)(1)

图片来源网络

照理说,中年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怎么说也不至于还是基层员工身份。

偏偏我就遇到过几位,中年还在职场基层,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却让人刮目相看。

1、中年A:

当年在网络媒体实习时,很早到办公室,总能见到一位戴着厚厚的眼镜的中年夜班编辑前辈,一般都打声招呼,也没有更多的话,一个月都如此。

第二个月,需要上一档评论类新栏目,主要出镜的是一位年轻同事(现在的说法当时还是“小鲜肉”)。

经过讨论,最终决定以两人对话的方式呈现,最终决定第二位人选就是那位夜班编辑前辈,于是每周有一个工作日的白天会见到这位前辈来录节目。

节目的话题广泛,那位“小鲜肉”同事就坐我附近,所以我时不时能看到他在认真收集节目素材,每次都打印不少,然后开始背稿。虽然这个节目我不是工作团队成员,但是玻璃墙录播间离我不远,在开录前,他俩会先沟通本期的内容和一些围绕着本期节目的相关话题。

很多时候我总能看到他俩并听到讨论的内容。和拿着准备好的厚厚的素材的搭档相比,这位中年前辈总是轻装上阵,话题内容信手拈来,从主题到周边,信息量极大,却总是两手空空。

经其他同事介绍才知道,这位是高级编辑,和某著名媒体人是大学同学。始终“坚守”夜班岗位,是因为可以有更多时间写书。

2、中年B:

有段时间,曾经策划过一些活动,参与并中奖的用户凭借参加活动的凭证核对后线下领取奖品。

某次活动中,同事在电话通知用户时,发现是位老年用户,并表示不知道此活动,认为我们是诈骗电话,骂了一顿后挂了电话。

同事正吐槽懵圈时,又是一位平时不声不响的隔壁部门的中年同事主动走过来,跟我说:“可能是她的子女用了父母的手机登记。这种情况你们最好再打电话给这位老年用户,介绍活动还要对方明确是机主本人且拒绝领奖,千万记住要录音。”

果然,第二天就有用户来电声称是中奖者,要求兑换奖品。接电话的同事按照那位中年同事的建议,回绝了请求并播放了录音,来电用户无话可说。避免了一场争端(按经验,这种争端,主办方再占理,也没有什么好处)。

事后请这位中年同事吃饭以表谢意,他表示“你们也是运气好,人家没有继续闹腾。真要什么丰厚的奖品,人家要闹,提供了机主的身份证和父母子女的关系证明,一样要给人家奖品。但是显然这样一来,人家要网上发个贴,对公司的名誉有弊无利,你们自己也不好交代。但如果不提供这些,你们又不能给人家发奖,这个口子不能开。”当时听着后知后觉,感觉有些后怕。

3、中年C:

曾经在某届奥运会期间要做个内容策划,大家都想在奥运首金上做文章,但是出首金的射击项目很难收集到独家内容。

开会时,找来了同样是隔壁部门的中年同事,一位典型的中年发福的身材,到点打卡上下班,默默无闻的同事。提出了我们的需求后,这位中年说“这样吧,带上文案和摄影摄像,明天早上单位门口碰头,带你们去XX射击队,做个体验式采访。”

原来这位看似“油腻”的大叔以前曾是专业运动员……

第二天完成了拍摄采访,回去的路上我们聊天,问他为何现在身材如此走样,有这独家资源为什么没有走体育记者的路,只是在二线工作打卡上下班。

他笑笑:为了陪孩子啊!稳定的工作外时间最重要。

在中年危机遍地的今天,依然能在公司默默无闻且立足的中年,有些就像少林寺的扫地僧的存在,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将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