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一览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伤寒论中的十大方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伤寒论中的十大方剂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
一、太阳病证 | 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 |||||
太阳病方证 | ||||||
(一)、桂枝汤类方证 | ||||||
方证 | 病机 | 适应症及辨证要点 | 治法 | 方剂组成 | 应用 | |
1 | 桂枝汤方证 | 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 |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 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
2 | 桂枝加桂汤方证 | 寒邪引发之奔豚气 | 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 散寒降逆 | 桂枝15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 | 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
3 | 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 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 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 | 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 葛根12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 | 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
4 | 栝楼桂枝汤方证 | 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 | 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 | 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 栝楼根12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 | 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本方证。但要排除表实葛根汤及表虚桂枝加葛根汤证而确认本证。 |
5 | 桂枝加黄芪汤方证 | 祛风散黄、表卫阳虚的多汗 | 不断汗出恶风,黄染,腰胯痛重,苔白腻,脉沉细,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辨证要点:用于桂枝汤证更见表虚明显者 | 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 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生黄芪10g | 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用于治疗黄汉,但临床本方用于表虚的痹痛更为常见。凡不论风湿、类风湿病、产后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等,但必见本方证者,方可用之。 |
6 |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 |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更是黄汗的特征。由于其人渴,津液亡失已甚,故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 症见口渴,汗出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辨证要点: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 益气祛湿和营泻热主治黄汗 | 生黄芪15g,白芍10g,桂枝10g,米醋30g | 黄芪补虚实表。另加苦酒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汗多以致于渴者。不渴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渴者,宜本方。 |
7 |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 | 本方证适用荣卫外虚,风寒内侵而致的血痹 | 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如风湿病等引起的神经麻痹症,脑动脉硬化,脑栓塞后遗症。臂无力,双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身体麻木不仁者。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4枚脉弦数加生石膏30g | 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血痹病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治疗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肉桂等。 |
8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 | 太阳病未解,风寒入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饮内停,又感风寒,外内相引而发病,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 咳嗽、鼻涕流清、阵发喘逆、吐白痰多、汗出、恶风、苔白、脉细缓辨证要点:用于桂枝汤证兼见咳喘之轻症 | 疏风祛邪降逆平喘 |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2g大枣4枚杏仁10g厚朴10g | 咳喘患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如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若口干思饮,舌边尖红,虽属热象,然口虽干,喜热饮,且痰涎清稀,得冷即咳,显然不可清热。 |
9 | 桂枝甘草汤方证 | 心阳虚损之轻证,可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心气不足,水气凌心 | 自汗出,苔薄白,舌尖红,脉浮弦数心下悸,欲得按,脉微缓,或沉细,或结代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 温补心阳温阳降逆 | 桂枝30g炙甘草15g(茯苓15g) | 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悸之症。急性病可见于高热汗后,慢性病可见于冠心病心率失常。本方证治疗心悸确实有效,但要注意,二位药用量小则无效。解外证,则要减量。 |
10 | 桂枝救逆汤方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 有痰饮而惊狂不安者,也属外邪内饮之证。误用火疗造成大汗出,亡津液,没有达到解表目的,汗出多而上虚,气乘虚上冲,并激动里饮上蒙清窍而发惊狂,以致卧起不安等。 |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追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火逆烦躁,胸腹动剧者;及疟疾而有上冲者。心慌、心悸、失眠、头痛、失眠、纳差、恶心、有时候喉中痰鸣,有声响心惊变色,烦躁骂人不能自控。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辨证要点: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 潜纳浮阳平冲制动扶阳安神 | 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半夏12g茯苓12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 | 凡属心阳不足,痰迷心窍而见惊狂、动悸、卧起不安等症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神经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见该方证者可考虑本方。曾用本方通阳镇惊安神,因无蜀漆,遂用常山,急煎服之,药液入胃,移时恶心呕吐,吐出痰涎及部分药汁,心动旋即恢复正常,心悸顿失,诸症均减。继以加减出入为方巩固,以防再发。体会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能满意地控制心动过速,确有“救逆”之功。 |
11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 | 火气内迫,表里阴阳之气乖逆,可由误用温灸发汗而致 | 心悸,烦躁,可见怵惕不宁,失眠多汗,脉浮而虚。自感心慌恐惧,舌苔白腻,脉弦数。辨证要点:桂枝救逆汤证兼有痰饮轻者。 | 扶阳安神 | 桂枝12g炙甘草6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茯苓15g | 本方证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烦,呈现外寒内饮证。精神刺激,心悸亢进可用此方。 |
12 |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 | 久病津虚,精气虚,大都呈现上实下虚证,后世称之为心肾不交。上实则热,故目眩发落,下虚则寒,故少腹弦急,阴头寒。 | 汗出恶风、腰酸痛、舌苔白、舌尖红、脉浮而虚。临床上常见脉芤动微紧,男梦遗失精,女子梦交。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有津液虚惊悸不安。 | 调阴阳,和营卫,兼固涩精液。燮理阴阳,交通心肾。 | 桂枝10g赤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川附子6g大枣4枚白薇12g | 梦遗失精,常见于未婚青年男子,也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但本方证也可见于不论男女慢性病出现的神心病。男女的溺闭或遗尿本方也用于治疗癔病、失眠、遗精或滑精、不孕症、先兆流产、久泻、更年期综合征、盗汗、小儿支气管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
13 | 桂枝去芍药汤方证 | 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 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下虚不宜用芍药。心情不佳,疲劳受凉,感冒服APC后,热退胸闷、汗出、恶风、身微痛,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 扶阳解表 | 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 | 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
14 |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 | 肺痈,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 以脉促(其促急之象,大都在寸口,关尺部分不显)上冲,心下微满者为主标的而用之。胸膈痞满,咯吐浊唾涎沫,咳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数或缓滑。辨证要点: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者。 | 通调营卫平喘涤痰 | 桂枝、生姜各9g,大枣4枚、炙甘草、皂荚各6g | 适用于痰涎壅盛的咳喘、肺痿等证。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鼻炎等出现表虚而咳吐延沫多时可适证用本方。若虚热的肺结核病,皂荚辛燥不可轻试。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
15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 | 表邪未尽,水气内停 | 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胃部满闷稍痛),小便不利,脉浮缓辨证要点:头痛、身热、小便不利者。 | 调和营卫温阳化饮 | 白芍30g炙甘草10g焦白术10g茯苓30g生姜10g大枣10枚 | 本方证可见于各种急性病、慢性病,外有表证不解,内有水饮,湿痰停滞,简称外邪(或外寒)内饮(或湿或水或痰)。 |
16 | 桂枝加芍药汤方证 | 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 发热恶寒,腹满时痛,脉浮弦或弦而无力。胃脘疼痛、汗出恶风、左臂疼痛、胸肋满闷,脉弦滑,左浮细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 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 桂枝10g白芍18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4枚 | 用于腹痛下利见太阳证者。临床用于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病症。凡腹痛伴太阳表虚证而里实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 |
17 | 小建中汤方证 | 素体阳虚,寒邪乘虚而入,复伤脾阳 | 里虚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烦,虚寒腹痛,按之软,重按久按则痛减,得温熨亦减。可见虚怯少气,神疲乏力,脉弦而涩,或浮大按之空虚。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中悸而不呕者。 |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4枚白芍18g生姜10g胶饴45g(分冲) | 产后腹中绞痛,虚羸不足,可用本方加当归。本方有补养强壮作用。本方常见肠炎、痢疾、前列腺炎、盆腔炎等病,如辨证准确其效如神。但要注意,实热性腹痛是不能用的。 |
18 | 当归建中汤方证 | 血滞身疼及劳伤虚羸腹痛,呼吸少气,小腹拘急连腰背,时自汗出,不思饮食。 | 肠鸣腹痛,腰痛两足拘急,头晕乏力,曾多次发生晕倒,心悸短气,汗出如流,舌苔光,脉沉细。辨证要点:本方证为小建中汤证更见血虚者。 | 温补气血和血止痛 | 桂枝18g炙甘草6g大枣4枚白芍18g生姜10g胶饴45g(分冲)当归12g苍术10g泽泻12g | 主治产后虚羸(lei)不足,腹中隐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不论男女,凡血虚腹痛时,即可服用。 |
19 | 黄芪建中汤方证 | 中气不足,肝脾失调,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诸不足。 | 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 温中补虚甘温益气益气生津补气固表 | 生黄芪10g、白芍10g,桂枝18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3枚(擘)、胶饴(饴糖)30g | 虚寒性胃病的时候,黄芪建中汤是首选。本方加味治疗虚寒性溃疡病。虚劳发热,洒淅恶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烦,四肢酸痛,倦怠乏力,盗汗,身重气短,喘咳,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微而弱。 |
20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 | 伤寒,太阳病未解而津液先损,可由发汗太过而致。 | 表证不解、连续发汗、胃气内虚、津液不足。身痛、头痛、臂背酸痛,发热后汗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苔白润。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身痛明显,发汗后,胃气虚,脉沉迟。 | 补气生津扶正祛邪 | 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6g党参10g大枣4枚生姜12g | 本方证常见于各种急性病后期或各种慢性病中,外有表证本方用于虚人感冒,身疼痛,脉沉迟,或用于反复感冒,体虚不能御邪者。 |
21 | 桂枝人参汤方证 | 素体脾阳不足,复感外邪,表里同病,可由误下所致。胃气虚于里,表虚邪不解。 | 身痛恶寒,腹胀腹泻,心下痞硬。表证未解,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或见手指不温,时时恶寒,脉沉微。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 温阳解表 | 桂枝10g炙甘草9g仓术12g党参10g干姜6g | 本方为理中汤加入桂枝而成。太阳太阴合病。 |
22 | 当归四逆汤方证 | 外来寒邪凝滞血脉,外寒内饮。 | 手足厥寒,或见麻木,青紫,恶寒,腰中冷痛,拘挛痛,舌质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欲绝。头晕、四肢逆冷,关节痛。辨证要点:手足寒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 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5枚 | 本方治冻疮、脉管炎,所谓“死肌”有验,亦由于寒重在肢体。用于早期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手足皲裂,苯胺中毒,精索静脉曲张,以及头痛,胃痛,痛经等。 |
23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证 | 素体胃阳虚寒,又感外寒,凝滞血脉 | 当归四逆汤证兼见胃痛,呕吐,脉细欲绝。本方是当归四逆汤加大量的吴茱萸、生姜止呕。辨证要点:当归四逆汤证而有吴茱萸生姜证者。 | 温中降逆 | 当归10g白芍10g桂枝10g通草6g细辛10g吴茱萸6g生姜15g大枣6枚炙甘草6g | 久寒积冷者。心腹痛、呕逆,头痛者。本方与当归四逆汤大致相同,但有更强的温经止痛作用,用于虚寒腹痛,及妇女经前腹痛。 |
24 | 苓桂术甘汤方证 | 中阳不足之痰饮。 |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辨证要点: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者。 |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 茯苓18g,桂枝(去皮)10g,仓术10g、甘草(炙)6g | 本方治疗头晕、目眩,确有疗效。但如果无气冲者则不验。眩晕有实热者不宜使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
25 | 苓桂枣甘汤方证 | 心阳不足,下焦水邪乘虚上冲。寒水上逆。水饮内停,但其水饮部位偏于下焦,多在肚脐以下的小腹部 | 感觉气从少腹上冲,呈发作性,腹中无形质可查;脐下悸动,腹中痛或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可伴随症状:眩晕、呕吐、心悸,或者太阳轻证,如汗出恶风,鼻鸣,鼻塞流清涕,脉浮其中一二个症状;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白滑。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辨证要点:外寒内饮呈桂枝甘草汤证心下悸、腹挛急气上冲。 |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 茯苓24g桂枝12g酸枣仁15g大枣5枚炙甘草6g远志6g | 方现代可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心源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上述证机者。【使用禁忌】湿热蕴结证,慎用本方。 |
26 | 茯苓甘草汤方证 | 水停心下(胃肠),气血内厥,厥而心下悸 | 心下悸,不渴,四肢冷,小便不利,苔白滑,或微有寒热,脉弦。证见呕而小便不利者。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呕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见呕逆者。 | 通阳散水 | 茯苓24g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24g | 本方证常见失眠而心悸者。可用于冠心病,胸闷、心痛,属于心阳不足者。 |
27 | 茯苓泽泻汤方证 | 胃虚有留饮、呕吐、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 | 胃消化功能差,水停不消,积久必吐。辨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吐者。 | 逐饮利尿 | 茯苓25g泽泻12g桂枝6g白术9g生姜12g | 常见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等病。胃有停饮,不吐但痛,见渴欲饮水者,用本方亦有验。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
28 | 苓桂五味子甘草汤方证 | 寒饮停肺气冲证 | 症见咳嗽,咯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头眩心悸,气从少腹时时上冲胸咽.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尺部弱。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眩晕者。 | 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 茯苓12g,桂枝12g,五味子24g,炙甘草9g |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常见本方证,不论是否服过小青龙汤,只要是外寒里饮气上冲、眩晕明显者,皆可考虑本方。本方可用于治疗肺不张、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等属上述证机者。 |
29 | 五苓散方证 | 水饮停蓄,膀胱气化不行,水湿不能下输,津液不能上布。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 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医案:左腹胀痛,头晕、心悸、汗出、恶风,口渴思饮,饮后渴不止,心下有水响,尿频涩痛,舌苔白,脉浮数。辨证要点: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 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 猪苓10g泽泻15g仓术10g茯苓12g桂枝10g滑石30g阿胶(烊化)10g生大黄3g生苡仁30g | 可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脑积水,湿疹,头痛,眩晕等。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外邪内饮证。问题的关键是不论什么病,只要认清五苓散证,即可用五苓散治疗。 |
30 | 防己地黄汤方证 | 风入心经,阴虚血热,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 | 风入心经,阴虚血热,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阴虚风湿化热,肌肤红斑疼痛,状如游火。 | 滋阴凉血祛风通络 | 防己3g桂枝9g防风9g甘草3g生地黄60g | 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癔病、癫痫等证属阴虚热伏者。临床上,防己地黄汤不惟治精神情志之疾病,凡属“血虚受邪”者,皆可化裁使用。本方用于血虚里热重而表热轻者,即太阳阳明合并兼血虚血瘀证。 |
31 | 防己茯苓汤方证 | 脾虚不能运化水津而变生为水气,阳虚不能温煦,则手足不温; | 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水气溢于四肢,则四肢水肿,沉重,甚则面目水肿;气血因脾虚而生化不及,肢体不得气血所荣,则体倦,四肢肌肉跳动;舌淡,苔白滑,脉沉均为脾虚水泛之征。方中黄芪补气而健脾,行水湿而利尿。防己降逆利湿,散水。桂枝助脾阳以化饮。茯苓渗湿利水。甘草益气健脾。此证与风水脉浮用防已黄芪汤同,而有浅深之异。辨证要点:表虚之外邪内饮见四肢水肿聂聂动者。 | 益气健脾温阳利水 | 防己10g生黄芪9g桂枝10g茯苓24g炙甘草6g随证加减用药: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以增强泻湿;若大便溏者,加大腹皮、薏苡仁,以利湿实大便;若恶寒者,加附子、细辛,以通阳化湿等。 | 临证选用防己茯苓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防己茯苓汤主治脾虚水泛证,无论是心脏病水肿,还是肾脏病水肿,只要病证表现符合脾虚水泛证,用之即有良好治疗作用。临床运用防己茯苓汤加减治疗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多种疾病,合理运用防己茯苓汤治疗泌尿系难治性疾病,也效果非凡。1、脚气痹挛肿闷;2、湿热跗肿;【使用禁忌】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
32 | 防己黄芪汤方证 | 本方证比桂枝汤表虚更甚,当属太阳太阴合病的表虚证。与防己茯苓汤方证相近,都属表虚不固证,本方较重,故黄芪用量较大。 | 乏力、纳差、心悸、双下肢水肿,口干思饮,汗出恶风、苔白腻、脉细弦滑。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辨证要点: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下肿重者。 | 固表利水 | 生黄芪12g、防己10g、仓术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 | 现代应用1.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心病、肺心病等以浮肿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参照使用。2.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以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利、动作不灵活为主证时可见到本方证。3.一些代谢性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如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症等。4.其他还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荨麻疹、狐臭、带下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
33 | 蜘蛛散方证 | 大都由于先天或后天腹壁虚弱所致。由阴寒之气凝结厥阴肝脉。 | 主用蜘蛛以治疝气,稍佐桂枝以散寒邪。 | 破结行气温肝散寒 | 蜘蛛14枚(熬焦)桂枝7g上二味,研末为散。每服1g,米饮调下,一日二次。或作蜜丸。 | 小儿疝气服用本方或可有效,但成人疝气要通过手术进行修复。蜘蛛散加味治愈射精困难,处方::蜘蛛(焙焦)50g,桂枝10g,柴胡15g,川楝子10g,郁金15g,茴香5g,吴茱萸10g,乌药10g,木香15g,香附15g,枳壳15g共分3剂,水煎服,2汁,1日1剂,1天2次。一周后再宗原方加补骨脂15g,肉桂8g,继进6剂。再一周后宗原方加甘草15g,诸药加大剂量15倍,研末冲服,每次5g,1天3次。 |
34 |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证 | 心绞痛证治。 | 治诸逆,心中痞塞而心悬痛着。寒邪或水饮停留于胃,向上冲逆,心下痞闷,并向上牵引疼痛者。辨证要点:心中痞塞,胸肋闷痛者。 | 通阳散寒开结下气 | 桂枝生姜各9g枳实15g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 本方能说明心绞痛证治。一般很少单方使用,而以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气汤合方机会较多。 |
35 | 桂枝茯苓丸方证 | 太阳病合并淤血证。 | 脸色一般是发红或者是暗红,当然也有发青的,鼻子或者红或者是暗红的,或者是鼻翼上的毛细血管扩张;其次是舌诊,有的把舌头伸出来,舌头是紫暗的,舌头翘起来,舌底静脉往往是显见的,有的甚至是怒张的。下肢的皮肤非常粗糙干燥。腹部有炎症的,或者盆腔瘀血的,或者有慢性阑尾炎的,或者附件炎的,按下腹部的时候,往往有压痛,特别是左少腹。就是没有压痛,少腹部也是充实有力的,绝不会像有些人肚子那样软软的。辨证要点:久有淤血、腹痛肋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 主治活血化瘀消症 | 桂枝10g、茯苓15g、丹皮10g、桃仁10g、白芍10g、柴胡12g、半夏10g、黄芩10g、生姜10g、枳实10g、大枣4枚、大黄6g、生石膏45g、炙甘草6g。三剂后,诸证减,加赤芍10g继服。(冠心病方) | 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是血栓性疾病,一动就气喘,甚至还要晕厥,死亡率非常高。现代西医没有好办法的,我用桂枝茯苓丸加上川芎,治过了三例效果都还不错,病情能够稳定。还有用来治疗间质性肺病的肺纤维化。有一个安徽来的病人,就是经常胸痛,一查出来肺纤维化,后来就用桂枝茯苓丸加川芎,吃了很长时间以后,症状很快消失了。男人的前列腺肥大、痔疮、肛裂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包括一些腰部的疾病,如腰痛、椎间盘突出等都可以。 |
36 | 半夏散及汤方证 | 太阳太阴合病。 | 头痛、汗出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腻,脉沉细、两寸浮。辨证要点: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 温中化痰消肿止痛 | 清半夏12g、桂枝10g、炙甘草10g、桔梗6g、诃子肉6g | 多见于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当出现表虚证时,更确切地说,出现桂枝甘草汤证时,也可使用本方。临证要注意,小柴胡汤证的咽痛也常见。应细审属何方证。咽痛证忌汗。 |
37 | 炙甘草汤方证 | 太阳之邪传入少阴而为阴阳两虚。 | 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 | 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 | 炙甘草10g生姜10g党参10g生地黄30g桂枝6g阿胶9g(烊化)麦门冬12g火麻仁10g大枣10枚生龙牡各15g | 本方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悸、结代脉(心律不齐),证属阴阳两虚者。 |
(二)、麻黄汤类方证 | ||||||
方证 | 病机 | 适应症及辨证要点 | 治法 | 方剂组成 | 应用 | |
1 | 麻黄汤方证 |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舒之表实证。 |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肌肤起粟,无汗而喘,脉浮紧或脉浮而数。口不渴、苔薄白。辨证要点:恶寒、身痛、脉浮紧。 | 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 麻黄10g桂枝6g杏仁10g炙甘草6g |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寒证,哮喘急性发作,肾炎水肿(属阳水),以及麻疹初期。 |
2 | 葛根汤方证 | 太阳表实证,津液不能上润,筋脉失养。 | 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 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 葛根12g麻黄9g桂枝6g生姜3片炙甘草6g大枣4枚白芍6g | 本方用于伤寒表实而以项背强急为特点之证候,也可用于痢疾,麻疹初期,胃肠型感冒,肩背痛等。以经验,外感咳喘需发汗者,用本方机会多。如腰肌劳损,本方屡验。 |
3 | 甘草麻黄汤方证 | 脾胃阳郁,阳不化水,水气内盛而充斥上下内外,以此而演变为脾寒阳郁水气病理病证。 | 饮食不佳,脘腹胀满,四肢困重,或全身水肿,或腰以上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或少,身重恶寒,舌淡,苔薄白,脉缓或迟。脾胃阴虚证,湿热蕴结证,慎用本方。浮肿症有表症、里热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 理脾散寒发越郁阳 | 甘草二两(6g)麻黄四两(12g)随证加减用药:若腹满者,加厚朴、生姜,以行气消胀;若食少者,加扁豆、薏苡仁,以健脾化湿和胃等。 | 根据饮食不振,脘腹胀满,四肢困重,或水肿,舌质淡,脉缓或迟为用方审证要点。临床可见于急性肾炎,以本方加减的方更多见。肾小球肾炎初期,慢性肾盂肾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胃炎等。临证选用甘草麻黄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 |
4 | 千金麻黄醇酒汤方证 | 伤寒热出,表发黄疸。 | 主治黄疸,身目发黄,色泽浅淡,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 | 发汗解表利湿退黄 | 麻黄9g一味,以酒500ml,煮取200ml,一次服完,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 1.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加茵陈、车前子,以清热利水。2.治喘而发黄,或身疼痛者,加杏仁、紫苏子,以定喘止痛。3.治伤寒瘀热不解,郁发于表为黄疽,其脉浮紧者,加桂枝、茵陈,以汗解之。 |
5 | 半夏麻黄丸方证 | 水饮内停,心阳被遏,心下悸动者。 | 主证:心下悸,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咳唾清痰、涎沫,舌质淡,苔白,脉浮滑。副证:或喘或呕,或面咣白。以半夏麻黄丸治疗水饮停蓄心下所致之心悸、痞证等,取得较好疗效。辨证要点:表实见心下悸者。 | 通阳化饮 | 半夏、麻黄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 (临证加减}1.慢性支气管炎偏寒者与三拗汤同用;偏于饮邪而咳者,与茯甘五味姜辛仁汤用之;偏于热咳者,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之。2.呕恶者,加陈皮、生姜,以降逆行水。3.伴有下肢水肿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等以利水。4.口渴者,加党参或人参,以益气生津。5.本方去麻黄,加天南星、黄芩各等份,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每服40~50丸,姜汤送下。治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善笑,脉洪者,名半黄丸。 |
6 | 葛根加半夏汤方证 |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 外感风寒,头痛,项背强直拘急,无汗,口不渴,呕逆,苔白,脉浮者。寒邪外盛,里气不和而上逆。头痛、身痛、恶心欲吐、或发热恶寒,呕吐,脉浮大而数。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下利或不下利,但呕者。 | 发汗解表舒筋止呕 | 葛根12g麻黄10g(去节)甘草6g(炙)白芍10g桂枝6g(去皮)生姜6g(切)半夏10g(洗)大枣4枚(擘)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葛根、麻黄,减至8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 凡见葛根汤证兼见下利或不下利,但呕者,可用本方。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
7 | 麻黄加术汤方证 | 寒湿困表,郁遏卫阳,经脉不利。 | 可见身体疼痛而有烦扰之象,并可见有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风寒在表,理当发汗,然因湿邪之存,又不宜过汗。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浮紧。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见湿痹烦疼者。 | 寒湿困表肺气不宣 | 麻黄15桂枝12杏仁12炙甘草10苍术15 | 临床上凡身体痹痛、水肿、喘咳等属于寒湿困表、肺气不宣之证,皆可运用本方。风湿关节炎初期有见本证的机会,也可见葛根汤加生薏仁方证,宜注意辨证用方。 |
8 | 射干麻黄汤方证 | 本方证为寒饮相搏之哮喘,多由外邪所诱发,触动内伏于肺之痰饮,痰气阻塞,使肺气不得宣降,气道挛急,呼吸喘促,喉间痰鸣为主要表现的肺系发作性疾病。 | 症见咳而上气,喉中痰鸣,痰多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微有恶寒发热,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浮紧。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黄汤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见痰鸣明显者。(外寒内饮) | 痰饮内停外感风寒肺失宣降 | 射干10g,麻黄6g,半夏12g,细辛5g,款冬花12g,紫菀15g,生姜12g,五味子6g,炒苏子12g,葶苈子15g,炒莱菔子10g,地龙10g,全蝎3g,川芎10g,生龙牡各30g(先下),大枣5枚 |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属上述证机者。 |
9 | 牡蛎汤方证 | 外寒内饮 | 甘草麻黄汤证用于表实无汗。所以本方为甘草麻黄汤证胸腹悸动而有痰饮者。辨证要点: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痛者。 | 牡蛎12g麻黄12g甘草6蜀漆9g | 本方证可见于疟疾病或热性病、传染病,证属外寒内饮,且内饮重者甚则成痞坚者。有表证需发汗者,宜用本方。 | |
10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 太阳病表证迁延,仍有微邪留滞,邪气已衰,正气渐复营卫不和,外邪客表 |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面有热色,身痒,脉浮而不甚紧。皮肤痒甚,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皮肤痒白天轻晚上重,手挠起小丘疹,有时面热无汗,口中和,苔薄白。 | 疏达肌腠调和营卫 | 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荆芥10g大枣4枚防风10g白蒺藜10g(桂枝5g白芍3g生姜3g炙甘草3g麻黄3g大枣2枚赤小豆10g白蒺藜6g) | 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者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临床常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功类麻黄、杏仁,治身痒起疹,屡见奇效。 |
1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 | 证候介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汗出不彻,邪气欲退,非桂枝汤之可解,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汗。 | 大汗出后,表仍未解,寒热如疟,脉浮数。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者。 | 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 桂枝4.5g芍药4.5g麻黄1.5g生姜4.5g杏仁3g炙甘草3g大枣2枚 | 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
12 | 小青龙汤方证 | 表有寒邪,里有水饮 | 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大或浮紧。咳喘重,不能平卧,胸胀满闷、气短痰不易咳出,吐白泡沫清痰,自感周身冷,小便频数,流口水,苔黄腻黄滑;脉沉细滑数。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喘咳者。 |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表里双解 | 麻黄10g(泡去上沫)白芍10g干姜1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桂枝10g半夏12g细辛10g | 本方对于外寒内饮表实之证皆可化裁应用,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肾炎,眼科疾病等。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咳喘,以喘为重,若以咳嗽为主,多适宜半夏厚朴汤。 |
13 | 千金三黄汤方证 | 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不和而成,三气感受大都合并而来。 | 痛苦病容,全身关节酸痛,膝关节痛甚,不能下蹲,头痛、咽干、微咳,舌淡白,脉浮紧。辨证要点: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 利湿解表除烦 | 麻黄15g,黄芪15g,黄芩10g,独活20g,细辛6g,附子10g,白术15g,薏米15g,云苓15g,羌活10g,当归15g,鸡血藤20g,大枣5枚 |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
二、少阴病证(表阴证) | 1、主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主要特征:无热恶寒,虚衰,脉浮之中有微细之象,故精神不振,但欲寐也。2、辅助提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阴为表阴证少阴病。3、治则:发汗解表 | |||||
少阴病方证 | ||||||
方证 | 病机 | 适应症及辨证要点 | 治法 | 方剂组成 | 应用 | |
1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 | 素体阳虚,复感外邪。在表的虚寒阴证。 | 头痛,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或沉细。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者。 | 温经解表表里兼顾 | 麻黄3g炙甘草3g炮附子4.5g川芎10g | 用于皮水,身体面目肿而兼阳气不足者。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相似但较之为轻。微发汗,以解表。 |
2 | 麻黄附子汤方证 | 真阳虚衰,水肿。 | 麻黄附子甘草汤增量麻黄,发散水气。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 温阳发汗化气行水 | 麻黄9g,甘草6g,制附子9g | 水肿。一身悉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小便不利者,加桂枝、茯苓,以温通利尿;水肿甚者,加白茅根、浮萍、防己,以消肿利水。临床可见各种浮肿者,年老、体质虚寒者常呈现本方证。 |
3 | 白通汤方证 | 少阴下利,阴绝于下,阳越于上。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温中止利,通阳降逆。证属阳虚。 | 但欲寐,手足厥冷,下利腹痛,可见面赤,气逆烦躁,头项痛,脉微细或脉微欲绝。自汗,精神倦怠,畏寒喜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要点:少阴病表证明显又见下利者。 |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 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生附子9g干姜6g葱白4茎童便100ml(药煎成后加入)。熟附子6g,,干姜4.5g,炙甘草4.5g葱白2枚。 | 用于少阴证既厥且逆之重证。主治伤寒发热,大便自利。下利见表证太阳病,宜葛根汤;下利见太阴病,宜白通汤。本方证常见于老年体弱外感,病毒性、肠胃性感冒;亦见于慢性病。 |
4 |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证 | 阴寒太甚,内为格拒,使阳气上浮。 | 下利不止,厥逆,烦躁,可见胸中痞塞,干呕,面赤汗出,脉微或无脉。辨证要点:白通加猪胆汁汤。 | 温中止利通阳降逆兼苦寒反佐 | 生附子9g干姜6g葱白4茎童便100ml(药煎成后加入)猪胆一个(取汁和入) | 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该方证略同白通汤证,但阴阳格拒之象更为严重。 |
5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 | 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 扶阳解表 | 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 |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属阳虚外感者。本方又治风冷头痛,寒痰。 |
6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气机郁滞、痰瘀互结 | 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临床运用指征有:腹胀满以“心下”为界;或咳嗽、咯痰清稀泡沫状、呼吸困难;或胸闷胸痹;伴大便溏薄下利、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舌淡暗、苔水滑、脉迟或沉或弦。辨证要点: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 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 桂枝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3g | 临床常用作治疗阳虚寒痰水饮咳喘的要药。诸药合用,具有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功。 |
7 |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 风寒湿客表,少阴表证。 |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案例:骨质增生,左足肿痛,怕冷,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辨证要点:关节疼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 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麻黄10g生姜12g苍术12g知母12g防风12g川附子6g(炮) | 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何绍奇认为:附子用量不足亦不效。慢性关节炎下肢或腕指关节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本方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有效。 |
8 |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 | 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 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脊椎骨质增生,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涨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出汗,恶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 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4枚制附片10g | 治阳虚自汗。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桂枝汤治太阳病即表阳证,桂枝加附子汤治少阴病即表阴证。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病和风湿病。 |
9 | 乌头汤方证 | 正虚寒重,风湿困表。 | 脚部疼痛,不可屈伸。寒湿痹证。治疗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者。辨证要点:关节疼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 | 发汗解表 | 麻黄、芍药、黄耆、甘草各9g(炙)、川乌6g(哎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 | 本方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风湿性舞蹈病、坐骨神经炎、椎管狭窄、腰腿痛等属上述证机者。 |
10 | 乌头桂枝汤方证 | 寒淫于内,则腹中痛,寒胜于外,则手足逆冷,甚则至于不仁而身疼痛,此内外有寒也。 | 乌头煎,热药也,能散腹中寒痛。桂枝汤,表药也,能解外证身疼痛。二方相合,则能达脏腑而利营卫,和气血而播阴阳。其药势翕翕行于肌肉之间,恍如醉状,如此则外之凝寒以行,得吐则内之冷结将去,故为中病。辨证要点:乌头煎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 | 逐冷调营 |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贼风入腹,攻刺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呼叫发作,有时使人阴缩。腹痛里寒证外证也明显者,也即关节痛明显者,也可试用本方。 |
11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证 | 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 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头痛项强、身痛、胸满足软、恶寒、漏汗不止、苔薄白、脉沉迟,口无味。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细恶寒明显者。 | 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 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炮附子1枚 | 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本方证多见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病、各类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风心等)。 |
12 | 桂枝附子汤方证 | 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 | 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如果患者大便硬,而小便频利,则津液绝于内,不宜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改用去桂加白术汤治疗。茯苓、白术等利尿药与附子为伍反治虚衰的小便失禁。下肢疼痛,阴雨天痛甚,大便时结时烂,面色焕白,苔白润滑,脉弦紧。辨证要点:外寒里饮关节痛、腹痛者。 | 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 桂枝12g炮附子3枚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 | 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温经止痛,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附子擅长除湿痹,桂枝桂枝尤善利关节,专治风湿关节痛。本方证常见于风湿痹痛、腹痛等。 |
13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证 | 卫阳不固,风湿侵袭,留着肌肉,阻碍气血运行,发为本病,其证以身体疼烦为主。外邪里饮兼有津液亏损。 | 老年体虚骨节疼痛,偏虚寒又见大便干、小便频者。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 燥湿健脾温阳解表利饮逐湿 | 桂枝四两(去皮)(12g)附子三枚(炮,去皮,破)(18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甘草二两(炙)(6g) | 寒湿痹证。桂枝附子汤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表证明显者,因用桂枝生姜解表;去桂加白术亦少阴太阴合病,而表证轻而里证重,故用生姜解表,此是两方证的异同。白术治太阴虚寒性便秘,临床屡用皆效。 |
14 | 甘草附子汤方证 | 风寒湿留着关节,凝滞不解,表里阳气皆虚。 | 骨节烦痛,掣痛不能屈伸,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 疏风祛湿止痛 | 炙甘草9g炮附子9g白术6g桂枝12g药仅四味,实为疗风湿之良方。 | 本方治痛风,风湿疼痛,及寒湿脚气有效。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老年性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等常出现本病。桂枝附子汤证为风湿留着肌表,利于速去,故附子用量较大;本证是风湿留着关节,病情更深一层,难以速去,故减附子用量,意在缓行。 |
15 | 天雄散方证 | 肾阳虚损、气化不利 |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形寒肢冷,性欲差,小腹、会阴部胀痛,尿频尿急,尿后余沥,时在尿道口滴出粘液,大便溏,舌质淡嫩,苔白润,脉沉细弱。(前列腺炎) | 补阳摄阴 | 天雄三两(炮)(9g)白术八两(24g)桂枝六两(18g)龙骨三两(9g)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现代用法:作散剂,每服1.5g,日服3次,黄酒送下)。 | 本方用于下元虚冷、阳虚寒极之遗精、阳痿、不育、不孕等证有良效。本方适用于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见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的少阴证。 |
16 | 真武汤证 | 肾阳衰微,水气内停(少阴太阴合病) | 身热,自汗,心下悸,头晕,身困动,四肢沉重,摇摇欲倒,小便不利或清长自利,浮肿下利,脉沉细或弦细。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水肿或痛,脉沉者。 | 温阳利水 | 炮附子6g茯苓9g芍药9g白术9g生姜9g | 本方广泛用于阳虚水泛之证,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心衰,慢性胃肠炎,耳源性眩晕,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少阴太阴合病外寒里饮证,方可用。可见于肺心病的心衰浮肿的治疗较多。本方常用于痹症的治疗。 |
三、阳明病症(里阳证)太阳阳明21首,少阳阳明3;正阳阳明64 |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虚不属于阳明病。2、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3、阳明病有三种表现:即太阳阳明者,即指太阳阳明合并病证;少阳阳明者,即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正阳阳明者,即指单纯里实热的阳明病证。4、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5、白虎汤治疗外内皆热的阳明病、温病、风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