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鸿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南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

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在五胡十六国诸国混战期间,前秦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部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中文名十六国主要政权前赵、后赵、前燕、夏、前秦主要外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主要城市长安、姑臧、盛乐、邺城涵盖范围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名称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巴蜀,云南)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此外,北方亦非仅十六国,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而在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丁灵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汉人谯纵在蜀地所建的谯蜀、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一度统一了北方,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

历史

五胡乱华与独立

自东汉后期之后,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

五胡时期形势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首都洛阳呈现半包围形势。除了辽河流域的鲜卑和青海、甘肃的氐、羌外,大都由原住地迁来。

这些胡族时有举兵反叛,屠杀汉人之事。270年晋武帝时,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始平。294年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两年后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晋将周处阵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后郭钦与江统相继建议强制迁离胡族,江统更著有《徙戎论》,但晋室不为采纳。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胡族便趁机举兵。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2)

八王之乱的爆发,使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胡族陆续叛变。晋惠帝时期,益州内乱,巴氐势力扩大。大安(太安)二年(303年),李特为大将军,大赦,改元为建初元年 。之后益州刺史罗尚击杀巴氐领袖李特。其子李雄继立后击败罗尚并于304年十月称成都王,大赦改元,约法七章 。李雄于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匈奴刘渊统领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马颖结其为外援。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304年十月(也有记录为十一月)他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自称继承汉朝正统,改晋永兴元年为元熙元年,大赦天下 。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后称前赵。304年成汉与汉赵的建立,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3)

八王之乱结束后,刘渊为了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发生蝗灾,洛阳缺粮,司马越弃晋怀帝于洛阳,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行。而后怀帝动员诸将讨伐,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在东海)。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4)

石勒趁王衍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率军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刘聪、王弥及石勒趁洛阳空虚之际和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余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晋怀帝被刘聪杀死,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

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刘聪杀死,至此西晋亡,北方诸国纷纷成立。313年张轨控制凉州,封西平公,史称前凉。315年拓跋猗卢建立代国。334年慕容鲜卑据辽东立国。

后赵内讧与前燕崛起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5)

刘聪灭西晋后安逸豪奢,疏忽政事,当时曹嶷、石勒等将领分别占据山东及关东。实际范围只有山西和刘曜镇守的关中。318年刘粲继立,但遭靳准杀害夺权。刘曜与石勒得知后共同平乱,期间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石勒得知后也于襄国称赵王,史称后赵,双方决裂。刘曜平定上郡羌、仇池氐等关陇羌氐,威服前凉,雄踞关中。石勒则派石虎击败晋将段匹磾夺幽州,击败曹嶷夺青州。石勒雄踞关东后,于328年西征攻灭刘曜,前赵亡。两年后石勒称帝,国号亦为“赵”。前凉方面,由于战乱较少,难民纷纷前往安居,保存了晋代典章制度,久之形成“河西文化”。

石勒为一时雄才,他得汉人张宾相助,安抚世族,重建经济。当时胡汉关系欠佳,石勒采胡汉分治,于皇帝外另设大单于。称胡人为国人,汉人为赵人。但这样未能缓和双方关系,仍然有冲突发生。

石虎于石勒去世后杀石弘自立为天王。他奢侈极淫,任意滥杀,又听信谗言,奴役非国人的汉人,后赵国势渐衰。因帝位等因素,石虎与其子石邃(太子)、石宣、石韬发生骨肉相残,宗室关系降至冰点。

349年石虎称帝后,旧太子党人梁犊于关中叛变,石虎遣羌将姚弋仲及氐将苻洪平定,羌氐二族坐大。石虎去世后,诸子争位,残杀甚烈,后为养子冉闵夺得,于350年建国冉魏。他重用汉人,并鼓励诛杀羯人,汉人纷纷响应,仅仅在邺城周围就诛杀胡人20多万。冉闵欲联合东晋驱除胡族,但东晋朝廷因为他称帝而将其视为敌人,反而支持向东晋称臣的鲜卑慕容俊。

之后石祇于襄国称王,号召鲜卑、氐、羌等族抵抗冉闵,直至隔年后赵方亡。另外,346年东晋将领桓温攻击成汉(成汉于338年为李寿篡位,改国号为“汉”),次年讨灭,成汉亡。

慕容鲜卑于晋室南渡后占据辽东。337年慕容皝称燕王,他击溃来犯的石虎,攻灭辽西段氏鲜卑,继而重创高句丽,其势壮盛。慕容俊继位后,乘后赵内讧之际发兵南侵。

352年攻灭冉魏,冉闵兵败被杀,慕容俊称帝,建国前燕。先前前燕向东晋称臣,等冉魏灭后,慕容俊对东晋使者言道:“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此时前燕据有关东,关中则为前秦据之。之后慕容俊又派慕容垂、慕容虔与平熙等北伐大破丁零(敕勒)。

356年桓温北伐前燕,攻陷洛阳以及司、兖、青、豫四州,之后桓温返国,前燕复夺回四州。358年慕容俊下令全国州郡整顿户口,准备组织150万大军以灭东晋,但于隔年阅军时逝世。慕容暐继立后,以名将慕容恪辅政,期间慕容恪将东晋收复的洛阳攻下。但慕容暐穷奢极欲,国库逐渐掏空。慕容恪去世后由慕容评执政,他贪墨昏庸,国政更乱。

369年东晋桓温率军北伐,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慕容垂率军严防,最后追击晋军,晋军大溃。战后慕容垂声名日盛,但遭慕容评排挤而投奔前秦。

前秦短暂统一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6)

氐将苻洪在石虎去世后投降东晋,在后赵内讧时意图夺下关中,但遭人毒死。350年其子苻健成功夺下关中,建国前秦,与东晋断绝。之后东晋屡次派褚裒、殷浩、桓温等率军伐之,苻健皆成功抵御,国势渐固。之后苻生继立,他淫杀无度,苻坚杀而代之。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得王猛辅政,得以集权中央,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7)

前秦强盛后,苻坚有意一统天下。当时前燕混乱,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率军于隔年成功灭燕,取得关东地区。随后于373年灭前仇池,376年灭代国(拓拔鲜卑)及前凉,前秦统一北方。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8)

在统一北方前,苻坚也开始入侵东晋,于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五年后派苻丕攻下襄阳,俘虏朱序;派彭超围攻彭城,但被谢玄击败。383年派吕光西定西域,这是自东汉之后再度占据西域。前秦统一北方后,四周诸国遣使通好,此时只剩东晋,苻坚有意伐之。鲜卑慕容垂与羌将姚苌皆尽力支持苻坚,但王猛与苻融等氐族大臣则强烈反对。这是因为苻坚将诸胡迁入关中以便控制,又将氐族势力置于国内要冲,以巩固势力,此法却使京师空虚。而且他为人宽弘,亡国君臣皆授官位,但任其率领旧部,造成隐忧。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9)

王猛去世前告诫苻坚应该先整合好国内异族再南征,但苻坚仍一意孤行。383年5月桓冲率10万兵攻击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苻坚认为时机已到,于8月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

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淮河。东晋谢安则命谢石、谢玄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

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后,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泄秦军虚实。

11月晋将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并率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12月谢玄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

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史称淝水之战。

继续分裂与混战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0)

由于前秦的主力在前方,京师兵力不足,关中的鲜卑、羌、羯等族在得知前秦大败后纷纷独立。隔年东晋发动北伐,攻下山东河南一带。至此前秦崩溃,北方再度回到诸雄混战的局面。淝水之战隔年(384年),各胡族纷纷独立。鲜卑慕容垂于河北复国,史称后燕;前燕皇族慕容泓与慕容冲于关中建国西燕;前秦羌将姚苌自立,建国后秦。

第二年(385年)西燕军攻陷长安,苻坚最后被姚苌所杀。由于前秦邺城被后燕攻下,苻丕于晋阳继立。苻坚被杀后,镇守前秦勇士川(今甘肃榆中)的鲜卑将乞伏国仁自立,建国西秦。仇池氐杨定也宣布复国,并称藩于东晋,史称后仇池。

第三年(386年)鲜卑拓跋圭于代地复国,国号“魏”,臣服于后燕,史称北魏。西定西域的前秦氐将吕光返国并占据凉州,在得知苻坚被杀后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建国后凉。西燕的人民(鲜卑族)欲东归故乡而发生内乱,最后由慕容永率众东征占据并州(今山西省范围),建都长子。而前秦苻丕欲西行关中但被西燕帝慕容永所阻,南下东桓被东晋守将冯该杀死。前秦苻登于南安继立,据有陇西。三年内,北方八国并立,关陇地区有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关东地区则有后燕、西燕及北魏,维持了九年。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1)

关中方面,394年后秦帝姚兴及西秦帝乞伏乾归灭前秦。400年后秦灭西秦,乞伏乾归投降,受姚兴重用。在后凉投降后秦之后,关中暂时为后秦盘据。由于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因攻北魏战败而亡,其子刘勃勃(后改姓赫连)投奔后秦姚苌。407年赫连勃勃叛秦,于统万建国胡夏,并屡次攻击后秦,后秦国势大衰。乞伏干归趁机光复西秦,之后其子乞伏炽磐灭南凉,西秦占据陇西。416年12月后秦幼主姚泓初立,东晋刘裕发动第二次北伐,率王镇恶等将伐后秦。晋军连克许昌、洛阳。隔年攻破长安,后秦亡。之后刘裕因故返国,留守将领内哄,夏帝赫连勃勃趁机率军攻下长安,据有关中。另外,于405年建国谯蜀的谯纵,在刘裕第一次北伐后刘裕派朱龄石攻陷成都,谯蜀亡。

河西方面,后凉分裂出南凉及北凉,由于四周强敌渐渐威胁,最后向后秦投降。397年秃发乌孤脱离后凉,建国南凉,最后南凉败于北凉和夏,为西秦所灭。同年匈奴别部卢水胡沮渠蒙逊拥汉人段业于张掖独立,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取代,史称北凉。405年后敦煌太守李皓(汉族)叛北凉,建国西凉,后亡于北凉。此时关陇地区有胡夏、西秦、北凉及后仇池四国。

北魏崛起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2)

北魏与南朝宋对峙图

关东方面,西燕在并州(今山西省范围)建国后,于394年被后燕帝慕容垂所灭。由于北魏帝拓跋圭派兵帮助西燕,所以隔年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北伐北魏。慕容宝于参合陂之战惨败给拓跋圭后,请求其父慕容垂为他雪耻。于是慕容垂于隔年亲率大军伐魏,攻陷平城,拓跋圭则率众北遁以回避之。但慕容垂于返途中去世,之后后燕逐渐衰弱。396年拓跋圭攻下并州,隔年慕容宝企图反击并州,最后被拓跋圭击败。而后拓跋圭大举入侵,围陷后燕首都中山,并迁都到平城。慕容宝则撤至根本之地龙城,后燕分裂为两地。此时慕容德不愿撤往北方,南下滑台,建国南燕,之后迁都至广固。后燕在慕容熙称帝后,君主昏庸,百姓劳苦,国家衰败。407年冯跋举兵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帝,建都龙城 ,之后冯跋继立,史称北燕。而南燕在慕容超继任后屡次攻伐东晋,最后于隔年被东晋的刘裕讨伐而亡。此时关东仅北魏、北燕两国。

北魏拓跋嗣继立后,时常攻掠南朝宋(刘裕篡东晋后所建之国)的河南地。423年北魏拓跋焘继立,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拓跋焘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开始统一华北。北魏对各民族的文化与制度采取包容态度,这减少北魏进军的阻碍,但也使北方民户复杂化。三年后拓跋焘大举伐夏,攻下关中,胡夏迁至平凉。430年西秦为北凉所逼,意图投降北魏,但隔年为夏帝赫连定所灭。赫连定意图再灭北凉以维持胡夏,但却被吐谷浑君主慕容慕璝袭击而俘虏,最后斩于北魏,胡夏亡。436年拓跋焘率军远征北燕,冯弘逃至高句丽,北燕亡,冯弘最后被杀。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至此,北魏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未灭,直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疆域

西晋末年,全国共有21州。十六国时期,北方诸国的范围大约是华北地区及四川地区。疆域的变更可分成五期,分别是:前赵、后赵、成汉及东晋时期;前燕、前秦及东晋时期;前秦东晋对峙时期;诸国混战与东晋时期,此时北方以后燕及后秦最盛;北魏、胡夏、北凉及东晋时期。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3)

16国分布

虽然各国占地不大,但往往分置许多州,以致州境缩小。由于一些国家采胡汉分治的制度,所以设置各种族专属的行政区。例如前赵刘聪置左、右司隶及内史,用来统治汉人。单于左、右辅及都尉,则用来统治胡人。为求虚名,以表示境域广大,常将境外邻境的州增设于本国内。例如后燕设置雍州于长子(原属并州),成汉设置荆州于巴郡(原属梁州),南燕置并州于阴平(今江苏沭阳北)。所以往往多个国家同时拥有同名异地的州。北魏统一华北后即整合政区。由于州境缩小,郡失去意义而逐渐废除。

此外,北方诸国会成立侨州郡县以安置流民,通常会依据流民原籍来定新州郡名。如前燕慕容廆立国于辽东时,他将投奔来的冀州人设冀阳郡、豫州人设成周郡、青州人设营丘郡、并州人设唐国郡。河西在西晋末已有为流民设置的郡县,在张轨为凉州刺史时,就为秦、雍流民设置武兴郡。405年,西凉李皓即为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这些郡县略同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只是使用大略的地名而非流民原籍。

政治

十六国时代的统治的一个特色是胡汉分治,将汉人与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统治。以汉赵(即前赵)为例,刘聪同时居皇帝(汉人的君主)和单于(胡人的首领),汉人以户为单位设官统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帐篷营生的单位)为单位,设不同系统的官员来统治。另一个统治特色是,以种族、部族为中心的政军结构。

许多国家延续原本游牧社会中,以部族和血缘为中心的体制,国家仅是各部族之间的联盟,因此各部族领袖在军政上有较高的权力,皇帝的君权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样直接透过官僚机构达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领袖之间发生内讧而造成内战。前秦的苻坚和王猛即希望针对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后来北魏的拓跋圭将部落解散,设立新的统治机构,才逐渐减弱这种统治特色。

有的五胡君主如刘渊、苻坚等等皆深染中国文化,所以皆采用其文化如提倡儒术、禁止烝妻报嫂等等。九品中正制也继续使用,用来拔选世族(亦作士族)人才,使为己用。当时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为了苟全性命,许多世族蔑视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诫子孙不可将出仕胡族的经过写在墓碑上。

石勒曾典定士族九法、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籍,皆用来承认世族权利。石勒每破一州,必集中世族于“君子城”或“君子营”,下令不可欺辱之。华北动乱时,众多人民逃往辽东,慕容皝设侨郡收留,并辨别世族清浊,后来这些世族成为前燕的基石。直到后燕、西燕及南燕仍然继续执行。前秦苻坚受谋士王猛影响,十分热爱汉文化。他在攻灭前燕后,即听王猛建议,重用关东世族。后来在王猛与众士大夫经营之下,前秦国力提升。苻坚也接受“大一统”的思想,发兵南征,但大败。北魏拓跋鲜卑自开国之初即重用清河崔氏,大约亦采用九品中正制,至拓跋焘时期已出现了“中正官”的记载。这些都助长北方世族的发展。

军事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诸国多实行异族分治制度,或称为胡汉分治制度,在一国之中,实行两种不同的军政体制。对汉族人民,仍按汉族的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对胡族,则按各自的部落传统进行统治。在军队形式上大致同西晋兵制,具有中军、外军组织及都督、将领等职务。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4)

在兵役制度方面,则是实行本族全民皆兵制度,并兼有魏晋世兵制的特点。只要是凡识于战斗的本族人民,皆作为军队基本兵力。其他人民方面皆实行征兵制,征发各郡、县的各族人民补充军队。其中汉族兵的来源,还包括来自投降的坞堡和招募的农民,一般都是终身为兵。

社会

五胡乱华后,中原残破不堪,人民四处逃难,形成流民潮。诸国君主亦掠夺人口,以充实国力,深深破坏北方的社会结构。残留在北方的世族,在面对险恶的环境下,有些聚集乡民和自家的附属人口,建立坞堡以便自守。而流民也纷纷投靠,形成人数众多的部曲。有些则与诸国君主合作,以保本族安全。五胡君主在建国后,为了能够统治中原地区,也需要熟悉典章制度的士大夫(世族)的协助。由于处境艰困,北方世族对同族常存抱恤的温情,家族组织趋向大家庭制,有远来相投的亲戚,莫不极力相助。同时,在团结力量及参与政事后,北方汉人并没有因战乱而衰微,而是在经过长期相处后,使胡人逐渐融入汉人文化中。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5)

坞堡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投奔的流民可以受坞堡保护。人民必须服从坞主命令,平时接受军事训练及农业生产,战时成为保卫坞堡的战士。人民的生产所得也须课税给坞主。坞主除负责生产与作战外,也要提倡教育及制定法律。由于坞堡众多又难攻破,往往会左右战局,使得五胡君主十分忌讳。例如祖逖在北伐时,由于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五胡君主为了解决坞堡问题,往往会与其妥协以笼络之。到北魏宗主督护出现,坞堡的时代渐渐过去。

人口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胡族更深入中原,当时在中原活跃的胡族有鲜卑、乌桓、高句丽、丁零、羯、南匈奴、匈奴别支铁弗及卢水胡、以及西部的羌、氐、巴人。这些胡族建立国家多位于北方,与滞留在北方的汉人产生“文化采借”。双方逐渐进行文化交流与民族的融合,其中北方诸国的典章制度与礼仪法律几乎交由汉人制定。胡汉因为思想冲突、民族纠纷及政治斗争等因素,时常发生破坏、屠杀等冲突。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6)

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同时,连年的战乱使百姓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移。成汉的益州、前凉的河西走廊、前燕的辽河流域吸引了大量难民,成为立国的基石。河西姑臧还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经贸外来重镇。至于留在中原地区的人民则庇护在坞堡或是部落贵族。坞堡大多由世族豪强建立,主要作为军事防卫。世族豪强所拥有荫户不承担国家赋役,仅对坞主负有义务。为了保证国库收入和劳役来源,各族君主往往进行户口检查,将荫户复归于编户。

当北方诸国一一灭亡之后,由于草原故乡被柔然等新兴民族占据,而且已经适应中原文化与生活。所以这些民族绝大部分没有退返草原,而是留在中原与汉族合为一体。在东晋南朝方面,中原汉人在衣冠南渡后,也和当地汉人、山越等百越诸族,以及南方其他各民族发生冲突及融合。在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汉人的界线逐渐模糊,融为一体。

经济

当时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是遭受战祸最剧,经济破坏最为严重。当时人民不是依附坞堡,成为坞主的部曲。就是迁移至各国首都附近,提供生产或兵役用。各国也会互相掠夺人民、财富以充实国力或是补给军队。由于人民频繁的迁移,使得在初期难有经济发展。

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肆屠杀劫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另外,有些国家早在开创时期就已经打下基础,做好内政,吸引不少流民投靠。早在成汉成立之前,已有大批流民投靠巴氐李氏。李雄建立成汉后,在他统治之下“事少役稀﹐百姓富实”,成为最安定的地区。前燕慕容皝在统治辽东时即仿照曹魏,开放荒地让流民种植。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由于相对中原较少战乱,大量流民投奔。农业、畜牧业都有所发展。丝路也能保持畅通,使得首都姑臧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渐渐发展出“河西文化”。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7)

王猛

前秦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任汉人王猛辅政,王猛发展经济,关中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恢复和发展。使得前秦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打下统一华北的基础。前秦崩溃之后,后秦姚兴注重刑罚,惩治贪污,关中经济稍微恢复。之后西凉李皓在玉门关、阳关开垦荒地,史籍记载“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北燕冯跋减轻赋役,南凉秃发乌孤注重农业,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文化

边疆各族在华北地区立国后,互相混战。在这些国家中,以前秦(氐族)和后秦(羌族)的文化最为兴盛,其次则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及后燕。此外,汉族张轨、李皓所建立的前凉和西凉,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史称“河西文化”。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也发展教育。前赵刘曜设置太学、小学,选拔人才。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并著教材《太上章》和《典诫》。后秦、南凉设置律学,召集地方散吏入学。

宗教

佛教早就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当时由于儒教兴盛,所以没有广泛发展。等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动荡不安,以致人人厌苦、家家思乱。时而感到人生无常,精神缺乏寄托。此时五胡君主希望利用佛教教理的戒恶修善、六道轮回来安抚各族百姓,并借由属于外来宗教的佛教来支持其政权。最后佛教得以在北方流行,并与南方佛教互相交流。至于道教,虽然在西晋就有五斗米道(天师道)的出现,但在十六国时期衰弱下来。一直到十六国末期北魏的寇谦之改革道教,才有能力与佛教抗衡。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8)

当时从西域进入中土的僧侣,为数众多,或译经论,或弘教理。在佛图澄、道安及鸠摩罗什的推广下,为佛教奠定发扬的基石。五胡君主中,石勒、石虎、苻坚与姚兴等极力支持佛教发展。苻坚的从兄之子苻朗著有佛学论书《苻子》。佛图澄为西域僧人,他精通经文并擅长幻术。后赵的石勒、石虎奉他为“大和尚”,让他参与军政机要。并支持佛教发展,甚至下令不论华夷贵贱,都可以出家,开启汉人出家之端。道安为佛图澄的弟子,在晚年备受前秦苻坚的崇敬。他致力整理和翻译佛经,将长安经营成北方佛教的译经中心。他于襄阳编定《综理众经目录》,还为僧团制定法规,为寺院制度奠定基础。中国出家僧人改姓“释”,即是从道安开始。道安的弟子后来分布各地,成为传教的主要力量。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19)

鸠摩罗什为西域龟兹人。382年,前秦苻坚听从道安之建议,命大将吕光西征龟兹、迎接鸠摩罗什到长安。但后来前秦大乱,吕光随即割据凉州,鸠摩罗什留居凉州共十七年。直到401年,后秦姚兴得以迎至长安。鸠摩罗什备受姚兴尊敬,待以国师之礼。当时僧人群聚长安,在鸠摩罗什主持下共译出《般若经》和大乘中观学派的论书《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及《大智度论》、《法华经》等三十五部两百多卷经典。这些皆成为后来佛学教派和宗派所依据的主要法典。

文学

《李柏文书》当时流传下来的诗及赋不多,可能因为艺术价值不高,所以流传不广。至于章奏符檄,《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认为有可观之作,文风上接近西晋末年的风格。民歌方面,著名的大抵保存于《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其中有出于氐族的《企喻歌》、出于羌族的《琅琊王歌辞》、出于鲜卑族的《慕容垂歌辞》。《晋书》的“载记”还保存一些当时的谚语,如流传于前秦的“长鞘马鞭击左股,太岁南行当复虏”、“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等。

该时期的作品以前凉和前秦的文人居多。前凉张骏著有乐府诗《薤露》、《东门行》两首,收录于《乐府诗集》。前凉大臣谢艾的奏疏曾被《文心雕龙》提到,他的文集可在《隋书‧经籍志》看到。西凉李皓所著的《述志赋》载于《晋书》本传,这篇赋表现出他建功立业的志趣和对西凉局势的懮虑,内容颇有文采。前秦赵整著有两首五言四句诗,用比兴的手法讽谏苻坚。他还有一首琴歌《阿得脂》是杂言体,有些字句难解,大约杂用氐语。苻坚的侄子苻朗为散文家,作有《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段颇具文学意味。女诗人苏蕙的《织锦回文诗》虽然有文字游戏的意味,但仍表现出遣词用语的功力,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另外,后秦宗敞为王尚申辩的奏章,被吕超认为可与曹魏的陈琳、徐干,以及西晋的潘岳、陆机相比。后秦胡义周为赫连勃勃作《统万城铭》,获《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赞扬为佛教的兴盛,带动石窟雕像的发展。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的兴盛带来高层佛塔的建筑以及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使当时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将汉代比较朴直的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位居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都是在十六国时期建造。

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历史故事专题13中华之殇五胡十六国)(20)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约384年前后),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美誉。敦煌莫高窟则建于前秦时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由于当时敦煌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使得早期的莫高窟包含河西文化及西域艺术的风格。其中属于十六国时期的275窟,绘有本生、佛传等故事画。这些绘画以圈圈晕染的方式凸显出人体特征,并以细线勾勒,画风豪放生动,是当时壁画的典型风格。

书法方面,著名的作品有前凉的《李柏文书》、前秦的《譬喻经》、西凉的《十诵比丘戒本经》和《妙法莲华经》等。其中《李柏文书》与东晋王羲之的《姨母帖》皆保存行、楷书变迁过程,对书写考究与风格变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他作品则介于书、楷之间。至于碑刻方面,著名作品有前秦的《广武将军碑》及《郑太尉祠碑》、北凉的《沮渠安周造像碑》等。其字体大多在隶、楷之间,风格墣茂古拙。《沮渠安固造像碑》为沮渠安固在高昌所立,原石在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广武将军碑》则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刻。笔划浑朴,结构拙厚,天趣浑成。书法家于右任曾作《广武将军歌》以推崇之。由于前秦碑文稀少,所以此碑与《邓太尉祠碑》皆备受珍惜。

君王世系

编辑

成汉

  1. 李雄,成汉第一位皇帝,史称“成武帝”。
  2. 李班,成汉第二位皇帝,史称“成哀帝”。
  3. 李期,成汉第三位皇帝,史称“邛都幽公”。
  4. 李寿,成汉第四位皇帝,史称“汉昭文帝”。
  5. 李势,成汉第五位皇帝,史称“归义侯”。

汉赵

(刘曜被俘,刘熙以太子身份监国)

  1. 刘渊,汉赵第一位皇帝,史称“汉光文帝”。
  2. 刘和,汉赵第二位皇帝。
  3. 刘聪,汉赵第三位皇帝,史称“汉昭武帝”。
  4. 刘粲,汉赵第四位皇帝,史称“汉隐帝”。
  5. 刘曜,汉赵第五位皇帝。
  6. 刘熙,汉赵第六位国君。

后赵

  1. 石勒,后赵第一位皇帝,史称“赵明帝”。
  2. 石弘,后赵第二位皇帝,史称“海阳王”。
  3. 石虎,后赵第三位皇帝,史称“赵武帝”。
  4. 石世,后赵第四位皇帝,史称“谯王”。
  5. 石遵,后赵第五位皇帝,史称“彭城王”。
  6. 石鉴,后赵第六位皇帝,史称“义阳王”。
  7. 石祗,后赵第七位皇帝,史称“新兴王”。

前凉

(张祚称帝参考资料 [4] )

  1. 张寔,前凉第一位国君,史称“凉昭王”。
  2. 张茂,前凉第二位国君,史称“凉成王”。
  3. 张骏,前凉第三位国君,史称“凉文王”。
  4. 张重华,前凉第四位国君,史称“凉桓王”。
  5. 张耀灵,前凉第五位国君,史称“凉哀公”。
  6. 张祚,前凉第六位皇帝,史称“凉威王”。
  7. 张玄靓,前凉第七位国君,史称“凉冲王”。
  8. 张天锡,前凉第八位国君,史称“凉悼公”。
  9. 张大豫,前凉第九位国君。

前燕

(慕容皝为后赵、东晋册封的燕王)

  1. 慕容皝,前燕第一位国君,史称“燕文明帝”。
  2. 慕容儁,前燕第二位皇帝,史称“燕景昭帝”。
  3. 慕容暐,前燕第三位皇帝,史称“燕幽帝”。

前秦

(苻坚未称帝,其称号为天王)

  1. 苻健,前秦第一位皇帝,史称“秦景明帝”。
  2. 苻生,前秦第二位皇帝,史称“越厉王”。
  3. 苻坚,前秦第三位国君,史称“秦宣昭帝”。
  4. 苻丕,前秦第四位皇帝,史称“秦哀平帝”。
  5. 苻登,前秦第五位皇帝,史称“秦高帝”。
  6. 苻崇,前秦第六位皇帝。

后燕

01燕武成帝-慕容垂384-396

02燕惠愍帝-慕容宝396-398

03燕帝-慕容详397

04燕帝-慕容麟397

05燕昭武帝-慕容盛398-401

06燕昭文帝慕容熙401-407

后秦

01秦武昭帝姚苌384-393

02秦文桓帝姚兴393-416

03秦帝姚泓416-417

西秦

01秦宣烈王乞伏国仁385-388

02秦武元王乞伏乾归388-400,409-412

03秦文昭王乞伏炽磐412-428

04秦王乞伏暮末428-431

后凉

01凉懿武帝吕光386-399

02凉帝吕绍399

03凉灵帝吕纂399-401

04凉帝吕隆401-403

南凉

01凉武王秃发乌孤397-399

02凉康王秃发利鹿孤399-402

03凉景王秃发傉檀402-414

南燕

01燕献武帝慕容德398-405

02燕帝慕容超405-410

西凉

01凉武昭王李暠400-417

02凉王李歆417-420

03凉王李恂420-421

04凉王李宝421-442

北凉

01凉王段业397-401

02凉武宣王沮渠蒙逊401-433

03凉王沮渠牧健433-439

04凉王沮渠无讳443-444

05凉王沮渠安周444-460

胡夏

01夏武烈帝赫连勃勃407-425

02夏帝赫连昌425-428

03夏帝赫连定428-431

北燕

01燕惠懿帝高云407-409

02燕文成帝冯跋409-430

03燕昭成帝冯弘430-436

前仇池

01仇池王杨茂搜296-317

02仇池王杨难敌317-334

03仇池王杨毅334-337

04仇池王杨初337-355

05仇池王杨国355-356

06仇池王杨俊356-360

07仇池王杨世360-370

08仇池王杨统370

09仇池王杨纂370-371

01仇池王杨定385-394

02仇池王杨盛394-425

03仇池王杨玄425-429

04仇池王杨保宗429

05仇池王杨难当429-442

武都国

01武都王杨文德447-455

02武都王杨元和455-466

03武都王杨僧嗣466-473

04武都王杨文度473-477

武兴国

01武兴王杨文弘478-479

02武兴王杨后起479-486

03武兴王杨集始486-503

04武兴王杨绍先503-535

05武兴王杨智慧535-545

06武兴王杨辟邪545-553

阴平国

01阴平王杨广香477-483

02阴平王杨炅483-495

03阴平王杨崇祖495-511

04阴平王杨孟孙511

05阴平王杨定511-542

06阴平王杨太赤542-564

07阴平王杨法深564-580

宕昌国

01宕昌王梁勤417-424

02宕昌王梁弥忽424-460

03宕昌王梁虎子460-468

04宕昌王梁弥治468-478

05宕昌王梁弥机478-485

06宕昌王梁弥博485

07宕昌王梁弥颉485-488

08宕昌王梁弥承488-502

09宕昌王梁弥颌502

10宕昌王梁弥邕502-505

11宕昌王梁弥博505-510

12宕昌王梁弥泰510-525

13宕昌王梁仚定525-541

14宕昌王梁弥定541-566

邓至国

01邓至王像舒治430-?

02邓至王像舒者?

03邓至王像屈耽?

04邓至王像氏?

05邓至王像氏?

06邓至王像氏?

07邓至王像舒彭502-509

08邓至王像览蹄509-?

09邓至王像氏?

10邓至王像氏?

11邓至王像檐桁?-554

冉魏

01魏平帝冉闵350-3520

2太子冉智352-354

谯蜀

01蜀王谯纵405-413

桓楚

01楚武悼帝桓玄403-404

02楚帝桓谦404-410

03楚帝桓振404-405

04楚帝桓石绥404-410

翟魏

01魏帝翟辽388-391

02魏帝翟钊391-392

代国

01代王/魏穆帝拓跋猗卢315-316

02代王/魏文平帝拓跋普根316

03代王/魏哀帝拓跋始生316

04代王/魏平文帝拓跋郁律316-321

05代王/魏惠帝拓跋贺傉321-325

06代王/魏炀帝拓跋纥那325-329,335-337

07代王/魏烈帝拓跋翳槐329-335,337-338

08代王/魏昭成帝拓跋什翼健338-376

西燕

01燕烈文帝慕容泓384

02燕威帝慕容冲384-386

03燕帝慕容凯386

04燕帝慕容瑶386

05燕帝慕容忠386

06燕帝慕容永386-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