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昨天在悟空问答中回答的一个问题,觉得似乎可以保存下来做为证据,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公《登高》中的颌联,更是千古名句。落木,历来的标准注解就是落叶。

在诗文中,落叶的比例要大于落木。更不存在官方语言,书面语言,或口语之分。那么,杜公为什么不用落叶,而偏要用落木呢?

有一个用户在回答中说明了落木和落叶在音律上的区别,小可极为认同。只是“落木”和“落叶”还有什么其它区别么?

有!

哪怕没有,我也要找出区别来。

区别就像鸡蛋里的石头,只要愿找,肯定会有的!


前出塞古诗杜甫节选(无边落木萧萧下)(1)


倾向不同

落木等同于落叶,但落叶大范围地代表已经落在地上的树叶。比如白乐天《长恨歌》“落叶满阶红不扫”,比如陈允平《风流子》“半亭落叶,蛩感秋悲”,比如陆放翁《幽居》“落叶纷可扫,幽花寒自开。”比如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比如李商隐《北青萝》“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如果要强调是这个叶是在坠落过程之中,那么一般情况下都要加上动词或形容词,比如白居易《东南行…》“飘零同落叶”,比如陆放翁《书感》“荒园落叶纷如积”,比如曹勋《邯郸才人嫁为人妇》“落叶逐惊风”等。

落木的侧重点却是正在飘落的树叶,比如黄山谷《次韵和台源》“诸山落木萧萧夜”,比如赵师侠《菩萨蛮》“霜风落木千山远”,比如陈与义《早起》“竟夜闻落木”,如张翥《沁园春》“望空江雁远,落木天高”,比如王安石《九日登东山》“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比如苏东坡《腾达道挽词》“云梦连江雨,樊山落木秋。”比如欧阳修《初秋晋明寺…》“送子此酣歌,淮南应落木。”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落叶,倾向于静态。

落木,侧重于动态。


前出塞古诗杜甫节选(无边落木萧萧下)(2)


力度不同

前面那位达人已经就此进行了说明,我们来分析一下,夜和木在吟读时的感觉。

YE,萧瑟,凄凉,悲伤,甚至有一种开阔和雄浑。

MU,上面的感觉同样具备,细品之下,木的感觉或力量更强一些,力度也更重一些,而且木字的顿挫属性更高一些。

如果按音色来看,显然,落叶落木的质感都很强,但如果换算成重量,显然落木更胜一筹。如果这样看来,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落叶和落木的区别似乎不少。

1、

落叶,很轻,不会很重。

落木,很多,所以不会很轻,可能有一定重量。

2、

落叶,侧重于落在地上的树叶,

落木,侧重于正在飘落的树叶。

3、

落叶,可以仅限于叶子。

落木,似乎也可以描写被风刮落的树枝。

4、

落叶,一片落叶也叫落叶。

落木,侧重于要有许多落叶才可以叫落木。

5、

落叶,庭院里山谷中的可以叫落叶。

落木,对不起,会更适用于可以看到广阔的户外,江天,山河,天地之间。


前出塞古诗杜甫节选(无边落木萧萧下)(3)


当然,我们反现一下杜甫诗中的落木和落叶。

一、落叶

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落叶春风起,高城烟雾开。《李盐铁》

二、落木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秦州杂诗》

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云。《南极》

当然,这个观点并不一定是对的,先保留一下做为证据,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反面的证据。但不论如何,小可坚信,以杜公之能,绝不会下任何一个可以改动的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