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物可以分为病毒、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病毒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⑴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⑵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⑶生命系统各种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⑷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⑸病毒不是生命系统。

注:

①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基础是细胞代谢;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增值分化;遗传与变异的基础是细胞内新的传递和变化。

②植物的导管、木纤维属于死细胞。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细胞多样性的体现及原因

⑴体现: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同一个体,不同类型的细胞。

⑵直接原因:构成细胞的蛋白质分子不同。

⑶根本原因: DNA的多样性(不同生活间)及选择性表达(同种生物不同生物间)。

2.细胞统一性的“5个”表现

①结构上: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②能量上:一般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③组成上: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

④增值上:都以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⑤遗传上:都以DNA作遗传物质,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细胞学说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首次发现蜂窝状的植物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本构造;细胞不仅本身是独立的生命,并且是植物体生命的一部分,并维系着整个植物体的生命。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受到施莱登的启发,结合自身的动物细胞研究成果,把细胞说扩大到动物界,提出一切动物组织均由细胞组成,从而建立了生物学中统一的细胞学说。

1858年,德国病理学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的著名论断,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生命自然发生说的观点。至此细胞学说才全部完成。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归纳比较

共同点:有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不同点:最主要的差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大小不同,原核比真核小

真核有膜性细胞器,原核没有

注:

①原核生物的拟核中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

②单细胞生物不都是原核生物,如伊藻、酵母菌、绿眼虫等。

③目前新发现的细胞中最小、最简单的可能是支原体,该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是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

⑴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⑵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2.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显微镜的5个步骤是取镜、对光、安放、观察、收镜。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节细胞(高中生物总复习)(1)

(1)取镜: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从盒子内取出,并把显微镜放实验桌上,略偏左距边缘7厘米左右,从盒子内取出并安放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把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睛看着目镜,转动反光镜,让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里面,看到较亮的视野后停止转动。

(3)安放切片:将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不要产生气泡)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使呈像更清晰)。

(4)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从旁边看着,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镜:取下玻片,转动转换器,将低倍镜或无物镜的地方对准通光孔,让镜筒缓慢下降,然后关闭显微镜,套上外罩。

3.明确镜头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⑴区分目镜与物镜的方法:目镜直接放在镜筒上,没有螺纹,物镜需拧在转换器上,有螺纹。

⑵放大倍数与长短的关系

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该模变距离越近。

②路径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注:

⑴成像特点:显微镜呈放大倒立的虚像,实像与像之间的关系是实物旋转180度就是像,如字母“b”在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

⑵移动规律:物象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即“同向移动”。如物向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才能使其位于视野中央。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节细胞(高中生物总复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