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到北戴河避暑,认识一位朋友,大学副校长,学识渊博,为人随和,我俩相见恨晚,相谈甚欢。朋友知道我喜欢写作,回学校后,发来一篇文章,希望“不吝赐教”。赐教是不敢也谈不上的,不过,将文章细读了一遍,倒真是吸引了我!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文气十足,视角很是独特,从一墙之隔的两家大学谈起,论及北大与清华的异同,读来很是有趣。好文不敢独享,征得朋友同意,现转发于下。


北大和清华是在一个地方吗(北大清华到底有何不同)(1)

一墙之隔,风景迥异

逸尘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道生态味道很浓的风景,大学与大学,常常是同居城中一域,毗邻而立,共同生长。有的大学间就是一墙之隔,彼此犬牙交错,声息相闻。比如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等。

一墙之隔的两所大学从外观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仿佛是一所大学,但各自向世人张扬的常常却是别样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此方面的典型代表当属北大与清华。

北大与清华,并蒂莲花一样盛开于京城风景优美的西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两所大学,在国内高教界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声名远播。同时也是两所特色鲜明、文化迥异、极具精神魅力的大学。因其著名,因其并肩而立,更因其不同,常常被国人相提并论,相较短长。

多年来,因工作关系,记不清有多少次走进清华和北大美丽如画的校园,在各种场合,接触过不少清华人和北大人,感受和领略过这两所大学各自的风采。耳边也常闻人们基于不同角度对这两所大学的诠释、比较和述说。

如: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北大从大处着眼,清华从小事做起;北大是理想主义的,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洒脱狂放,外向力强,清华严谨务实,内聚力大;北大重个性发展,清华重团队精神;北大喜欢一鸣惊人,清华偏好处世平和;北大是人文的,清华是科学的;北大老,清华洋;北大的哲学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清华看重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些街谈巷议,虽说可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北大和清华长在一起,却全然不同。

任彦申先生先后在清华北大求学就职三十余年,其中在清华大学任职十五年,北京大学任职十年,期间担任六年党委书记。应该说,此份经历,使得他对北大与清华的不同,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全面而独到的理解。近期有幸拜读了任彦申先生去年7月所著的《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作者在这本书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心得重点阐述了人才理念、大学管理、思潮和学潮风险与对策等,其中专辟一章“我观北大与清华”,讲了自己对北大和清华的认识、比较与评价。

作者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北大思想解放、思路活跃、务虚能力较强,喜欢坐而论道,想法多,办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华严谨务实,想法少,办法多,想得到,办得成。”;“北大和清华不仅有异,而且有同,本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充满着追求真理、崇尚知识、珍惜人才、关爱学生的大学精神,有着共同的办学思想。”;“如果将两所大学的‘想法’和‘办法’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

读完此书,掩卷深思,作为大学管理者,任彦申先生或许在内心深处有着关于北大和清华比此书能写出来的上述内容更为深刻和到位的感受与体会,也许由于种种原因,不便述说,其诉之纸面的东西虽说是有痛有痒,但看起来还是对两所大学现象上同与不同的直观认识层面上印象,未直抵本质层面的东西。

其实,我个人认为,北大和清华过去、现在以及预期的将来恐怕并不因人们对其不同的认识而趋同,也不会因人们的主观期望而结合、同化。清华建校近百年,北大建校100余年,两校都历经沧桑与变迁,而且就是两校之间历史上也曾分分合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无论何时,不论如何地借鉴和融合,清华终究办不成北大,北大也终究办不成清华,两校比肩而立,人们看到的和体味到的依然是两道亮丽却迥异的风景。

这种经久不衰的差异背后有着怎样的源泉和支撑?是什么东西使得两校特有的精神和文化长久保持并发扬光大,使其始终特立独行,泾渭分明?这恐怕才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当然也是一个难解之题,甚至可能是无解之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问题只能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通过不断追寻、梳理和叩问两所大学的精神与灵魂来获得认知。

北大,清华,都是一幅精美厚重的画卷,一部博大精深的书,其内涵深邃,乃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同想起真理与朋友时会想起哈佛大学,想起学术自由时会想起斯坦福大学,想起求知学习时会想起剑桥大学一样,如果我们想起民主科学时会想起北大,想起厚德载物时会想起清华。这就够了。

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北大始终是北大,清华始终是清华,一墙之隔,风景迥异,犹如两颗夺目明珠,质不同但同样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