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某地的农户向我们反映,棚室内的番茄上出现了果实凹凸不平,甚至畸形的症状,发生较为严重。 当地棚友对于该病病因不明确,一时无从下手防治,截至目前全棚蔓延,损失较大。 了解到棚友的情况,我们让其进行了病样邮寄。 我们针对 寄送的病样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定该病害是由单一病毒——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侵染所致。

一、田间发病症状

番茄叶、茎、果均能感染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发育不良且浓密,果实变小;随着病情的发展,果面凹凸不平(图1A),果实畸形(图1B、C)并有不规则形坏死斑(图1D、E),呈暗褐色,油浸状;病部变色仅限于表层组织,不深入果肉(图1F)。

黄瓜叶斑病传播途径(黄瓜花叶病毒来袭)(1)

A、果面凹凸不平

黄瓜叶斑病传播途径(黄瓜花叶病毒来袭)(2)

B、果实畸形

黄瓜叶斑病传播途径(黄瓜花叶病毒来袭)(3)

C 、果实畸形

黄瓜叶斑病传播途径(黄瓜花叶病毒来袭)(4)

D、果面不规则形坏死斑

黄瓜叶斑病传播途径(黄瓜花叶病毒来袭)(5)

E 、果面不规则形坏死斑

黄瓜叶斑病传播途径(黄瓜花叶病毒来袭)(6)

F 、果肉内无褐色病变

图1 番茄病毒病的田间症状

二、室内检测,确定病因

为了准确诊断病因,我们对番茄果实病样进行了初步的显微镜检查,未发现菌溢、菌丝、分生孢子等细菌、真菌特征。 随后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番茄果实病样总RNA/DNA,利用番茄上常见的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阴性对照为健康番茄果实。 结果显示(图2): 待测样品中只有引物CMV扩增出735 bp大小片段,其他病毒的引物和阴性对照未扩增出相应条带。 确认该病害是由单一病毒——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所致。

黄瓜叶斑病传播途径(黄瓜花叶病毒来袭)(7)

图2 番茄病毒病分子检测结果

其中:M:BM5000 DNA Marker;1:CMV;2:TMV;3:ToMV;4:TSWV;

5:ToCV;6:PVY;7:PMMoV;8:CHiVMV;N:阴性对照.

三、传播途径

1、 种子传播

CMV是典型的种传病毒,携带该病毒的种子形成带毒幼苗,从而作为病毒病发生的初侵染源。

2、 昆虫传播

CMV主要通过多种蚜虫如桃蚜、瓜蚜、菜缢管蚜等,以非持久的方式(口针穿刺)进行传播。蚜虫从获毒到传播仅几秒到几分钟,没有潜伏期,经过蚜虫的二次传播形成发病中心,从而引发病毒病大面积爆发。

3、 农事操作传播

机械接触是CMV的重要传播方式,如农具刮擦、打杈、整枝时,病毒通过汁液摩擦接触对健康植株进行侵染,可导致病毒迅速传播。

四、综合防治技术

1、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催芽播种。

2、 加强栽培管理

选育健壮幼苗进行定植,及时除草,清除田间病残体;也可喷施含锌、硼、钙的叶面肥,促使番茄生长旺盛,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 田间防治

蚜虫是CMV的重要传播介体,在番茄定植时,田间每穴施用5%吡虫啉颗粒剂(省力宝)3~5粒(500g/亩),可以有效防治蚜虫,切断CMV的侵染源;番茄定植后发病前,喷施药剂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防治蚜虫,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45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600倍液等药剂防治病毒病。

作者:揣红运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