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前生后世(近代思想启蒙者袁枚)(1)

袁杰伟

袁枚似乎在文学史上不是很“有名”。

好几位20世纪80年代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人听说我在写袁枚,说:“是袁牧吧?好像是明朝的。”

也难怪,现在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中小学时代确实没有读过袁枚的作品,而绝大多数人对一个文学名家的了解与认知,又主要是在中小学时代。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袁枚的作品并没有被选入中小学课本。

但袁枚在新生代中又渐渐为人所知。近年来,袁枚的《所见》《随园后记》《与薛寿鱼书》《黄生借书说》等多篇作品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课本,其《子不语》中的“女人是老虎”的故事,也被改编为歌曲广为传唱。中小学生对袁枚是不会再有我们这一代人的陌生感了。

而在一些对袁枚有更多了解的人中,很大一部分对袁枚的“印象”似乎不太好,有说他是“色魔”的,有说他是“吃货”的,更有人说袁枚就是“好吃好色好玩”的。也许,每一个名人被大众所认知的都是其表面,甚至是其被扭曲的表面。

我想,写《袁枚传》这本书,至少要让读者对袁枚有一个比较全面、本质的认识,让读者感受到袁枚人生的追求选择及其思想、情感、诗文中所蕴含的正能量、超越时代的意义。

2012年8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创作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瑜老师在点评作者发言时指出,一定要把袁枚当作一个思想启蒙者来写。在袁枚思想轨迹的描述上,我一直是按照这个提醒来定位的。那么,如何看待袁枚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价值呢?

早在19世纪,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就有中国文化自身不可能孕育出现代性因素的论说。这一学说曾影响1929年至1937年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然而,20世纪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明清经济史研究,以大量第一手材料验证了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断。清中期和晚清时期,许多商业资本转化为手工业资本而不再流向土地,不少地主、士人乃至官员弃农、弃文、弃官经商,一些不带有政治、军事性质的纯商业性质的市镇兴起,证明中国人也参与开创了世界现代史。袁枚就属于清朝中期弃官经商的典型代表之一。

1985年出版的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承认中国的现代化萌动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前,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中国社会内部演化的结果”。而中国内发原生的现代化思想文化的历史根芽就是在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之中,这种启蒙思潮的集大成者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袁枚是在这一启蒙思潮影响之下的思想者和实践者,他是以诗人、作家而不是以思想家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他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全部蕴含在他的生活和写作实践之中,蕴含在《子不语》《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等作品中,如盐之溶于水,由于缺少纯理论的著作,以致人们难以认同他是一位思想启蒙的重要参与者。《袁枚文集》60卷,其中不少带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抨击封建王权、封建道统、封建孝道,反对女子裹脚,提倡性灵之学;在生活实践中,他倡导女子学诗,组织女子诗会,扶持后学,嘲弄腐儒腐官,经营文化产业,收费选诗,讲究美食,乐于与官场有识之士来往,这些做法大胆突破了传统的义利观,突破了传统的男女之大防,突破了传统的清高思想。由于袁枚交友广泛,他的书又广为发行,主盟诗坛达50年之久,他的思想启蒙的实践和诗文都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园留韵——袁枚传》 袁杰伟 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