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

中科院的研究员

用平时吃剩的骨头

带你走入恐龙时代……

你们班有这样的沙雕同学吗(拼鸡骨头被狂赞100w)(1)

吃黄焖鸡,拼出

化石佛法僧鸟和始祖鸟模型

你们班有这样的沙雕同学吗(拼鸡骨头被狂赞100w)(2)

吃鱼头泡饼

拼出了胖头鱼脑颅模型

你们班有这样的沙雕同学吗(拼鸡骨头被狂赞100w)(3)

喝甲鱼汤

拼出了甲鱼的骨骼模型

……

你们班有这样的沙雕同学吗(拼鸡骨头被狂赞100w)(4)

这位吃饭、上课两不误的神仙老师叫卢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古鱼类学。

一顿大块朵颐后,她把食物残骸剔骨、洗净、吹干、拼接,直到散落的碎骨变成一副完整的骨架教具。

你们班有这样的沙雕同学吗(拼鸡骨头被狂赞100w)(5)

有人调侃说:“遇到卢老师,餐馆都不敢偷工减料了。”

你们班有这样的沙雕同学吗(拼鸡骨头被狂赞100w)(6)

卢静一直有传播自己专业知识的想法,“其实还是挺冷门的,全世界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也不过几十个人。”她曾直言,“如果不努力做点什么,如果以后大家都不重视古生物了,很难想象这个学科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此前,她尝试过各种形式,发表科普文章、在博物馆做讲座,“如果要说我做过最大的科普,就是和老师一起在《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里编了古鱼类学这一章节。”卢静说,这些都是比较传统的方式。

直到今年5月,卢静参与审核了一个科普视频。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特聘专家,这原本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却让她产生了用短视频做古生物科普的想法。

你们班有这样的沙雕同学吗(拼鸡骨头被狂赞100w)(7)

如果直接讲这些骨头的构造,很多背景知识会让人望而生畏。

“我们就想到通过大家熟悉的角度切入。”她说,“大家日常最多接触到骨头的机会当然就是在餐桌上,就想通过拼装常见食物的骨头,引起大家的兴趣。”

于是,她在“玩骨头的卢老师”上发布了第一期视频:把鱼头泡饼里的胖头鱼头骨变成骨骼标本。

卢静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好笑,因为我们给自己选了一个超难的开头,鱼的骨头在常见动物中是最多、最复杂的,而且刚吃完的鱼骨头油乎乎的一点都不好搭、不好粘,第一个视频花了整整七八个小时。”

你还见过哪些神仙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