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1)

杭州西湖边,有一座祠堂,上面书有一幅对联,对联上是这样写的: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2)

当娇娇妈读这幅对联的时候,能感觉到这背后的哀叹、惋惜、无奈。

而这幅对联所描写的主人公是谁呢?人们把他的冤屈和宋朝岳飞来对比?

民间甚至有传言,说这位人物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转世。

他就是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间的于谦。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于谦的代表作《石灰吟》吧。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3)

石灰石要经过千万次的敲击,才能被人们运出深山,

还要经历烈火焚烧,但这对于石灰来说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粉身碎骨都不带怕的,

只要在世间留下清白之名。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4)

这首《石灰吟》,是明朝著名大臣于谦的名作,而他的一生,也如这首诗一样,留下了清白之名,也让杭州西湖,更多了浩气长存。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5)

有个形容做官廉洁的成语,叫两袖清风,主人公就是于谦。

说明朝正统年间,朝廷有个大宦官叫王振,他以权谋私,经常向各级官员收受贿赂,而官员们为了讨好他,也是主动贡献。

唯有于谦,每次进京城跟皇帝汇报工作,就是不带礼物。他的朋友就劝他:“你虽然不给王振送财宝,也应该带一些当地土特产,至少是一个人情啊!”于谦举起两个袖子,说:“我只有两袖清风。”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6)

后来于谦遇上了他人生最大的考验之一——土木堡之变。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7)

1449念,蒙古瓦剌部入侵,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领兵亲征,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几乎全军覆没,皇帝被俘虏。

消息传到京师,朝廷为之震动。怎么办?这种感觉怎么那么像北宋的靖康之变呢?

要么学宋高宗逃跑吧?正在紧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指责那些主张逃跑的人,说只要一迁都,大明就真的亡了,宋朝就是个例子。

他在朝中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立新君,坚持固守京城。终于打败了瓦剌大军。

于谦靠着自己的忠心和胆识,力挽狂澜。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8)

但是有时候害死人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政治斗争是残酷的。

于谦立的皇帝没几年就死了,原来被俘虏的明英宗又从草原上回来了。

他回来之后,没过多久又登上了帝位,他怎么可能容忍曾经抛弃自己的于谦呢?他才不管什么于谦拯救大明呢?最后于谦被杀。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9)

士兵在查抄于谦家里时,只发现一柜子书,以及上一任皇帝赐给他的蟒袍玉器等,于谦丝毫未动。

史书记载于谦去世时:“阴霾密布,天下人都认为于谦之死是千古奇冤,京城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哭泣的。

京城老百姓知道:是于谦从瓦剌铁蹄下拯救了他们。而朝廷的那个皇帝,却是落井下石的宵小之辈。

于谦一死,大明王朝就少了一位社稷之臣,然而他的死,对天下人心的摧残不可估量。

历史何其不公,一代大丈夫遇上了这么一位天子。

历史又是何其公正,英雄之名,永远流芳。而曾经杀害于谦的凶手们,也永远受到历史的审判。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10)

让我们回到《石灰吟》这首诗上。

这首诗仿佛就是于谦个人生命的写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前两句写的是石灰石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千锤万凿”四个字,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11)

于谦这里渲染这个过程,一方面表现开采石灰的艰难,一方面是在说明石灰石是非常坚硬的,所以要经过千锤万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坚强的品质。

石灰石被挖出来后,还需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成为生石灰。

石头本是无情之物,于谦却赋予石头一种人格魅力,石灰石在烈火的焚烧下“若等闲”,石头从容淡然。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写出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面对烈火焚烧、面对粉身碎骨,石灰都不怕?

为什么不怕?

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因为石灰石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所以它在面对这么多艰难困苦与磨练,丝毫不畏惧、不妥协,因为它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清白。

古诗词石灰吟朗诵(晨诵石灰吟)(12)

《石灰吟》是一首非常棒的托物言志诗,前面三句既是描写石灰的制作过程,也象征着一种人格,虽九死其未悔的人格。

于谦死后,人们把他葬在了西湖,与岳飞一起,合称“西湖双忠”。

他们忠的,不是一家一姓的皇帝,那是愚忠,他们忠于的是“社稷为重君为轻”、忠于的是华夏文明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正因为此,他们值得光耀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