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这是一个春梦般的话题。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感觉,自己不再年轻?

年龄渐长的感觉是什么?

有人为了家庭事业焦虑,有人心态渐渐平和。

李冰冰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1)

1 对于“年龄”刻板印象的谬误,形成了“年龄歧视”

我想从它的概念说起。

1969 年,美国老年病学家巴特勒(Robert N. Butler)创造了“年龄歧视”(ageism)一词,来描述老年人在享受公屋福利时受到的来自年轻人、中年人的歧视与敌意。巴特勒提出年龄歧视的概念之前,美国政府刚刚通过了《1967 年就业年龄歧视法案》,要求公司在招聘、升职、薪资、辞退等环节保护 40 岁以上的劳动者。

然而,法律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无力,受害者总是很难证明年龄是构成歧视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年龄歧视的诉请一再被驳回。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也就可以更能理解,“法治”?而不是“法制”了。

年龄歧视的概念后来被挪威学者拉尔森(Lars Larsen)和索勒姆(Per Erik Solem)拓宽了。他们提出,年龄歧视是基于年龄或是对年老的认知,而对年长者形成的刻板印象、偏见和区别对待。

此时,距离“年龄歧视”的提出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情况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的转变。

“容易累,没力气,不像以前那么能熬了。“

李冰冰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2)

对于“年龄”刻板印象的谬误在于以偏概全、先入为主,年龄歧视也不例外。但事实上,变老并不必然意味着判断力、行动力、以及生理机能的衰退。

2 我们无法设想自己变老,尤其是在失败中变老

“我们此刻身处的社会变化加快。知识、记述和生活模式不断更新,年轻人首先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老一辈则裹足不前,什么都看不惯,很快就变成了孩子们的小学生”——这是米德在 1960 年代作出的观察。

当下历史如此反复上演。

在上世纪,《纽约客》(The New Yorker)盘点称,一名工程师所拥有知识可以延用 35 年;到 1960 年代,时间缩短为 10 年;现在,一名软件工程师每隔不到 3 年就需要更新一次知识。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年龄的理解也会时常变化。毕竟,年龄不止是生理变化,它更体现于一种心态上的变化。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反衬出了年龄歧视的局限:它过于强调年龄的重要性,以年龄来整齐划一地评价个体,而忽视了个体性格与能力的实际差异。

简单来说,年龄的刻板印象规定了多大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而这就是一种不自由。

李冰冰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3)

“年龄”已经成为伴随当代人终身的焦虑来源,它对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提出了具体而严苛的纪律,使我们置身于一张几乎密不透风的时间表中。

“恰当时机”和“生命历程”是社会学家埃尔德(Glen Elder)1960 年代提出的概念。

这些“计划内”的年龄节点,大致对应着社会学家所说的“恰当时机”(timing)。它假设,个体生命历程如同机器般受到某种法则的支配,任何一步的行差踏错,都会决定性地影响未来,从而催生了类似于 30 岁就要买房结婚这样的迷思。

“一年365天,恨不得360天都在外面工作。”

李冰冰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4)

也因此生活在对“犯错”的恐惧之中。

它扼杀了对话的可能性,也让很多人忽略了:我们终将变老,而那些年长者也曾经拥有青春。

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压力,正来自“年轻”本身:我们无法设想自己变老,尤其是在失败中变老。

3 岁月或是尖刀,但你却是顽石,折断他,你还是你

在我们的印象里,年龄似乎只和时间有关。

绕太阳公转一年,人就年长一岁,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退休”“代沟”这些社会概念。但以数字呈现的年龄与人的肉身终究不是一回事。问题由此产生:在社会中形成的年龄观念,是否会反作用于人的身体?

李冰冰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5)

换句话说,年龄歧视是一种自证预言,它让年长者“真正”变老。尽管时间看上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由年龄观念指导的实践却一再放大了不平等。

李冰冰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6)

女性之所以对年龄更敏感,是因为在恶劣的职场与社会性别环境中,他们被要求保持青春的容貌;少数族裔、经济落后地区的年长者之所以更无助,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类型往往更青睐所谓“青壮劳动力”,也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换句话说,年龄不仅本身是个问题,也是其他社会问题的症状。

我是怎么理解的?我认为世界本没有时间,人们创造了时间,以约定共同作息更好的合作。

年龄亦是如此,区区一个数字而已。

人生的列车,难道不是该由目的地决定从哪下车吗?目的地没到跟着大家仓皇下车?该去的地方没去成,车票差价还没人给你退,你亏不亏?

在这个多元化生活的社会里,你可以只是你自己,时间、岁月、年龄这些人造的刻度对你毫无意义。岁月或是尖刀,但你却是顽石,折断他,你还是你

李冰冰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7)

当我看过《时间简史》可以肯定,有关年龄的种种刻板印象已经不合时宜,更不会适用于将来。

新的生物技术、新的消费热点与经济模式,这些科技与社会进步必将改变人们的年龄观念。

他们的意义不在于像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那样,制造出完美的人类,而在于帮助个体过好生命历程的每一个阶段。

回到最开始,这也是巴特勒 1969 年给出的答案。他在那篇里程碑式的文章里引用了披头士乐队的一段歌词:

Will you still need me,

你是否还需要我,

Will you still feed me,

是否还喂饭给我,

When I’m sixty-four?

当我 64 岁的时候?

“The Fall”在英文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下坠。人到中年,也是生理上和精神上加速衰老和下坠的一个过程。

对生活的无力感是一个人变老的开始吧。

4 不惧年龄,我们的‘小时代’也终究会汇聚成‘大时代

所以,屏幕前的你明白了吗?

一个人老去的标志,绝不是老成稳重、沉默寡言,而是不肯再尝试,不再有好奇心探索未知的世界,不肯再容许自己置身不熟悉的境地。

在高中大学时代,我们好像热衷于宏观叙事的一个时代,我也曾迷恋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那种对于爱对于真理的狂热追求。是我能成为以个人奋斗为核心的“大时代”。

而现在,我能看到的几乎是更具个性化碎片化,讲究自我为中心的一个“小时代”。我为什么称它为“小时代”?是相比于60,70年代,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同一件事,都在为同一个理想而奋斗,穿一样的工衣,留一样的发型,举国高考,举国下乡。

而“泛90后”,我们出身的时代呢,很少有大范围宏观的内容来干扰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也更加分化成越来越独立的状态。

这也是这个时代“矛盾和碎片化”的一个发展。

想到一部影片《伟大的盖茨比》,盖茨比身处的时代是美国经济发展最快,泡沫最多的“爵士时代”。那些史诗般的大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个人的影子,而一个个人的碎片化小时代,也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的大变迁。

而我们的‘小时代’也终究会汇聚成‘大时代’,也有机会从‘小格局’成长到‘大格局’。

李冰冰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8)

​“年轻歧视”或许无法摆脱,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