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1)

最近,一些文友对如椽巨笔的一篇文章《汇报工作总被领导打断追问?老秘:要用好“倒悬”这个绝招》很感兴趣,也许,文中的某些方面正好触及到了文友的“痛点”“伤心处”——文字秘书总是擅长以文会友,不擅长以语会友,于是一些文友活学活用,让我真是大开眼界!如椽巨笔与一位文友的对话,这位文友就巧用了“倒悬”技能。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2)

如椽巨笔与一位文友的对话

有一些文友,建议如椽巨笔再出一期如何讲话的文章。为了满足文友需求,如椽巨笔尝试着写了这篇,主要谈两个方面问题。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3)

一、为什么要删繁就简三秋树?

如椽巨笔记得李瑞环说过一句话:文到高处,言少而意多。这句话用在我们工作之中,也完全适用。原因有二。

一是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都非常忙,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能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这个就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是在机关单位中,“话痨”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对于文字秘书和办公室的干部,“少言寡语”应该是在单位工作时的标配。在领导身边,身份特殊,言多必失,这些细节一定要注意、注意、再注意。实践证明,一个多嘴多舌的干部在办公室部门是工作不长久的。

因此,我们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自己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其他人,特别是领导的时间,这也是对领导和同事的一种尊重。

大家可能都记得有这样一个事例:日本有很多企业,在会议室都在醒目的地方贴着一张纸,上面有一个计算公式——参加会议的人数和所占时间是如何表现为费用的,如果我们对1个听众说话,啰嗦1小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浪费1个人1小时的时间,如果是100人,那就是100个小时的时间,正所谓,浪费别人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4)

二、怎样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5)

其实,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有很多非常凝练的词语,能够起到“言简义丰”的作用。毛泽东在党的八大致开幕词时,最后两句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可谓点睛之语,虽然只有12个字,却意义丰富。这句名言后来毛泽东也曾说,这是秘书田家英的多次琢磨后的成果。

我建议文友多看看李瑞环、李小三、黄建国的讲话文章,从中可以学习到选词、炼词、用词的技巧。只要平时多多积累,自然会厚积薄发,最终能达到信手拈来、神来之笔的境界。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6)

这里主要是强调说话不要啰嗦,要分清主次,将受众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最主要的目标上来。比如:客人到办公室来,一般人会说:您好,请坐”;但也有一定特殊的人,想讲讲排面,也会客客套套的说了一大堆,比如:您抽空拨冗,您怎么怎么样的,说了一大堆,却还没有请人坐下。

在工作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向领导单独汇报工作时,不要总是穿鞋戴帽,废话连篇,估计领导听着都有想打你的冲动——我天天听,还给我说这套。这里绝不是说穿靴戴帽没有用,而是要分场合和地点。现在,一些领导下去调研,或者开会听汇报,在开会前,都会说:“挑干的说”,或者有的更直接一些:给你5分钟时间。

这里提倡说短话,与穿靴戴帽一样,都是要因事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资本论》《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虽然篇幅都不短,但读起来却不累。一个好的讲话文章或党课报告,2个小时还意犹未尽。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文章合为时而著。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7)

记得人民艺术家老舍曾说,耳朵不象眼睛那么有耐性,听到一个不爱听的字或一句不懂的话,马上就不耐烦,所以说话要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词句。这一点尤其需要秘书注意。

还需注意说话不要咬文嚼字。语言学家赵元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曾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人把“我要一杯白开水”说成“我要二百五十西西氢二氧,它的温度需要达到沸点,并且要维持着比较高的温度。”抛开简单明白的说法不用,偏要用啰哩啰嗦不易懂得的说法,世间再没有比这个更傻的事情了。

此外,一定要分清楚讲话和文章的不同之处,应该少用修饰语、倒装句,不用隐晦、艰涩的词句。过多的修饰语,易引起听者反感,句子的意思极易为修饰成分转移。运用倒装句,会增加听者理解句义的难度。口语同书面语不同的一点是,话说出后,听者马上就能作出反应。

倒装句把原因、条件置后,结论放前,听者是先听结论,待原因、条件尚未说出的一瞬间,难免有误解。例如,办公室主任对秘书说:“这个会你就不必参加了—如果这份稿子没写完的话。”秘书先听到的是不让参加会,在未听到述说原因时,即可能产生短时误解,为语言交流增加阻力。至于隐晦、艰涩的词句,令人费解,在秘书语言中尤不可使用。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8)

记得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市突发安全事故,有多人被困在矿坑中,救出后需要大量血浆,某部队指挥官召集战士说了两句话:我们的任务,献血;目标,市中心血站。出发!如果把前因后果再说一遍之后,再出发,恐怕早已过了最佳的时间。

明朝的茹太素给朱元璋上的一个奏章长达一万七千字,真正切题的只最后五百字,为此皇帝下令打了他一顿。茹太素挨打留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说话同写文章一样,必须紧扣中心,对可有可无的材料,对可说可不说的词句,必须“割爱”。

那么,具体怎么割呢?要围绕中心,对杂乱的材料整理、归类,从中找出材料间的内部联系,能说明中心的留下,不能说明中心的去掉,这样才能保证说话扣题。这是说话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否则,偏离中心,越扯越远,废话连篇。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9)

这里的口语不是指直白通俗的语言,而是指口头语,如:“是不是”“对不对”“是吧”“对吧”“反正”“这个”“那个”等等。这其实是一种语病。一句一个口头语,不仅增加了说话占用的时间,而且让受众心生反感。

如,有人叙述自己去参观的经过,她说:“今天吧,是我的休息日。我一个人吧,到这里来参观游玩,。一进来吧,就觉得吧,这里挺美的……”

大家听听,是不是很不舒服。

特别是一些不恰当的口语,还可能对别人带来伤害,如:“我告诉你”“你懂吗”等,会让人有一种被压迫感,心生厌恶。之后,你说的再怎么好,别人也会对你的话不再感兴趣。

有口头语习惯的人,要时刻注意自己提醒自己,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腹稿”一下,不要脱口而出。另外就是降低说话的语速,减少说话的频率。之后把自己的不好的口头语适当地进行改造,如,可将“你懂吗”这句口头禅换成“你说呢”,意义相近,但语气委婉,给人亲切谦和之感。

领导不表扬不批评感到迷茫(领导总批评你不会汇报工作)(10)

以上就是我们工作中经常能够用到的5种精练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各位文友可以综合进行使用,相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