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历
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他们掌握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并以此安排农事,他们把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每季分4个月,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样一年有365天。这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仅差1/4天。
太阴历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之间的那段时间作为一个月,一年12个月,其中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总共354天,而与地球公转一圈相差的天数,就用了置闰的方法来弥补。
干支纪日法
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周而复始地来纪日。
从夏代后期几个国王的名孔甲、胤甲、履癸就可以看出来。
商代进而把天干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又叫六十甲子,用来纪日。
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肩胛骨上就刻着完整的六十甲子。
商朝还把一日分为若干段落,如“旦~清晨、明~黎明、中日~中午、昃日~下午、昏~黄昏,夕~晚上。
周代又用十二地支来记时,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从半夜算起叫子时,以此类推。
殷历商朝历法已相当完备,商朝的立法一般是阴阳合历,以太阴(月)纪月,以太阳纪年。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月分大小,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月至于年末。这是中国设置闰月的开始,用闰月来调整太阳历与太阴历的参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起初3年1闰,但多出几日。春秋时采用19年7闰的方法,使阴阳历基本一致。这个发明比希腊人早了100多年。
有人认为商朝后期已出现年中自闰法。商朝的历法又称为"殷历",这种阴阳合历在我国一直沿用了好几千年。
商人已用干支纪日法,并将每个月分为上、中、下三旬、一旬10天。而西方采用4分法,每7天为一周。
甲骨文中有"今春、今秋、日至”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季节的划分。
公历的来历公元前1世纪中期,罗马终身独裁者,“祖国之父”,尤利乌斯.凯撒把埃及的太阳历引进罗马,并用自闰的方法,消除每年约1/4天的误差,每4年置一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由于,凯撒生于7月份,他为了突出自己,特别的把七月命名为“尤利乌斯,英文JULy,并且,把包括7月份在内的单月定为31天,双月定为30天,其中的2月年为29天,闰年30天。这就是用凯撒的名字命名的儒略历,儒略历是尤利乌斯的另一种译法。
后来,凯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因自己生在八月,便仿效凯撒,将8月命名为奥古斯都。奥古斯都在英文中为AugUStus。为表明他与凯撒同尊,八月份的天数也不能少于七月,他便从二月份中拿出一天加进八月,使八月成为大月31天,又同时把9月、11月两个单月,改成了小月30天。而10 月、12月,两个双月相应的改为大月。
这些规定,以后就一直沿用下来了,到了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主持修订“儒略历”,制定了“格里高利历”,这就是现今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
星期制在亚述,新巴比伦时期,人们认为日、月、水、火、木、金、土,7个星神各执勤一天,7天一轮换,这就是世界上通行的7天一星期制度的最早来历。
复活节,圣诞节,公元纪年。卢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节日期间人们一般要吃复活节彩蛋象征生命和繁荣。
每年的12月25日是纪念耶稣诞辰的圣诞节,在节日里教徒家里要置圣诞树,扮圣诞老人,赠送儿童礼物,亲朋好友互送贺卡和圣诞卡等等。
现在所通用的公元纪年,也叫基督纪年,六世纪基督教僧侣狄奥修斯推断耶稣诞生在罗马建城之后的754年,并以此年作为基督纪元元年,编制教会历表。
此后,英国史学之父比得又用"基督之前"表示耶稣生前的年代,在教会的支持下,首先在基督教流行的地区使用,后为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故称“公元”。
公元缩写为A.D.(拉丁文AnnO DOmini),意为主的生年,公元前缩写为B.C.(英文为BefOre Christ),意为基督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