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宅门》的第一场重头戏是白家二爷到詹王府去给老福晋和大格格看病。

白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药到病除,颇受宫里和皇亲贵族的青睐。

詹王府老福晋的病一直是由白家老大白颖园给看的,这天不巧,白颖园在太医院没回来,便叫白家老二白颖轩替了去。

待给老福晋诊完,詹王爷不吝称赞,要给双倍诊金以示感谢。可没承想,等给大格格号了脉开了药方,却被撵了出去。不仅如此,詹王府众人还当街打了白家的下人、砸了白家的车、杀了白家的马。

老二吃了哑巴亏却不明就里,只能稀里糊涂地回家,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白老爷子白萌堂。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1)

白萌堂,白家的实际掌权人,有勇有谋,说一不二,平生最看重的便是治病救人和白家老号的声誉。

儿子去看病却被砸了车杀了马,这不等于告诉世人白家医术不行,断错了症吗?简单一个喜脉,以老二的医术断不可能诊错。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詹王府大格格年方29,尚无婚配。既如此,又哪来的喜脉?打人砸车杀马皆是为了维护大格格的声誉。

白老爷子一听就炸毛了。

自家闺女做了丑事,却要砸了白家的牌子,殊不知医不可欺。白家的牌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济世的根本。

王府此举,不只是栽了老二一个人的面,是栽了整个白家,毁了白家数代的医德和名声。个人栽了跟头无所谓,可白家老号栽不起这个跟头。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2)

02

白老爷子要为白家争这口气,告诉詹王府白家不是好惹的。

先是向王爷赔罪:犬子初出茅庐,医术尚浅,竟敢到王府献丑。

再亲自给大格格把脉:没什么大病,不过是腹中长了痞块,吃几副化解的药就好了。

暗中开的却是安胎的药。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3)

六个月后,大格格显怀,事情昭然若揭。王府火烧急燎地找到白萌堂,怪他诊错了脉。白老爷子眉毛一蹬:既是我错了,我家老二总是对的吧?你们何以砸了车,杀了马?

王府这才知道上了老头的当。只求白家保守秘密,别败坏了大格格的闺阁名誉。

老爷子只有一个要求:赔车和马。

当初砸车杀马是为了维护大格格,如今赔车和马不等于告诉别人大格格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么?王府自是不肯。

白老爷子是个狠人。

你不是想瞒着么,我偏要向刚刚打仗回来不知实情的王爷道喜。詹王爷得知女儿做下如此丑事,勃然大怒。虽迫于无奈赔了白家车马,但事情到此并没完。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王府权大势大,还治不了你一个白家吗?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4)

没几年,宫里有一位嫔妃吃了白家老大的方子,死了。有意思的是这位嫔妃得罪了太后老佛爷。

看过《甄嬛传》的应该都明白是怎么回事,无非后宫权力相轧,白颖园做了替罪羊。

不巧的是这位嫔妃正是詹王府的二格格。詹王爷新仇旧恨加到一起,与白家势同水火,放话:誓要把白家置于死地。

没多久,白老大便被判了斩监候,白家老号百草厅也被查封。白老爷子危难之际把家业交到了曾劝他小不忍则乱大谋、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二奶奶手上。

至此,事情告一段路。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5)

03

整件事当然是詹王府的错:大格格不规矩在先,詹王爷仗势欺人在后。

可深受其害的却是白家:老大被判死刑(后被二奶奶调包后逃亡),大奶奶崩溃自杀,白家老号拱手让人(后被二奶奶机智夺回)。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是《大宅门》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道理。

就像职场中,明明是领导错了,却让你背锅。

你背了,受点委屈,送领导一个顺水人情,领导自然心知肚明。像二奶奶说的让他永远记着咱的好。

你不背,非要把领导抖落出来,争个脸红脖子粗。表面上你赢了,却要时刻防着被穿小鞋。

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原则底线,无关痛痒的事也不必过于在意对错。

再者,白家即使没错,也没做对。

所谓治病救人,身体的病能杀人,心理的病能杀人,未婚先孕同样能杀死一个未出阁的格格。

白家老二没明白这个道理,贸然说了实情,让事情没有了转圜余地。如若换一种处理方式,便不会有接下来的许多事。

人行于事,过于规矩便是迂腐。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6)

04

那么,白老爷子争这口气争错了吗?

并没有。

连詹王爷得知事情原委后,也佩服他的勇气和心计。

而且,白家的名声和牌子,有多重要?百草厅查封后被外人承包,二奶奶单凭“白家老号”这块匾额便成功要走了一半的股份。

如果没有白家世世代代像白老爷子这样对白家老号的看重和维护,它也不会如此深入民心和价值不菲。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7)

有人劝他退一步海阔天空,殊不知:白家老号走到今天每进一步都难似登天,是数代祖先对医术的钻研,救人治病的名声,把人命看的比天大的家学渊源积累传承下来的,岂能退?

只不过他做的有些太过了,行事也不够光明正大。

用计使大格格不得不生下孩子,让詹王府知道厉害不够;还要把事情捅到毫不知情的王爷面前,逼其赔了车马不够,还要当街打骂马儿,指桑骂槐。回了家还要放鞭炮、大肆庆祝,这便是意气之争了。

这不叫争气,叫结仇。以致后来,白颖园被冤入狱,詹王府不依不饶、非要他偿命不可。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白老爷子依旧一步不让,你上折子让我死,我难道不会上折子参你么?谁知犯了老佛爷的忌讳,当下判了斩监候,这时候他才觉出悔意,不该把事做绝。

一味忍让不难,不管不顾地争也不难,难的是“进退有度、当忍则忍”。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8)

05

再说詹王府,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不问缘由就砸了人家的车和马。

白老二虽号了喜脉,可并不知大格格的底细,何至于要打人砸车杀马?这毁的是医药世家的名声和牌子,是白家最看重、最核心的利益。

你闺女的名声重要,人家的医声医德就不重要了么。

本来就是大格格做错了事,却非要毁了白家保全自己。

如此仗势欺人,也难怪别人咽不下这口气、故意使坏。

放到现在,自己吃错了东西,却怪别人的药不对。砸了药店不够,还要广而告之,弄砸一个企业的品牌。

谁能忍?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哪怕王府权势滔天,也难防“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斯琴高娃饰演的二奶奶说的一句话很对:一个人,一个家,立在世上,谁也离不开谁。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9)

哪怕地位高如詹王府,也有用得着白家的时候。

二格格明明死于老佛爷之手,詹王爷心里明镜似的,却非要白老大偿命。

可白颖园入狱没多久,老福晋便病发,点明非要他看病。无奈,只得又去求白家。

只是人家都要死了,还要人家还救自家的人,还是因为自己判的死刑。如此深仇大恨,怎么张口?白颖园肯来么?白家众人答应么?

走到这个绝路,詹王爷也后悔了,早知如此,就应该见好就收,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生在世,谁知道什么时候会用的着谁呢,做事不可做太绝。正所谓: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就像白颖园五年前在街上救了一位老妇人,正好是日后看押自己的朱顺的亲妈,也间接救了自己一命。

所以说,身在低处,失意时,要懂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身在高处,得意时,也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

大宅门白家大爷没死哪些人知道(白家老号差点葬送在白老爷子手里)(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