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禁忌?(与人沟通的3大禁忌)(1)

不可自以为是,不可强词夺理,不可截人话路,更不可妄论是非,才能真正的通情达理。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300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禁忌?(与人沟通的3大禁忌)(2)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少不了与人沟通。

很多人说,沟通就是要多说话,要能言善辩。

其实,真正的沟通,不只是多说话那么简单,还要会说,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场合不能说,这里面有一整套的方法论。

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与人沟通的3个禁忌。

当你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最好不要违反,才能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1

不要违反对方的言默之道

每一个人都有其言默之道,了解对方的言默原则,才能够有效地适应对方的沟通方式,以期双方互相配合,顺畅沟通。

一般来说,中国人不随便开口是一种谨言慎行的修养。

但是,对于值得信任的人或大家的公共利益,我们也会抱着“虽然冒险,也责无旁贷”的决心,打破沉默而有所建言。

我们的态度既不是说,也不是不说,而是把说与不说合在一起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不说不成问题,怎么说才要紧”。

因此说与不说,形成个人的一套言默之道。依据对方的言默之道来进行沟通,应该有助于沟而能通。

一般人的错觉是:必须多说、多问才能有效沟通。

自以为了解对方,或者以为对方不说话便是默认。

其实,对方不说话,并不表示没有意见,或者赞成我们的想法。

不说话很可能包含很多不明白表示出来的意思,诸如不敢说、不愿意说、一时不知道怎样说才好、暂时不想表示以及需要多一些时间考虑等。

这些都必须用心判断,以免产生误解。

对方不说话,我们也不必一直说。双方都保持沉默,自然有突破的时机;若是真的没有,不妨下次再说。

中国人是关怀导向的民族,不方便一开口就谈工作,用关心他来尊重他,顺着他的言默之道来沟通,最为有效。

违反对方的言默之道,往往言多必失,必须慎防。

沟通的时候,除了语言文字之外,还加上某些身体语言,才能构成完整的信息。

不说话的时候,是为默。默,也是一种沟通。

沉默不语的时候,身体语言正在进行非语言沟通。

孔子说:“没有察看别人的脸色就说话,好像瞎子一样。”

便是提醒我们,要多多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 因为“行动比嘴巴说的声音更大”,可惜我们时常忽略掉了。

听错话是一回事,会错意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常常是耳朵听错了,尤其是对方的乡音太重、说话速度太快,或者咬字发音不清楚,甚至匆促之中说错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太强,老是依自己的意思来听出有利于自己的话语。

后者则由于身体语言的判断错误,产生不一样的体会,以致听是听对了,却会错了意,也等于没有听对。

沟通时眼睛看着对方,一方面表示尊重,一方面也是注意他的姿态、表情,配合着耳朵所听到的,才能体会真正的用意。

2

交浅不要言深

交浅不言深是历代相传的沟通禁忌之一。

由于交浅不能言深,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些表面话、义气话、高远话、浅近话和实在话。

沟通时,中国人很喜欢估量彼此的交情来衡量自己的谈话方式,以免触犯交浅不言深的禁忌。

交情不够深厚时——

如果说表面话,对方会认为你的话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说义气话,对方会认为你气焰万丈、目空一切;

说高远话,对方会认为你荒诞不经、不近人情;

说浅近话,对方又认为你陋俗不堪、毫无学问;

说实在话,对方也认为你分析不精、观察不明。

这些心理反应,究其原因,无非是交情不深。

交情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多说一些亲切的表面话,多数人较易接受。

直来直去的义气话尽量少说,以免对方恼羞成怒;引经据典的高远话易落入空谈;家常琐事的浅近话颇为俗气;简单扼要的实在话朴实无华,可时常应用。

交情够的人,通常说话比较方便。

因为对方不容易产生怀疑,即使说错了,对方也认为这是无心的,比较容易谅解。

再严重的事情,说一句“开玩笑的”,对方也就不再追究。

可是交情不够的时候,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

对方警觉性很高,一句话听不进去,就会产生“这位仁兄是来干什么的”感觉,愈看愈不对劲,愈听愈不是味道。

明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引起一场严重的误会。

最好自己衡量彼此的交情,适可而止,千万不可造次。

中国人见面三分情,但是仅凭这三分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喜欢在沟通之前多方打听,有什么人情关系可以当成助力?有哪些相关事宜可以提供协助?

然后才见机行事,适当加以运用,使得原来只有三分情的,增加了好几分,从而彼此好说话。

3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沟通不畅的原因在轻视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亦即偏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

有些人开口就说:“不是这样!”“你说的根本不是事实!”

或者是:“乱讲,谁会相信这种鬼话!”这样能沟通吗?准备吵架还差不多。

所以,中国人常说:“心意不通,言辞必穷。”正是此理。

真正的沟通是双方心中有了情意,然后有话好讲,因而彼此沟而能通。

所以以情为先,也就是承认对方有五分理,才最容易沟通。

做贼也有三分理,虽然不及五分,却也不是全无理由。

我们抱着“你有五分理,我也有五分理”的心态,从同情对方的立场出发。

先说他对,再拿出信息、资料,让他自行评价、分析,双方在很有面子的情况下,通常比较容易自行调整。

不可自以为是,不可强词夺理,不可截人话路,更不可妄论是非,才能真正的通情达理。

让对方自己改变,远比我们想尽办法要改变对方容易得多。

我们越想改变对方,对方往往更加坚持,我们不要这样想,事实上也不应该这样做。

我们以尊重对方的心情,只提供信息,让对方自行裁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人最高的智慧表现在“以不变应万变”,亦即以“不变”的原则来因应“万变”的现象。

沟通时“站在不说的立场来说”便是最好的一种应用。

遇事沟通的时候,先想“不说”,不是先想“说”。

因为一想“说”就很难控制,终致“乱说”一场。如果“不说”便能够沟通,那不说有什么不好?可见说了反而败事,也未可知。

若是不说不行,非说不可,那就进一步想“如何说才合理”,这样才是“谋定而后动”,比较容易立于不败之地。

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禁忌?(与人沟通的3大禁忌)(3)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