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需要职业素质(观点人材培养)(1)

很多经营者都想培养出优秀的团队,支撑企业长远的成长发展。

但是,决定企业人材培养的成功与否,招聘因素的影响占据其中80%的比例,即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个花园,选择一颗好种子比选择一个坏种子更重要,并放到适合的花盆和土壤中,才更容易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字数:1462 | 3分钟阅读


既然如此,招聘过程中如何精准识别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从而更好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力与岗位的匹配。

这事情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很多经营者也自认为,自己阅人无数,慧眼识人不是问题。但根据美国管理协会调查,美国企业的人岗匹配率只能达到50%。通用电器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说,自己花了30年时间,才把人材甄别率从50%提高到80%。而目前中国企业的人材识别率,普遍只有30%左右。

人事需要职业素质(观点人材培养)(2)

01

如何甄别人材?

中国企业的人材识别率只有30%左右,那么,识人这件事到底难在哪里呢?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招聘过程中,面试官很容易陷入主观判断,造成面试官对应聘者的认知不协调,无法做到完全客观的判断。比如应聘者一开始就获得了面试官的好感,那么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面试官就会主动去寻找证据来支撑他最初的印象,从而感情用事、形成误判。

而华为在招聘过程中,为了减少面试官的认知不协调,在招聘工作上做了三件事:

(1)确定重点岗位的关键职责和关键能力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能力要求来客观评估候选人;

(2)设计每个不同岗位的面试问题,建立面试题库;

(3)对公司所有可能担当面试官的人员进行培训,考试通过后持证上岗。经过专业培训的面试官,肯定会对认知不协调现象有所警惕。做完这三个动作以后,华为在企业招聘识人的能力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人事需要职业素质(观点人材培养)(3)

02

如何将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

同时,如何将所招聘的人材更好地放到合适的岗位呢?

人材能力结构中,我们STM将其分成四个构成部分:姿势(价值观)×意识(思维方式)×行动力×见识Know-how,其中姿势最重要。但对于一个人姿势的改变,要付出与姿势形成同样的时间。除非是个人有意识的、自觉的改变,否则我们想改变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企业的员工,大家的能力结构不一,因此就有必要对人材进行分类。我们一般将企业的人材,划分以下四个种类:

(1)绵羊型人材:听话;

(2)狼型人材:不听话;

(3)海豚型人材:自主思考,有团队意识。

因此,企业要让姿势、意识正确的人(海豚型人材)居高位,哪怕行动力、见识Know-how弱一些,这都没关系;让姿势、意识一般(遵循公司制度,上级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属于绵羊型人材)做基层员工;让姿势、意识不好,行动、见识Know-how强的人只能做阶段性、局部性、专业性的工作,千万不能让他带人,并需要持续对他们在姿势、意识上加以引导。

当然,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后,还是需要对人材进行后续的培养,这时我们就需要对企业的人材结构进行认知了。

人事需要职业素质(观点人材培养)(4)

03

如何对人材进行培养?

一般企业里永远存在以下三类人:

(1)A类人材:有德有才,一般占20%;

(2)B类人材:有德无才,一般占60%;

(3)C类人材:无德“无”才(或者是自认有才,但是不愿意干),一般占20%。

对企业中的三类人进行明确与区分后,就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培养了。而作为企业经营者,在培养人材的时候,一是培养精力要有重点倾斜;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人材需要采取对应的培养方式,而不是统一化。

(1)经营者需要将重心放在A类人材,80%的精力放在这类人材的培养上,重点在于培养意识和行动力,只要上述能力提升了,对于见识Know-how的能力自己会主动去学。

(2)经营者15%的精力投入到B类人材的培养,并且以“要求”的方式去培养对方的姿势。否则B类人材就会受到C类的影响,逐渐走偏。

(3)最后经营者只需花5%的精力在C类人材上,目的在于从中挖掘和培养出合适的人材。

人事需要职业素质(观点人材培养)(5)

04

小结

人材培养,最重要的不是“培养”,而是“招聘”这一环节。如果第一步走错了,后面就容易满盘皆输。

因此,要培养出优秀的团队,首先最为关键的是招聘环节,面试官要避免陷入认知不协调,从而提高甄别人材的能力;其次,要根据不同的人材能力结构,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避免带来“才不配位”等风险;最后,通过对企业内存在的不同类型的人的明确,采取相对应的培养方式,从而最终培养出企业应有的人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