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牛汝辰
上海简称“申”和“沪”,为什么会是这两个字呢?
大约在6000年前,上海地区的海岸线是在现嘉定外冈、青浦徐泾、上海马桥、奉贤邬桥,直达金山曹泾一线附近,现称“古冈身”的地方,冈身以西在海浸海退过程中,逐渐淤积成陆,于是有了最早的居民。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约公元4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上海其实是先有港后有城。最早于唐末宋初,在现在的松江和青浦境内,出现了最古老的两大港:华亭镇和青龙镇。南宋末年,上海港已是“人烟浩穰,海舶辐辏”,此对始有“上海镇”。所以严格说来,上海“港”的历史渊源比“城”更久。“江海之汇,南北之中”就是上海的地利。
上海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海港,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沪,得名于海滨的竹编的捕鱼工具,即“扈”(即今天的鱼簖)。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1928年设特别市。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北宋时的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在今虹口区海门路一带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而上海之名正是起源于“上海浦”的。
(一)上海街道名称的人文特色
1.弃洋承中,弘扬中华
1865年,英美公共租界开始修建了山东路、四川路、西藏路、江西路、河南路、广西路、浙江路、苏州路和天津路;19世纪末,工部局筑70余条街道,包括海宁路、吴淞路、乍浦路、甘肃路、昆山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斐伦路(今九龙路);1899年后,公共租界向东继续扩张修筑了50余条道路,包括华德路(今长阳路)、韬朋路(今通北路)、三宝泷路(今腾越路)、加尔各答路(今杭州路)等。
从民国4年的1915年到民国32年的1943年,再到1945年的抗日胜利,在历次上海市街道命名规划中都对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街道命名进行了保留,而对以外国人名或地名命名的道路则进行了更名,如改孟买路为河间路、加尔各答路为黑龙路、爱多亚路为大上海路、霞飞路为泰山路、公馆马路为金陵路、哥伦比亚路为番禺路、百老汇路为大名路、狄思威路为溧阳路、海格路为华山路、劳勃生路为长寿路。[22]从1949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上海市政府在历次街道命名规划中,本着约定俗成、扬我中华的原则,对一些固有的街道命名或保留或调整,比如,把黑龙路改为杭州路、把大上海路改为延安(东)路、霞飞路改为淮海路等。
2.海纳百川,开放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在城市街道命名管理和规划中保留了一些原来以中国行政地名和著名山川命名的街道名称,这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自从20世纪初,上海就开始敞开胸襟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他们加入了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上海更是吸引了国内外的各界精英,通过学习各个领域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上海城市精神的塑造。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跨国公司汇聚上海,不仅因为上海有出色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最吸引他们的是上海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感恩包容、服务全国的情怀。这些从一个个镶嵌在上海街道上的中国行政地名以及山川名称就能窥见一斑。
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材料,上海以政区名为专名的道路有840条,占总数的43%。这些路名,大部分采用全国各省的政区名,尤以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的地名居多。这些路名多分布在原租界的黄浦、静安等区。在黄浦区的主要道路中,南北向道路大都选用省级行政区域名称、东西向道路选用市级行政区域名称为街道名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街道也呈网状从城区向四周辐射,街道的行政区域命名更具有指向性,城区四周的街道地理位置基本与各省份在中国版图的地理位置相匹配。
如普陀区在市区的西部,则以陕西、甘肃省的行政地名作路名,如延长路、宜川路、大渡河路、武威路等;杨浦区在市区的东北部,选用黑龙江、辽宁和吉林的地名较多,如阜新路、丹东路、长春路、辽阳路、长白路、打虎山路、松花江路等;浦东沿江在市区的东部,山东地名相对集中,如潍坊路、崂山路、乳山路等;徐汇区西部及闵行区为市区的西南部,则多选用广西、云南的地名,如桂林路、苍梧路、百色路、剑川路等;长宁区多选用贵州省的地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娄山关路等;闸北区多选用山西省的地名,有平顺路和闻喜路等。这些街道名称如一张摊开的中国地图,时刻提醒着上海人——在服务全国中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感恩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上海服务全国的目的。
3.心系全国,追求祥和
上海城市街道名称除了采用全国行政区域和地理实体名称命名外,部分街道也采用了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名称,以纪念对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例如: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和字命名的道路有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中山北一路、中山北二路、中山北路、中山西路、中山南一路、中山南二路、中山南路以及逸仙路;以辛亥革命时期另一位革命家黄兴命名的黄兴路;以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陈化成命名的化成路;以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命名的一二八路等。
另外,上海街道名称中还有一部分表达人民群众渴望国富民强、安康幸福、吉祥如意的系列用名,如国康路、国顺路、国和路、国伟路、国泰路、民康路、民治路、安好路、安福路、安康路、海盛路、海安路、海昌路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又逐渐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一批表达拥有蓝天白云、清山秀水、绿树成荫和鲜花盛开等美好愿景的街道名称,如蓝天路、碧云路、明月路、春晖路、夏碧路、秋霞路、冬融路、绿荫路、绿苑路、绿城路、莲花路、梅花路、桂花弄、荷花路等。
(二)上海街道通名的现状
上海市区建成的街道通名,多采用路,次以街、弄,极少数使用坊、大道、小道、别径。
1.以“路”为通名
以“路”为通名的道路名称有1452条,占路名总数的79%左右。在黄浦区115条路名中,以“路”为通名有109条,占95%;卢湾区78条路名中77条以“路”为通名,占99%;静安区68条路名中有65条,占96%;徐汇区171条路名中有164条,占96%;长宁区79条路名中有78条,占99%;普陀区119条路名中有116条,占97%;虹口区239条路名中有228条,占95%;杨浦区183条中路名有182条,占99%;南市区403条路名中有140条,占35%。以上充分反映了市区路名绝大多数以“路”为通名的特点。
2.以“街”为通名
以“街”为通名的路名有234条,约占13%。这些以“街”为通名的路名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南市区境内,约有140条,占市区总数的55%。余下90多条以“街”为通名的路名,零星地分布在城市化之前的集镇地区。城市化之后,这些旧集镇名称多已消失,或部分演化为区片名。分布在旧集镇地区以“街”为通名的道路名称,有长桥地区的长桥南街、徐家汇地区原徐镇的镇南街及其附近的汇南街、北新泾地区的北新泾大街、原曹家渡镇附近的万春街、虹口区原虹镇地区的虹镇老街、大场镇的守仁桥街等。浦西建成区(除南市区外)以“街”为通名的道路名称只有31条,其中虹口区境最多,占11条,徐汇区有7条,其他区只有1—3条。浦东地区沿江地带原集镇地区以及高桥镇,以“街”为通名的道路名称相对多一些,有63条,这和迄今为止浦东地区城市化扩展较慢是相适应的。
3.以“弄”“坊”为通名
以“弄”“坊”为通名的路名有138条,除3条在黄浦区境外,其余都集中在南市区境。
4.以“大道”为通名
为道路名称通名,始于1955年将浦东路(1930年初筑)改名浦东大道,1973年又将人民广场中央南北向行驶车辆的路面定名为人民大道,历数十年市区建成区只有上述两条以“大道”为通名的道路名称。1993年浦东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才陆续出现数条以“大道”为通名的道路名称,如龙东大道、五洲大道、中央大道、明珠大道等(还有5—6条规划名称),虽然数量很少,但开拓了道路通名命名的新方向。
首先,在指称那些长度较长,路面宽度较宽,路容较为整齐,一般可通行公交车的道路,原则上选用“路”为通名;其次,对一般不通行交通车的,则选用“街”为通名;其次,对一般不通行交通车的,则选用“街”为通名;再次,以弄、坊为通名的,绝大多数在居住区内,短小狭窄;最后,比较各类通名和最长辐射距离,由于是特例,很难表达比较合理的特点,一般而言,最短的路长于最短的街,而最短的街又比最短的弄、坊要长些,呈现出上海市路名通名的区别于其他某些城市的特点。
(三)上海街道专名的现状
市区路名颇具特色。南市区路名多以姓氏、方位、建筑物为专名,其他地区又多以省市地名为名(特别在黄浦区原英租界地区,东西向路名为市名,南北向为省名)。20世纪前期,在今闸北区南部和五角场地区,命名了一批“词组”性质的路名。50年代开始,又命名一些与花卉、树木有关的路名和以主地名派生出来的派生路名。80年代开始,命名部门有意识地在浦东地区,吴淞地区以及中山环路外侧,采用与全国各省市“地理方位”相对应的命名方法,以期逐步形成比较有省市地名意识的路名分布状况。
1.以省市地名为名
目前上海市区建成区以省市地名为名的路名有786条,占路名总数的43%,其中:省名26条(北京、广东、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青海、四川、山东、陕西、山西、天津、台湾、海南、云南、浙江、新疆、西藏),安徽、河北、黑龙江、宁夏尚未命名为路名;县市名584条,如延安东路、济南路、三门峡路、平凉路、崂山东路等;另外还有山名10条、河流名7条、湖泊名3条、峡谷名1条、水库名1条、古地名9条。
在市属10个区中,以省市地名为路名的黄浦区最多,约占90%;静安区居次,约占88%;南市区最少,约占10%。
各省市地名在市区路名中的选用情况分别为:山东57条地名、浙江49条、江苏45条、陕西42条、四川39条、广西39条、黑龙江31条、贵州30条、辽宁29条、云南26条、河北24条、江西22条、广东22条、甘肃21条、湖南19条、吉林18条、山西18条、福建16条、内蒙古16条、安徽12条、湖北10条、新疆10条、北京7条、天津4条,海南、西藏、青海、台湾各2条,宁夏、香港各1条。以上数字表明市区路名中全国各省市地名都有,最少也有1条(宁夏),而以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山东、浙江、广西、四川、黑龙江等省地名较为常见。
以省市地名为名的路名,在中山环路内侧地区,没有呈现明显的地理方位特征,在同一区域内,多个省市的地名同时存在。1979年11月,上海市地名办公室在沪地办(79)6号文件中,提出了今后要注意采用“按方位取地名”的原则,市区及其外围地带按其所处县境分别选用,如宝山县(区):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嘉定区:新疆、陕西、甘肃;青浦区:青海、宁夏;闵行区:贵州、广西;松江区:四川、西藏;金山区:云南;奉贤区:广东;川沙县(今浦东新区):山东;南荡县:福建、台湾。
根据这一设想,在后来的几年中,已初步形成了几处带有“地理方位”的特征分布区域,如浦东地区形成了历城路、潍坊路、临沂路、德州路、崂山西路、崂山东路等数十条以山东省地名为名的道路名称群。在田林地区,也出现了桂林路、田林路、柳州路、桂平路等以广西地名为名的路名群。在东北部的杨浦区,也命名了一批以辽宁、黑龙江地名为名的路名群。
2.以词组为名
1911年11月上海光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临时政府,提出了“振兴中华”“五族共和”的政治主张。这些政治主张在今闸北区南部的路名中被充分地反映出来。在闸北区南部的90多条路名中,有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旧时居民以回族居多)、共和路、民和路、中华新路、华兴路、新民路、宝兴路、鸿兴路、民立路、康乐路、宝通路、宝源路、宝昌路、普善路等60多条道路名称(占这一地区道路名称总数的60%以上),强烈地反映出人们期待中华民族昌盛吉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愿。
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决定在上海东北部的翔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即今江湾五角场地区,约460公顷土地(1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设立新市区。同年8月,“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拟定了《大上海都市计划》,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总体规划。计划中关于道路名称采用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为专名的首字,闸殷路和世界路、三门路一线之间,8条路名均以民、国、市为首字,配以京、庆、壮、府、和、彝等词为专名,其中以“民”为首字有6条,如民庆路、民京路、民壮路。
邯郸路、黄兴路、走马塘所形成的三角形地区,共有15条路名,其中以“国”为首字9条,如国定路、国权路等。“政”为首字5条,如政法路、政修路。
邯郸路、翔殷路与三门路、长海路之间,9条路名中有8条以“政”字为首字,如政府路、政立路、政通路等。
三门路、国和路、翔殷路、淞沪路之间的6条南北向路名,都以“国”为首字,如国济路。
3.与花卉、树木有关的路名
曹杨新村地区。1952年6月动工兴建的曹杨新村地区,以兰、枫、枣、桐、柏、棠、李、梅、桂、杏、杨、柳等花木名称命名了一批颇为雅致的路名,如兰溪路、枫桥路、枣阳路、桐柏路、棠浦路、李村路、梅川路、梅陇北路(今梅岭北路)、梅陇路(今梅岭南路)、花溪路、桂巷路、杏山路、杨柳青路等,而且这些路名的专名,除桂巷路是以历史自然村为名外,都是省市地名(涉及10个省市)。
田林新村地区。1982年在市区西南部动工兴建的田林新村地区,分布有与树木类有关的路名,如桂林、田林、柳明、桂平、桂菁、苍梧等,而且这些路名都是我国西南部广西的地名,与田林地区在市区新处的地理方位相一致,颇具特色。
4.谐音路名
市区路名采用谐音命名源于南市区,如大昌路(大佛厂庙的谐音)、天柱山路(天主堂)、万生路(万胜庵)、甘谷路(观音阁)等。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8日,汪伪政府为掩盖其收回“租界”,实并未“收回”的丑剧,发布了沪市四字第12468号训令,训令中以一、八两区及以前越界筑路区路名多用西文,为肃视听,决定从10月10日起将214条路名改用新名称,不管这一训令的背景如何,但从更名的路名来看,一部分路名也确实是采用谐音或半谐音的方法选用省市地名的。
其一,选用一字相同的地名,如汉壁礼路改为汉阳路(湖北省地名)、海能路改为海南路(原广东省岛名)、赫德路改为常德路(湖南省地名)等,共38条,占总数的18%;
其二,使用同音、近音等半音方法,如池浜路改称慈溪路(浙江地名,池、慈同音)、宋埠路改称松江路(原江苏省地名,宋、松近音)等共8条,占4%。
其三,个别名称含有某一特定的意义,如孟神父路改名永善路(云南省地名,意劝人从善)、望志路改名兴业路(“望志”和“兴业”在事业中是一个同名词),长宁区的利西路就是人名吕西纳路的谐音。
5.祈愿性路名
由于社会原因,祈愿性路名在当今路名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任何环境下,人们渴望安定、富裕、兴旺、发达、长命百寿的心理,一种方式就表现在地名上。市区的路名中,表现祈愿的有173条,如增祥弄、万裕街、长兴路、永宁路、民主路、至善路、育才路、大昌路、福禄街、长寿路等,约占市区路名的9%。其中分布在南市区境有34条,占同类路名的1/5。
(四)上海道路名称的变化
如本节前文所述,1949年以来,市区道路名称除继续沿用传统方法选用省市地名外,在局部地区选用花卉、树木名,或派生地名的命名方式,丰富了区域性路名的名称特色。1979年11月,上海市地名办公室在沪地办(1979)6号文件中确定,在市区继续选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地名,对于近郊新辟道路的名称,应按与各省在全国的地理方位相对应的原则选用地名。此后,市区东北部兴建的一批道路,选用我国东北部省份的地名为名,如松花江路、靖宇路、延吉路、鞍山路、本溪路等;市区西南部的道路,选用西南各省地名,如遵义路、娄山关路、茅台路等;浦东地区选用东部省份的地名,如潍坊路、崂山东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这是市区道路名称选用上的一次尝试,据社会反映,这些名称易记,查读地图时也容易寻找。
1993年底,为适应浦东的改革开放形势,组织了一批专家拟定了一份《浦东新区交通地名规划》(下文简称《规划》)。《规划》中有关路名的内容包括:①一条路名的辐射长度不超过20千米,较长的道路应分段命名,分路名称使用同一专名,以序数词或方位词予以区别。②道路通名采用大道、路、街三种,“大道”用于快速干道,“路”用于主干道,“街”用于商业集中路段。③道路专名应体现浦东开放、开发的时代特征,反映地理、经济特点,体现地区的开发功能。④各工业小区内的路名,以体现本工业小区的经济特征为主导思想。
这一《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计划,在所规划的56条道路名称中,以“大道”为通名的有明珠大道等10条,以路为通名的有洲海、航津路等35条,保留已有名称的11条。在专名中,有以喻义五大洲的五洲大道,喻义跨世纪的世纪大道,喻义迎接嘉宾的贵宾大道,喻义“锦乡芳甸”的锦乡路和芳甸路等。在各个工业小区内,采用一些符合本工业发展特点的路名,如在外高桥保税区内,命名一些体现世界贸易、自由港的特色路名,如“英伦”“荷丹”“日樱”等。
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