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转运的说法(你知道什么代表辟邪)(1)

貔貅(拼音: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龙状,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尖角并后仰(貔貅的体色是根据吞噬金银珠宝种类来呈现的,若金比例居多便身成金色,若玉比例居多身便成玉色)。

貔貅有嘴无肛,能吞万物而不泄,只进不出、神通特异,故有招财进宝、吸纳四方之财的寓意,同时也有赶走邪气、带来好运的作用,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此外是龙、凤、龟、麒麟),称为招财神兽。

貔貅在古代曾被作为两个氏族的图腾。传说因为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史记·五帝本纪》“﹝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徐珂《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也有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司马贞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古代也用貔貅来化指勇猛的战士。唐张说《王氏神道碑》:“赳赳将军,豼貅绝羣。清毕著《纪事》诗:“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柳亚子《读史》诗之七:“绿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

在南方,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称为“帝宝”。又因貔貅专食猛兽邪灵,所以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

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财、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中国传统有装饰“貔貅”的习俗,貔貅寓意丰富,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

辟邪转运的说法(你知道什么代表辟邪)(2)

今所见最早之貔貅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貔貅的形象变得更加概括抽象,装饰意趣更浓。从现存的石刻及玉雕貔貅可以看出其外形极富曲线美,气韵连贯,昂首挺胸,张嘴吐舌,气宇轩昂。

经过历朝历代的转变,神话传说中的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曲。玉雕的貔貅一般采用卧姿,有口衔着玉钱的,也有趴在玉钱上的。人们喜欢用红线拴住貔貅口里的玉钱,或是将绳子拴在貔貅的尾巴上,用来佩带和把玩。

貔貅的形象自唐代以后较少出现,及至清代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好古,对古玉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与喜爱,我们可在当时宫廷所藏的数件古玉貔貅身上看到乾隆皇帝亲自授意刻于其上的御制年款及御制诗词,足可见对其的重视和喜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汉代玉貔貅,其包浆莹润,曾经深沁熟盘,貔貅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其下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字样,下层刻有与貔貅胸前相同的御制诗,可见其曾为乾隆皇帝的心爱收藏。另一件汉代玉貔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上阴刻“乙巳年乾隆御题”诗。在欣赏与赞美古物的同时,乾隆皇帝也命工匠参照汉魏及南北朝时貔貅神兽的形象制作新的“仿古”器物。

若想了解更多风水和自己的运势,解除烦扰,百事顺达可添加天易居士(tzds66)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