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1)

每当提起戴森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可以联想到极富设计感,又有强大黑科技的智能家居产品。

如今,从家用的无绳吸尘器、空气净化风扇,到吹风机、美发造型器,又或是商用的干手器等等,戴森在众多领域都掀起了一波消费热潮,它的产品将最实用的功能融合进极简的设计美学当中,所传递出来的其实是一种高品质生活理念。

随着戴森各品类产品的大红大紫,市场上也出现众多争相模仿的对象。他们大多都也拥“戴森式”的设计风格,但当你买回家后就会发现,它只是徒有其表,使用感受和性能上都有戴森有很大差距。

这种情况让我想到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你可以模仿我的脸,但无法模仿我的面。”

对于戴森来说,这个“面”,其实就是其背后拥有的大量黑科技。在这其中,如果说数码马达技术是戴森产品的“源动力”,那么气旋技术便是戴森吸尘器品类的创新DNA。

近日,戴森就在上海举办了“劲流”戴森气流技术沉浸体验日活动,全方位展示戴森如何通过独一无二的气流技术,为整屋到个人的健康居家生活带来全新变革。

戴森如何“驯化”气旋?

「在一望无际的纳米比亚大草原上,有一群野生的气旋在肆意奔跑。这时就詹姆斯·戴森看准时机……」

当然,上面这是开玩笑的。

对于气旋这种物理现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拥有强大的能量,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工程师们都痴迷于如何驾驭气流,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力量。

何谓气旋技术?早在1885年,美国人John M. Finch发明了全球首个“气旋分离器”,并获得技术专利,这款产品在尼克伯格公司(Knickerbocker Company)作为“集尘器”应用。

进入到20世纪初,气旋技术开始有了它的用武之地,早期的应用基本都在工业领域,如工厂和磨坊中可作为大型分离器使用、炼油厂中可用于分离油和气体。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2)

发明家詹姆斯·戴森和他的5127个原型样机

早在1978年,戴森创始人、发明家詹姆斯·戴森就从工业锯木厂中用来分离木屑的气旋分离器中获得灵感,萌发了将气流技术应用于吸尘器的这一开创性想法。

经历了5127次实验后,詹姆斯·戴森于1982年首先使用气旋分离技术,成功研发出全球第一台无尘袋气旋式吸尘器的原型样机“G-Force”,有效解决了有尘袋吸尘器容易堵塞的问题。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3)

詹姆斯·戴森与DC01

以“G-Force”为起点,戴森掀起了家庭清洁的全球技术革命。1993年,詹姆斯·戴森为了进一步改进独创的气旋技术,研发出搭载双气旋技术的DC01吸尘器。

这一创新,使得吸尘器捕捉体积更小的尘垢颗粒成为了可能,而DC01也凭借出色的产品体验,成为了当时英国最畅销的吸尘器。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4)

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

气旋技术的原理,本质上是在工作的时候产生强大的离心力,从空气中分离杂质和颗粒,应用到吸尘器当中,就是通过在吸尘器内制造旋转上升的气旋,以此将灰尘甩入吸尘器的集尘桶内。

俗话说,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需求,需求的源头是在特定场景下被催生出来的,对气旋分离器而言,它拥有价格低、易维护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场景,这才有了戴森与气旋技术的故事。

2002年,戴森迎来技术分水岭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5)

双气旋技术

在2002年,戴森迈出了气旋技术演进的重要一步。还是2002年,它对于戴森来说也是一个技术方向的分水岭。

这一年,戴森工程师研究决定将多个小圆锥代替单一大圆锥气旋,它意味着可以使用更少的能耗,实现同样的性能,这让戴森更加清晰了自己的技术路线。

除此之外,戴森吸尘器也发明了另一项核心技术——数码马达,它则为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合理的吸力及气旋能耗比下,戴森数码马达能够保证吸尘器吸力的同时,不损失气旋分离所需的能量,彻底解决家中“看不见”的健康隐患。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6)

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

正是每一次扎扎实实的积累与创新,成就了戴森如今遥遥领先的气旋技术和极致创新的吸尘器产品,戴森也自此打开了气旋技术的大门,探索出更多颠覆性产品。

1997年-2007年间,从戴森第二款直立式吸尘器DC03问世算起,戴森共推出了16个型号的气旋技术,这一方面是因为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对这项技术的坚持,另一方面也和戴森气旋技术工程师团队多年来的努力密切相关。

将气旋装入更多产品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7)

戴森气流倍增技术与无叶风扇

除了备受关注的气旋技术之外,戴森也一直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气流应用方法,“想他人未想”,解决人们生活中易被忽略的问题。

以戴森引以为傲的Air Amplifier气流倍增技术为例。作为无叶风扇技术的鼻祖,戴森Air Amplifier气流倍增技术环状气流倍增器中的环形狭缝对气流进行加速,形成由弧形翼面引导喷射方向的气流,并将周围的空气源源不断地卷入气流。

这是戴森在气流方面的一大突破,让人们从此告别拥有风感不适、难以清洁、使用不安全等问题的传统风扇,享受更均匀、稳定、长距离的自然舒适风感。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8)

不仅如此,戴森Supersonic吹风机也应用了气流倍增技术,配合第九代数码马达,可通过环状气流倍增器对气流进行加速,产生柔和而强劲的气流,快速干发而不伤发。该技术的运用,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干发和美发体验,推动了吹风机行业的革新。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9)

戴森气流聚合技术与过滤

科技的革命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戴森对于气流技术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为了更好地“驯化”气流,戴森在鹞式战斗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启发下,发明了拥有Core Flow气流聚合技术的 Dyson Pure Cool Me 多功能净化风扇。

这项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气流喷射方式,通过气流控制,可以调节气流喷射的方位,实现气流喷射的精准定位。

同时,戴森的多功能净化风扇还搭载了结合活性炭滤网层和HEPA滤网层的密封滤网,HEPA滤网可以净化并锁住室内99.95%小至0.05微米的污染物,带来个人洁净空间。

颠覆传统,永不满足,是戴森持续走在科技前沿的核心之一。在健康美发造型领域中,戴森也不断突破自我,用气流科技颠覆传统。

传统的美发造型器,大多采用瞬间高温来达到让发丝定型的效果,但反复高温也造成了头发不可逆的损伤。戴森深入头发健康科学,利用“康达效应”,借助气流的“附壁”力量带动发丝,打造自然健康的发型效果。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10)

戴森POLAR测试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气流技术的过程中,戴森也在尝试通过气流技术为行业创立标准。戴森工程师们在研发空气净化产品时,发现市面上并没有一个测试能够衡量空气净化风扇的智能性和净化均一性。

为此,戴森利用气流倍增技术可产生长距离、稳定气流特性,独创了POLAR(Point Loading Auto Response)实验方法,即在一个27平米更像家居环境的实验室里,用来测量机器放在自动档的情况下能否做到均匀净化。

目前,该实验方法已被中国家电研究院(CHEARI)采用,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背后强大的研发团队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11)

戴森各品类产品

对于戴森而言,自创立以来就深入气流技术领域,创造出众多“不可复制”的产品,引领健康居家领域的变革。

而在这背后,离不开戴森一直秉承的工程师文化,以及长期投身于技术研发所积累的深厚技术沉淀。强大的技术团队,是戴森持续创新的源动力。

在两年时间里,6000位来自各个学科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强大团队,其中分为前期研发工程师(前沿科技)、项目工程师(针对不同产品开发)、测试工程师(实验室、工厂测试)、trial工程师(消费者洞察),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在家庭场景下的使用体验。

经过该团队的努力,研发出了Air Amplifier气流倍增技术; 拥有Core Flow技术的Dyson Pure Cool Me多功能净化风扇背后是24 位流体力学、声学和设计工程师;而经过6年研发投入,11位空气动力学工程师才开创性地运用“康达效应”,开启了美发造型器的新时代。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12)

活动的现场,钛媒体还与戴森工程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据了解,目前戴森在全球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1万多个,其中,关于气流的专利为1-2千个左右,而数码马达的专利达到1千个左右。

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目前在市面上有比较多的产品外观及功能都对戴森的产品进行了“模仿”但是戴森的工程师表示,从技术层面、功效以及技术专利上戴森都要领先竞争对手2-3年的水平。

这样的技术壁垒,导致友商可以不断模仿戴森产品的外形和设计。但在核心技术方面无法直接进行复制,想要绕开这些专利技术,则需要非常大的代价。

在新品研发方面。戴森工程师也表示,在未来的1-2年里,应用气流技术的全新品类产品也将面向大众上市。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13)

V8与V10吸尘器气流示意图

对于优秀的工业设计,不少人也会好奇,在研发过程中,到底是设计向技术妥协?还是技术要为设计优化呢?

这个答案是前者,技术永远是最高顺位的存在,一切设计都要因其而妥协。

例如近年来,吸尘器外观变化非常明显,其核心技术就是马达和整体结构的升级进化。从而产品就要从性能角度,要考虑气流流动。

这时,前沿工程师解决技术问题,项目工程师解决产品问题,而设计就要既满足技术性能,又要保证产品设计简洁、统一性等特点。

戴森正确握法(戴森给我上了堂)(14)

随着中国IoT快速进程,戴森现在也加快了IoT领域的布局动作。其现今正在与BAT三家平台展开合作,已经完成了与微信小程序之间的打通,百度与天猫精灵的合作也提上日程,百度平台的应用将在今年晚些时间上线。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戴森重要的市场之一,但网传的“中国为戴森最大市场,养活了大半个戴森”的说法却不实,因为欧洲市场有些销售占比要高于中国。但中国级亚洲市场的增长却为最快,这也让戴森看到了新的方向。

正因如此,戴森也将总部搬到了新加坡,利用其去辐射整个亚洲市场。并且,中国的研发团队也在扩张,为了满足中国家庭的不同需求,从而更好的对旗下产品进行改进。(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Kiw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