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将介绍——信念系统 - 概念方面
1.什么是「信念」?
2.什么是「价值」?
3.什么是「规条」?
首先,什么是「信念系统」?
一个人面对世界种种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依据的是他的信念系统。因此,可以说维持这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模式就是他的信念系统,而这个信念系统的效率便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快乐了。信念系统(Beliefs System)其实可以分开为信念(Beliefs),价值(Values)和规条(Rules),简称BVR。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事情的原因;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其中什么重要、可得怎样好处等;规条的事情怎样安排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其实,价值和规条也是信念的一部分,是具有特别性质的两个信念部分。BVR是我们对事物作出判断的基础和依据。
什么是「信念」?
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注意这是来自说话者脑里认知的世界,也即是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每个人拥有的信念,数以百万计,无法完全清楚,因为绝大部份信念都存于潜意识里,不能全部呈现、也不会轻易在意识层呈现出来。它们在潜意识里每天在默默地照顾这个人,而我们之能够活下去每一秒钟都是有赖于它们。当处于没有信念支持的情况里,我们就会不知如何是好。二十世纪初期,有人发现某处的丛林里有一个还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的部落,而且从来没有接触过文明!这消息在人种学界里引起轰动,一些专家便组团去做研究工作。原来这个部落一直生活在热带丛林里,世世代代都没有离开过丛林。他们认为丛林就是世界,丛林外面什么都没有(此处便是此部落的信念)!经过好一段时间,两个热心的专家跟一些土人混熟了,能够与他们沟通,告诉他们丛林外面还有世界。可是怎么说土人都不相信,两个专家便想带土人走出丛林,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有数个土人愿意跟他俩去,走了数天,到达丛林的边缘,土人都停下来了。两个专家问他们为什么停下来,土人说“到了尽头,没有路了。”两个专家很不明白,告诉土人再举步往前走下去便可,但是土人怎样都说不可以。终于,两个专家决定示范,两人走出了丛林十来步,转身叫土人走过来,但是无论怎样说,土人都完全没有反应,就像没有看到听到他俩似的。两人没有办法只得走回丛林,问土人“刚才你们为什么不走过来?”土人的回答是“刚才你们那里去啦?为什么不见了你们?”这个现象,在小孩子身上也很容易看到,带他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例如一个新朋友的家),朋友走过来跟他说话他装作看不见,听不到,甚至故意乱跳乱吵,因为在他过去的“信念”里,没有应对此情景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军队做过一些很不人道的实验。其中一个就是让被抓回来的盟军飞行员坐在椅子上,双手被绑在椅后,用布蒙着双眼,一个德军军官对他说,经过审判决定把他处死,方式是放血!有人用冰块在飞行员双手手腕处轻拉一下,然后有预先安排的东西做出滴水的声音。德军人员全部离开房间,数小时再回去时,发现那个飞行员已经死去!没有真正的流血,他怎样会死亡呢?原来是因为他完全相信自己正在不断的失去血液,很快就会流血过多。这个信念不断地重复,做成身体里真的失血过多的状态,因而死亡!由此可见,信念如何支配我们的身体。
当一个人坚持着一个信念的时候,是会看不到听不见感觉不到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东西的。
BVR 有一个外壳,就是态度(Attitude)。所以,态度其实是BVR的表征。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说一个人的“态度恶劣”“态度很好”“态度很谦卑”等等,其实态度是一个人信念系统的反映。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的BVR有所改变时,他的态度才会改变。
一个人的BVR加上态度(=BVR A),便是此人的性格。
一个人在出生时是没有BVR的。所有的BVR,都是他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因为永远都有新的生活体验,所以一个人的BVR也从不停留静止,而是不断地在改变之中。因此,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亦因为没有两个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会一样,因此没有两个人的BVR是一样的。
信念的形成有两个常见的途径:
(一) 本人的亲身经历,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二)接受信任的人之贯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例如此刻你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知道门口那一棵是树?看看你的答案。或者你会说:“因为它有叶子”“因为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为从小爸妈老师就说它是树”,所以,便容易得知我们对很多事物所设定的信念。
事实上,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况里都绝对有效。绝大部份的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亦有少部份是因为我们接收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与其它信念契合),故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的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局限性信念」或者「障碍性信念」(Limiting beliefs)。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一个人能够在事情里得到的好处 (在这事情里什么最重要、这事情可以给我些什么、这事情可以为我做些什么、或者凭这件事情我可以得到些什么?)。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便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安东尼罗宾也说过,最能推动一个人去行动的,要么是追求快乐,要么是逃离痛苦。所以,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原因,而因此,推动一个人的方法必然是在价值上做工夫:他在乎一些什么的价值,和怎样在要他做的事里增加这些价值。这就是说,需要了解这个人针对这件事情的价值观。
任何一件事情给我们的价值都会不只一个,只是我们或许没有注意而已。而在一件事给我们的众多价值里,一些价值比其它的价值更重要,因此这些价值是有根据其重要性而作出的排列序位(简称:价值排序)的。我们会放弃一些比较低的价值去保护一些较高的价值;而在事与事之间的选择上,我们也是凭着它们能提供的价值之轻重来做取舍。
价值排序
价值观是我们赖以在这个世界里生存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每个人认为什么事物最重要的一些信念。价值观的大部份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支配着生活里每一件事。人生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多数都是起源于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我们的价值观从婴孩时期便开始建立,成长环境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影响最大的是照顾我们成长的大人。成长后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同僚、朋友、家人等会不断地造成影响,使我们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一生之中我们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改变目标或者个人形象时,我们的价值观亦必然改变。
价值是我们做或不做某些事的理由:一个职位对我们的意义,其它人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工作、住处、衣服、朋友、甚至结婚对象,都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决定。
每个家庭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以别于其它家庭。每一家公司亦都有本身的一套价值,在公司文化里表现出来,员工受到赏识,都是因为他们适当地遵从和实现了这些价值。
什么是「规条」?规条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规条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取得事情中的价值和实现有关的一些信念。规条会涉及人、事、物的组织安排和活动,故此,有清晰的动词在其中。
当一个做法无效时,我们便要在坚持信念与价值,或者坚持规条(做法)之间作出选择。本来,怎样选择是很明显的:既然规条是为了取得价值和实现信念,当规条无效时,我们应当坚持信念与价值,而改变规条。就像当一条路线不能把你带去目的地,当然你会改变路线,而坚持目的地。但是在现实情况里,人们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坚持规条,虽然做法已经明显无效,因而距离信念与价值越来越远,这做成他们的困扰、辛苦和压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规条可以意识地谈论、思考、看见,而信念及价值观则深藏于潜意识里。人们都习惯了意识思考、逻辑分析,而潜藏在潜意识的信念价值,则无法在意识思考中出现,而只能用感觉去做无声抗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会与潜意识沟通。对这点没有了解,一个人便会容易陷于重复无效行为的困境里。
坚持无效的规条而忽略了所追求的价值和所信奉的信念,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很多企业的经营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使到当事人很困扰:辛苦努力但总是徒劳无功。
例(一):一位太太用不断抱怨闹情绪的方式向丈夫表达需要更多的注意,而丈夫因为工作给他的压力已经很大,回家见到太太这样便找理由外出。太太处理这种回应的做法是给丈夫更多的抱怨和闹情绪,结果丈夫下了班不想回家,在外留连不返,终于认识了一个女友,发生了感情,做成这段婚姻的致命伤。
例(二):很多母亲都是因为孩子不听自己的说话而感到苦恼,她们没有注意到在最初数次给孩子指令但孩子没有听从的时候,便得改变做法,而不是坚持使用同样的方式。
坚持无效做法的人,最常用的理由是他们的做法是「对的」。每当脑里有这个意识时,脑里主持以下功能的部份便会停工:分析、找寻其它可能性、可以有的行为选择、解决问题、风险评估、未来策划。
坚持规条而忽略了信念价值的人,普遍地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原因容易从其说话而知悉,第二个则须细心观察。第一个特征是过份地强调原则和理论,这些人在成长的过程被教导重视一些堂皇而抽象的「道理」。试翻阅古代的书籍,每一页每一句都是“应该怎么样”的道理,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则没有说出来。这类人往往喜欢用这些无法否定的堂皇而抽象的「道理」去批判别人。
引用李中莹老师的原话:
信念、价值、规条的相互关系
信念就像一幢建筑在浅水处的房屋,由一根一根柱子支持着。房屋是信念,而柱子就是价值。这是说,价值是支持信念的东西。信念改变了,就如房屋的位置改变了,水里支持的柱子一定有了改变。这也就是说:改变价值,信念便能改变。
感谢各位亲爱的读者,每天更新,关于NLP由理论到实践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工作和生活起到积极的帮助,下一编,详细介绍信念、价值观、规条的运用~!,